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江南地带,地下水位高,春季阴雨绵绵湿度大,赤霉病严重地影响着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一般年份减产一成左右,重发年份减产50%以上。在近8年内湖北省就有1984,1987,1989年和1991年4年是赤霉病重发年,造成一些低湖地区小麦严重减产和欠收。其病粒中产生的毒质,人和家畜吃了会引起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现象。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是  相似文献   

2.
欧阳惠霖 《作物学报》1964,3(3):345-348
湖南省有名的玉米地方品种“马齿黄”,很受各地群众欢迎,目前该品种已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广东,广西等13个省(区)。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丰产小麦的叶色在返青、拔节、孕穗阶段显现“青、黄、青”节奏变化。返青阶段叶片正常显“青”,植株体内有适当高的氮素水平,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成长大穗;拔节阶段正常显“黄”,叶、鞘、茎生长协调,有利于茎节发育及壮秆形成;孕穗阶段叶色转“青”,有利物质运转,籽粒灌浆顺利,不实小穗减少,增粒、增重。在壮苗基础上重施腊肥,合理掌握春期追肥,控制叶片正常显青、落黄,有利形成壮秆、大穗,增粒增重、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4.
水稻叶色变化动态的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定量描述叶片颜色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植物生长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和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色变化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叶片颜色随生长度日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水稻叶片颜色变化的基本过程可以用3个阶段的SPAD值分别表达,第一阶段为基于幂函数的伸长期,叶色逐渐增强,第二阶段为相对稳定的功能期,叶色基本不变,第三阶段为基于二次曲线的衰老期,叶色逐渐减弱;并基于二次曲线方程分别描述了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对叶色变化过程的调控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叶片SPAD值与叶色组分(RGB)值的关系模型。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主茎不同叶位叶色变化3个阶段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58、3.69和3.82,4个分蘖不同叶位叶色变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4.65、4.39、3.51和4.25;SPAD值与叶色组分间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98和3.25。表明本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不同茎蘖上不同叶位叶色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为实现水稻生长系统的数字化模拟和可视化显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82年在普通小麦春冬杂交组合阿彭13/75—1297的F_1中发现部分不育株,经初步研究确定,是不同于提型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称“临型不育系”,以Ls表示.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系)中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它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其细胞质未见有明显的不良作用,其柱头生活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在杂交小麦的利用研究上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洪春 《作物学报》1964,3(1):15-24
本文是总结陈永康同志单季晚稻看苗诊断技术的一部分,以丰产田及对此试验田的叶色变化为对象,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来探索叶色变化与产量的关系。单季晚稻的产量与叶色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叶色变化是水稻生育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叶期、叶片着生部位及单叶叶色变化过程都是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叶色变化提供了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风箱果叶片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叶色变化及呈色机理的问题,以风箱果、‘金叶’风箱果、‘紫叶’风箱果为材料,对其叶片从幼嫩到成熟转变过程5 个生长阶段的叶部特征和叶色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并采用徒手切片法观察叶片中色素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随着3 种风箱果的生长,叶片面积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紫叶’风箱果叶面积最大;3 种风箱果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风箱果不同生长阶段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均显著高于‘紫叶’风箱果和‘金叶’风箱果;3 种风箱果叶片色素均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内,在海绵组织和表皮细胞分布较少。上述结果明确了风箱果叶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叶部特征和叶色表现,为其科学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麦黄花叶病毒人工侵染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的接种实验,分析了影响病毒接种效率的各种因素,经ELISA和RT PCR方法进行检测,确立了较为稳定有效的小麦黄花叶病毒机械传毒体系。采用新鲜病叶或用氯化钙干燥保存的病叶作为接种毒源,在0 2mol·L-1磷酸缓冲液中研磨后,对低温下(11~13℃)培养的小麦幼苗(1~2叶龄)进行叶面接种,并将接种后的小麦低温培养可获得较高的接种效率(12 57%~13 43%)。对毒源类型、小麦苗龄和接种部位等其他可能影响接种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
牛建斌 《中国种业》2015,(12):67-68
通过对近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豫教5号产量最高、高稳系数最低,周麦26、平安8号产量较高、高稳系数较低,在洛阳市肥力中等、灌溉条件较差、多浇救命水的中肥地应首选豫教5号、周麦26、平安8号种植。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2期,我刊发表了一篇《让花开五色法》的短文,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兴趣。可文中提到的药物“绵青”,却在药店买不到,于是不少人纷纷来信询问。我们经过数月的辗转联络,终于通过文摘作者谢甦与原作者张敏强先生取得联系。近日,张先生回复  相似文献   

11.
杂交小麦的培育和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来小麦育种的一项新课题。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杂交小麦要投入生产,必须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产量要显著超过当地推广品种。为了尽快选配出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发掘具有较高配合力的亲本,我们对具有不同生态特点的五个优良小麦品种(P=5),进行双列杂交试验,对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麦旗叶片的显微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提高小麦净光合生产率是最经济有效最环境友好的粮食安全技术之一。小麦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场。本文报道:⑴小麦叶片薄、窄、长,具平行叶脉,叶表有小刺,上下表皮上的气孔数目基本相等,气孔保卫细胞似不含叶绿体,气孔长径在50μm左右。⑵表皮=角质层+皮细胞层。上下表皮间夹裹着中脉、叶肉、潜脉、脉等组织。⑶潜脉周围全靠接着叶肉细胞。⑷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叶肉细胞有I细胞、H细胞、Y细胞、U细胞、羽管细胞、无定形细胞等不同形状,叶肉细胞的排列类似蜂巢。羽管细胞的形状及其中叶绿体的排布体现了比表面积最大及截光面积最大的构型特征。叶肉细胞占旗叶片总体积的60%多。⑸叶绿体呈铁饼形、均径约3.5μm。叶肉细胞每平方毫米内壁表面上排布着近10000个叶绿体。⑹叶肉细胞壁看似薄纸片。皮细胞壁看似卷层结构。保卫细胞壁看似韧皮。木质导管壁看似螺线管。  相似文献   

13.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王Ti 《小麦研究》2000,21(3):8-10
本文报道了在小麦自交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钭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及其后代抗性与品质变化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小麦,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小麦细胞DNA整合并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提高小麦抗性和品质,进行小麦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矮变一号”矮秆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降低小麦茎秆高度,是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矮变一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于1972年从“矮秆早”小麦中选得的天然变异株。该品种具有冬性较强、矮秆性稳定、株高为26~29厘米、穗大、叶片挺等特点。1976年引入我所,除广泛用作矮秆亲本外,并进行矮秆遗传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春化脱春化、抗寒处理后POD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分别进行春化、脱春化和低温处理后,通过测定其体内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研究分析不同品种小麦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其POD活性都是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而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上升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不同小麦品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春化处理‘矮抗58’、‘百麦196’以及‘周麦22’均在春化处理第10天时POD出现了活性最强;而‘周麦18’、‘百农207’以及‘百农69’均在处理20天时POD出现活性最强;脱春化处理POD活性峰值均出现在20天。但是其活性提高程度比春化处理更为明显;而‘百麦196’与‘周麦18’都在处理10天时出现峰值,‘百农207’与‘矮抗58’在处理20天时出现峰值,而‘周麦22’呈下降趋势,‘百农69’在处理30天时出现峰值,效果不明显。说明POD保护酶与抗寒性关系密切,且多数品种经一定时间的春化其抗寒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T、V、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及其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Pn与Gs、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7、0.8136,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0),与Ls的相关系数为-0.8496,呈显著负相关(r0.05=0.8110),Pn的午间下降伴随着Gs、Ci的下降和Ls的升高,表明其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与保持系的Pn值相比,CHA型和K、T、V型不育系分别降低0.88、2.76、3.30和2.04 μmol CO2 m-2 s-1,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尤以T型和K型最明显。在水分利用率上,K、T、V型不育系较保持系降低0.94~1.54 μmol CO2 mmol-1 H2O,负效应显著;CHA型不育系较保持系低0.36 μmol CO2 mmol-1 H2O,差异不显著,说明CHA对旗叶水分利用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Pn值因母本基因型的不同而异,冀5418及相应不育系的Pn值较太911289的高,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选择优势效应大的保持系回交,有利于降低不育胞质对小麦光合功能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小麦空间诱变抗寒性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抗寒性机理,发掘抗寒性相关基因,以空间诱变创制的‘邯6172’抗寒性突变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RAP标记对突变体和对照的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用了380对引物,有6对引物在对照和突变体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差异片段,占所用引物总数的1.58%,表明对照和突变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很小。在对照和突变体间扩增出了6条稳定的差异片段,3个存在于突变体中,对6个片段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片段Me3-Em7-Mt、Me4-Em11-CK、Me7-Em19-CK和Me6-Em9-Mt的核苷酸序列都与小麦3B染色体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表明影响突变体抗寒能力的基因或调控序列很可能位于3B染色体序列上。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麦2号和烟农19小麦种子为试验材料,考察了小麦种子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小麦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结果显示:采用育种家种子、施用纯氮240kg/hm2、乳熟期去杂等技术有利于小麦繁种质量,烘干前发芽率与烘干后发芽率降幅呈负相关,烘干前含水量与烘干后发芽率降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偏型、粘型和易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调查了10种不同山羊草(Aegilops)细胞质的异质小麦品种 Chris 与1B /1R 小黑麦易位系77(2)杂交 F_1及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在同核背景下,山羊草不同种的细胞质在对77(2)的育性反应上明显不同,依此差异进行特定的质核组配,能得到更宜于培育杂种小麦的新型不育系;2.不同的不育胞质在同核背景下虽都能产生雄性不育,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