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4.
5.
6.
王效国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4):8-9
我国储粮已有悠久的历史,广大基层粮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丰富的保粮经验,促进了我国储藏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储粮管理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于1956年提出了“四无粮仓”,1976年推出了“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20世纪80年代“双低”、“三低”、电子测温、恒温空调储粮、机械通风、PC-1500计算机查仓等科学储粮技术得到广泛运用;90年代末“四合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湖北枣阳位于鄂西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最高气温达到39.3℃、最低气温-3℃~0℃(约15d),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冷、春暖、夏、秋季温度较高,7月~8月平均气温在28℃~29℃;按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该区属中温高湿储粮生态区。针对储备粮小麦储存三至四年一个轮换周期后出仓时因水分降低、保管技术等因素出现数量减少的问题,我库从严把粮食入库的质量关着手,规范粮食入库作业程序, 相似文献
9.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及减损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出入库和保管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发生粮食损耗的因素,有针对地总结和阐述说明每个环节的减损措施,重点讲解通风均衡粮温和水分时,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既达到均匀粮堆温度和水分,又能减少水分损失,努力做到减损降耗,为企业增收创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者也逐步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生长期的相对集中,机械收割的快捷方便,使得每天收割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农户受自身处理能力的限制,大量高水分粮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就直接交售,大大增加了收 相似文献
11.
热带贮藏物研究所于1978年3月13日至1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了“粮食收获后损失情况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八十五名代表,其中有三十二位代表将本国情况在会上作了介绍。代表们首先介绍了本国主要出产的粮种,然后分别介绍了粮食在收获、脱粒、干燥、运输、贮藏、销售各环节中损失情况。从各国情况看来,引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粮食入库、储存到出库的整个保管过程中损失损耗可能发生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保管过程中的减损降耗措施进行阐述。重点对储存环节保水降温通风工作中的保水减损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在保证安全储粮的同时,挖掘"无形粮田",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农作物品种是与自然、经济等农业要素相关联的一个群体,群体内部的个体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他们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点和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农作物品种群体的组合和运行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