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京地区丰产小麦的叶色在返青、拔节、孕穗阶段显现“青、黄、青”节奏变化。返青阶段叶片正常显“青”,植株体内有适当高的氮素水平,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成长大穗;拔节阶段正常显“黄”,叶、鞘、茎生长协调,有利于茎节发育及壮秆形成;孕穗阶段叶色转“青”,有利物质运转,籽粒灌浆顺利,不实小穗减少,增粒、增重。在壮苗基础上重施腊肥,合理掌握春期追肥,控制叶片正常显青、落黄,有利形成壮秆、大穗,增粒增重、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2.
1.崔竹松水稻高产田的代谢特点为:前期以氮素代谢为主,据几年来测定,在有效分蘖停止期,叶片含氮量平均为4.5%左右,为促进营养体早生快发,叶片上色快,出现“一黑”,叶片质地较软,向两侧弧形甩开,长得很“秀气”的样子,单株多数呈“三股叉”,丛形似“喇叭筒”的出现创造了良好条件。拔节时期(7月17日左右)植株体内含氮量显著下降,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增高,在外观上表现出叶色明显退淡,出现“拔节黄”,叶片质地变硬,叶片竖起,叶面粗糙多毛,丛形似“大胡子”状,长得很有“精神”的样子,象征着高产水稻由营养生长顺利地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孕穗中后期,转入以碳素代谢为主的阶段,碳氮此值显著加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壮杆大穗和粒重粒饱等良好性状的出现。2.高产水稻植株体内碳素前期以叶鞘积累为主,中后期茎、鞘同时积累,后期以穗积累为主,共运转方向由叶片→叶鞘→茎→穗。干物质积累与碳素物质积累趋势一致。而且,在适宜的氮素水平下,碳素物质积累量愈高,干物质积累量愈多,产量亦愈高。3.由于高产水稻一生的碳氮代谢比较协调,因而器官间生长亦比较协调。初步认为在水稻孕穗阶段叶鞘与叶片的干重比值大小可作为衡量器官相关生长是否适宜的生理指标,一般鞘/叶的干重比值大,表现千粒重高,经济系数比较大,产量亦较  相似文献   

3.
小麦灌浆后期青枯骤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先春  徐威生 《作物学报》1990,16(3):228-234
超量施氮或氮、磷、钾肥配比不适的小麦植株,于灌浆后期遇到“V”字型气温的剧烈变化,往往出现突然青枯死亡。青枯是一种生理性反应,虽然发生在灌浆后期,但在灌浆中期体内代谢与正常落黄植株相比,已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是含氮水平高,某些含氮化合物转运速度慢,抗逆力下降,外部形态表现贪青。在灌浆后期遇到“V”字型气温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必须掌握其生育规律,特别是群体叶色“黑、黄”变化规律。因为叶色是反映稻体碳氮代谢水平最敏感的形态指标,叶色深浅标志着各部营养器官的生长状况,高产水稻一生,一般应有规律出现叶色“黑、黄”变化,该黑的时候,苗色深;该黄的时候,苗色落黄,这种稻苗生长正常,产量就高。因此,水稻黑、黄变化是确定肥水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汕优63冠层叶色变化节奏及肥料效应的光谱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玉泉  王延颐 《作物学报》1997,23(1):95-101
以Exotech100BX光谱辐射计监测结果表明,中籼杂交组合汕优63本田期冠层叶色显示出“二黑二黄”变化节奏。“二黑”出现的时间是:移栽至颖花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至始基穗期。“二黄”出现的时间是:颖花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始至灌浆期。这盘算在身内在节奏的制约。“黑黄”程度依不管理措施为转移。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从特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以贵紫4号优质小麦为材料,在全生育期N、P、K比例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比较分析肥料运筹对紫色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在相同的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肥量从22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实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25 kg/hm~2且于拔节期和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贵紫4号小麦植株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肥料供应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外源油菜素内酯对冻害胁迫条件下拔节期小麦生理特性、转录水平及生长的影响,选用半冬性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采用0.1 mg/L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浇施拔节期小麦,研究冻害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抗逆相关基因表达量、幼穗受冻率、籽粒产量、千粒质量及干物质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前,对照组与处理组的SPAD值、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无显著差异,而Pro含量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冻害胁迫后,与对照相比,外施EBR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提高了SPAD值和Pro含量。冻害胁迫48 h,处理组小麦植株叶片抗逆相关基因SOD、POD、CAT、P5CS和WCS120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冻害胁迫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植株幼穗受冻率显著降低,比对照降低了20.93百分点,而籽粒产量、千粒质量和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9.38,2.37,54.40 g。综上,小麦拔节期外施EBR可以通过降低叶片MDA含量,提高Pro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逆相关基因SOD、POD、CAT...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还原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对春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等器官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各器官还原糖含量呈大幅度升降变化;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叶片还原糖含量的两个峰值揭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需氮“前轻后重”的内在原因;生长中心器官的还原糖含量高,是器官迅速建成的生理基础;氮肥主要影响叶片的生长及生理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叶鞘和茎秆建成,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本地土壤条件下,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而不是“库”。  相似文献   

9.
赵志刚 《作物杂志》2014,30(1):26-29
通过种间杂交可以获得丰富的变异类型,创造许多新的种质资源。通过对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杂种后代遗传变异规律。芥白杂种后代群体以偏白菜型和中间型植株为主,其余为偏芥菜型和其它新类型植株。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花粉育性逐渐恢复,在BC, F3代已经趋于稳定。杂种后代变异广泛,还出现黄籽、自交亲和材料,且都是可遗传的。BC, F、群体叶色变异显著,SPAD值在10.6 }75.0之间变动,还出现叶色以及花器官突变体。芥白种间杂种后代群体变异丰富,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韩燕来  刘征 《作物学报》1998,24(6):908-915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在起身期,钾则出现在拔节期;植株对三种养分的吸收速率呈多峰曲线型变化,其养分吸收的最大速率期、氮,钾出现在返青-孕穗末期,磷出现在返青-扬花期;小麦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磷,钾的数  相似文献   

11.
黄土旱塬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叶片光合生理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蒸腾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倒“U”型曲线,两者上午都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拔节期蒸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和净光合速率同步,而灌浆期则滞后于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拔节期环境因子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要比灌浆期明显的多。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是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温湿度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在逐渐增大,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灌浆期日平均WUE比拔节期低30.5%。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三者之间极显著相关,叶片温度与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叶片温度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关性的不一致说明了黄土高原降水缺乏导致作物产生抗旱的适应性,这为培养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物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  相似文献   

13.
钾对不同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和杂交粳稻86优8号、泗优422为材料,研究了钾对水稻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应,增产率4.56%~14.77%;钾提高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氮量,以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积累增量最大,但吸氮比例下降;钾促进了抽穗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了氮素在不同器官分配量及叶片、穗分配比例,但降低了茎鞘分配比例;钾增强了植株对肥料氮吸收,基肥氮素利用率、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显著增长,但降低了植株氮生产效率;以180 kg hm-2K2O处理产量最高,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不同器官分配量最大,基肥氮素利用效率、植株对肥料氮吸收量和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最大,但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茎鞘氮素分配比例和植株氮生产效率最低;常规粳稻产量高于杂交粳稻,其氮素利用率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机理和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高产小麦吸收氮素规律呈现“M”型,两个高峰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磷和钾吸收量随生育进程逐步平稳增加,高峰出现在中后期。根据氮、磷、钾养分日吸收力和强度比判断,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磷和钾肥在小麦返青前,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孕穗-成熟,磷和钾在拔节后,所以,高产小麦氮素追肥应采取“前轻(分蘖轻)后重(拔节-孕穗重)中控(越冬-拔节期控)”的“M”型追肥法,磷和钾肥采取前后均衡补施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探索合适的种植密度,以达到高产、高效是小麦栽培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小麦单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项目组依据N肥料使用量及施用方式和4种植密度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几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对小麦新品种-“津强7号”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津强7号”的产量、穗长、小穗数性状稳定,在多种密度和N肥施用方式上均未出现显著变化;其株高、穗数受到了种植密度的影响,而千粒重、穗粒数受到了种植密度和N肥使用方式的影响。【结论】密度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增加,拔节期施用N肥5 kg/666.7m2,抽穗期施用10 kg/666.7m2,植株较矮。田间采用30 万苗/666.7m2的种植密度,拔节期一次性施N肥10 kg/666.7m2的栽培模式,技能节约生产成本,又可获得较高产量,成为“津强7号”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钾对不同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和杂交粳稻86优8号、泗优422为材料,研究了钾对水稻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应,增产率4.56%~14.77%;钾提高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氮量,以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积累增量最大,但吸氮比例下降;钾促进了抽穗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了氮素在不同器官分配量及叶片、穗分配比例,但降低了茎鞘分配比例;钾增强了植株对肥料氮吸收,基肥氮素利用率、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显著增长,但降低了植株氮生产效率;以180 kg hm-2K2O处理产量最高,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不同器官分配量最大,基肥氮素利用效率、植株对肥料氮吸收量和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最大,但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茎鞘氮素分配比例和植株氮生产效率最低;常规粳稻产量高于杂交粳稻,其氮素利用率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不同根群对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张爱良,苗果园(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太谷030801)小麦根系是由种子根群与次生根群组成的,不同根群因发生时间、生长形态等不同,而其吸收合成功能不同,从而对植株地上部作用不同。有关小麦不同根群对地上部器官建成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8.
抗黄矮病小麦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难以预测,一旦发病尚无药可治,有“小麦癌症”之称,近年有扩展和危害加重的趋势。综述了国内外在小麦近缘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基于BYDV自身基因和蚜虫传毒蛋白基因进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进展,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新种质与品种的情况,植物抗黄矮病基因遗传与定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研究与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19.
经离子注入将大豆的DNA导入小麦栽培品种新麦9号,测定了其不同发育时期MDH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介导转大豆DNA处理后,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引起了小麦MDH活性和带型上的变化,且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片段处理对MDH的影响大于离子束介导转大豆全长DNA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问:怎样掌握烤烟采收的适期? 答:烤烟在移栽后六十天左右,叶片即由下而上逐渐成熟,这时叶片停止生长,组织充实,叶内干物质积累最多,碳水化合物和芳香物质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降低,水分含量相应减少,叶片在外观上表现为:(1)叶色由绿色变为黄绿或淡绿色(俗称“落黄”),上部较厚的叶片表面常出现淡黄色的斑块;(2)主脉变白发亮,基部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