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谷中游离脂肪酸与脂肪酶活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酶活力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谷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其脂肪酶活力下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脂肪酶活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同时,稻谷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储藏温度越高,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长速率越快。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增长速率与脂肪酶相对活力成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小于0.01,具有高度显著的相关性。用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最大增长速率作为稻谷陈化变质的敏感指标应该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3.
粗脂肪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粗脂肪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实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以酶用量(% ), 反应时间(min) 和水解温度(℃) 为因素, 以食用色拉油为底物, 经脂肪酶催化水解, 用95%乙醇终止反应, 测定其酸价, 选择出粗脂肪酶水解色拉油的最佳条件, 在此水解条件下, 分别测得标准脂肪酶和粗脂肪酶水解液的酸价, 将二者进行比较, 从而求得粗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最佳水解条件为: 水解温度37℃, 酶用量0 .02%, 反应时间20min。粗脂肪酶的活力为99 4U/mg。 相似文献
4.
5.
火腿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分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检测了火腿传统加工工艺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但整个过程中游离脂肪酸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米糠稳定化对米糠中游离脂肪酸值的影响.[方法]对米糠进行干热、湿热、微波和挤压等稳定化处理,并通过测定游离脂肪酸值确定米糠稳定化的最有效方法.[结果]在相同储藏期内稳定化效果顺序为:微波湿热处理>挤压处理>湿热处理>干热处理.从短时间来看,通过挤压法对米糠的稳定效果最好,在130℃下用单螺杆挤压机处理含水量25%的米糠,3d后游离脂肪酸值才达到3.28%;从米糠长期保存考虑,微波湿热处理(25%含水量,60s)效果优于挤压处理(130℃、含水量25%).[结论]干热法、湿热法、微波法和挤压法等4种稳定方法对抑制米糠游离脂肪酸值的增加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9.
南京板鸭加工过程中肌内磷脂与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南京板鸭各个加工工艺阶段的股二头肌肌内磷脂与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采用氯仿-甲醇溶液提取肌内脂质,采用固相萃取法将游离脂肪酸和磷脂与其他脂类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各种磷脂组分的含量,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了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南京板鸭加工过程中,各种磷脂含量显著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提高与磷脂含量的降低与脑磷脂含量的下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褐稻虱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飞虱排泄蜜露量、产卵量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异亮氮酸与上述四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天门冬酰胺、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与其中三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七种氨基酸与其中1~2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腊膜取食试验表明,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对褐稻虱的取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于1982~1983年在长沙进行,采用剪除叶片和穗部一次枝梗以调节“库”“源”的方法,研究了杂交水稻威优6号等三个组合的空秕粒分布以及“库”“源”与结实性的关系,空秕粒在一穗中的分布以下部枝梗和二次枝梗较多,上部枝梗和一次枝梗较少;空秕粒中空粒约占3/4;剪除部分叶片空秕粒提高,剪除穗部一次枝梗则可使结实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苹果膜脂脂肪酸与冻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枝条皮部所含膜脂脂肪酸的种类相同,主要有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和软脂酸(16∶0),其次是油酸(18∶1)和硬脂酸(18∶0);但不同品种脂肪酸种类配比各异.各种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比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饱和度高的脂肪酸(18∶2和18∶3)在冷凉和寒冷的季节中明显高于温暖季节,而饱和脂肪酸(16∶0和18∶0)和饱和度低的脂肪酸(18∶1)则与此完全相反.另外,不饱和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含量与苹果的冻害级别(抗寒力)显著相关,因此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克分子百分比含量可以作为抗寒力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杂交水稻威优35,威优64和常规稻78130强弱势粒ATP酶活性的测定、考种及稻穗不同部位枝梗ATP酶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表明,水稻灌浆期间籽粒ATP酶活性与灌浆速度呈正相关。ATP酶主要定位于稻穗枝梗筛管细胞质膜和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并具有较高的活性。灌浆前期,稻穗上部枝梗筛管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比下部强;其韧皮组织的胞间连丝比下部多;其韧皮部中可观察到大量物质从伴细胞向细胞间隙转移。在稻穗下部则几乎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多效唑对水稻发育籽粒的内源激素和稻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Dryza sativa L.)籽粒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在抽穗后第3天达到高峰;脱落酸(ABA)则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在抽穗后第7天,第二次在抽穗后第26天之后;而乙烯则在抽穗后第13天之前保持较高的水平。多效唑处理均提高了籽粒的细胞分裂素和ABA 含量。在一般情况下,多效唑处理减少稻穗的乙烯释放。另外,多效唑处理提高稻米的氨基酸总含量20%~30%,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水稻穗发芽与籽粒内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活性的品种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四个穗发芽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籽粒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所有供试品种在始穗10天后均有部分籽粒可以发芽。其中易穗发芽的珍汕97B的潜在发芽能力明显地高于不易穗发芽的协优64,加系758;(2)易穗发芽品种籽粒发育前期(始穗后5~20天)可溶性糖含量高,维持时间长,其峰值出现迟于不易穗发芽的品种,而且始穗后30天又出现第二峰值;(3)籽粒成熟后期易穗发芽品种α-淀粉酶活性为不易穗发芽品种的2~5倍。抑制剂2号时珍汕97B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相应降低籽粒内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水稻穗上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种子人工陈化处理时有机自由基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小麦和芝麻种子在人工加速陈化的条件下,其有机自由基含量、α-醛在种子吸涨期间的释放量与种子活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内稳定自由基含量与种子活力无关,而α-醛在种子吸涨期的释放量随陈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种子活力随之下降,二者间的相关系数r=一0.8735。 相似文献
18.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发生与水秀授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已授粉后,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侵染率随侵染时间的推迟而下降。授粉受精和病菌侵染基本同步时才能形成病粒。自花授粉对稻粒黑粉病有防御机制。病粒率,侵染率与恢复系花粉量呈负相关。不育系外露柱头增加的健粒数约为病粒的10倍。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