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了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偏差程度后,基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始终保持协调发展,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财政收入关系紧密,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田  朱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2007-2008
城镇化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贵州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贵州人多地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对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阿克苏地区2004~2012相关数据,构建和测算了该地区四种单一指标法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均衡;2农业人口比例过高是影响阿克苏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3阿克苏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城镇化进程;4"对口支援"为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分析不同指标测度得到的城镇化水平之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对区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影响各区县经济发展的因素,计算得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指标综合得分,进而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并非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简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分析甘肃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方法对甘肃省1979年~2008年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两者存在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相应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分析甘肃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方法对甘肃省1979年~ 2008年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两者存在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相应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影响,利用2006-2019年间辽宁省城镇化率和农业生产总值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两者存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辽宁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强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劳动力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以此降低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和经济增长综合评价值,以此作为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河南省1995-2013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内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正向冲击效应。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阿克苏地区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阿克苏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作用强度被加大。本文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利用2004~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成果,研究了该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阿克苏地区用水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一定的幂函数关系;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的双曲线性关系。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用水效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2000—2014年库尔勒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全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研究格库铁路疆内段沿线县市的城镇化进程.结果表明,库尔勒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全疆,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来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城乡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所在。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农村城镇化。分析了农村城镇化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对唐海县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因子分析对影响唐海县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9年唐海县的经济呈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城市社会服务发展波动较大,发展情况不尽理想。2007年起,唐海县的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类发展指数均为正值,实现了综合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唐海县应在今后的城市化工作中注重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各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呈正向变化关系。城市化会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化,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控制城市人口的政策以及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低下等。运用城市化水平方程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测表明,中国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可有达到40%以上。中国应控制人口增长,采取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消除城乡壁垒,全方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婷  杨山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乡村也受到来自城市化的各种冲击,乡村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笔者以江苏省乡村城市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在总结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3种不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城乡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但在影响因素上有所不同;城乡关联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推进新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7~2011年甘肃省耕地面积统计资料,运用ArcView软件,分析甘肃省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得出甘肃省耕地面积总量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各州县耕地面积变动情况也大不相同。利用SPSS软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甘肃省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998,说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甘肃省耕地面积增长的第一因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65,说明经济发展是制约甘肃省耕地面积增长的第二因素;城镇化率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802,说明甘肃省城镇化的发展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面积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聊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乡村经济发展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2004—2017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在详细梳理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模型、GMM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2004年到2017年新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从0.341上升到0.610,乡村经济发展综合得分从0.343上升到0.516,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疆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优于南疆地区,且南北疆的差距呈拉大趋势。总体来说,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北疆地区城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南疆地区。新疆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地集约化利用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系统规划,坚持两大战略协调驱动,积极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