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霜与霜冻的形成条件及类型,分析了霜冻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根据霜冻特点提出防御霜冻危害的措施,以便为准确地发布霜冻预报、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霜冻形成特点、影响因子及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的防霜冻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介绍,总结了甘肃省霜冻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防御霜冻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褚晓菊  陈英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45-7247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生积累了能量;咸海里海暖高压中心的形成为新地岛附近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原有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前期的降水天气不利于霜冻的形成,但由于冷空气强,加上降水过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加强,强霜冻是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综合影响的结果。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形势场的预报对此次霜冻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酒泉市霜冻特征和霜冻的危害,根据多年的历史资料,归纳总结酒泉市霜冻天气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酒泉市霜冻天气的环流分型为低槽型、西北气流型和高压脊型。分型特征可为今后霜冻的预报提供依据,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桑树霜冻危害的发生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霜的形成、桑树春季霜冻危害的表现和危害发生的机理和原因等方面介绍桑树的霜冻危害,并提出预防对策及发生霜冻的补救措施,以期对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常规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80—2012年临夏春季28例霜冻灾害,从形成强霜冻灾害的气候特征、霜冻灾害类型、灾害成因等方面,揭示当地春季霜冻灾害的特征,并提出了经济花果树类、农作物霜冻灾害防御对策,其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栽培技术法、喷药法、烟幕法、灌水法、覆盖法等,近年来在当地春季农业霜冻防御实践中,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霜冻给红原牧草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危害,是造成牧草及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故首先介绍霜冻的形成机理,并提出霜冻防御措施,如采用覆盖法、烟熏法、灌水法,及一些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17,(13)
<正>园林植物在生长期内,由于急剧降温,空气中的饱和水汽与树体表面接触,凝结成霜,使树体幼嫩部分受冻的现象称为霜害。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秋及晚春寒潮入侵时,常使气温骤然下降,形成霜害。1霜冻分类根据霜冻的成因不同,可将霜冻分为辐射霜冻、平流霜冻和混合霜冻三种。辐射霜冻延续时间短,一般只是早晨几个小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尾巨桉木材环裂形成原因,通过对木材结构解剖分析,气候数据补充验证,判定尾巨桉木质部环裂与形成层受霜冻伤害产生应激反应及形成异常结构有关.异常结构为霜冻轮,纤维细胞未完全木质化,薄壁细胞量多.霜冻轮的存在对木材的强度、抗虫性和耐腐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冬春莱芜林果业低温霜冻灾害的成因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2009年冬春季,莱芜遭受的罕见的低温、霜冻灾害及由此给林果业造成的严重损失。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连续暖冬的背景下,低温、霜冻相互作用的结果。冬季剧烈降温和持续低温以及花期的霜冻是林果业受灾的直接原因,而闭塞、低洼地形和人为建园不当加剧了灾害的影响程度。并根据灾害调查特点,提出了一些防御低温霜冻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临夏州霜冻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冻是指在春、秋季的温暖季节里,当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华面成白色松脆的冰晶,从而引起农作物植株(茎叫)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有利于辐射降温的天气条件,便有利于霜冻的形成。研究表明,本州的霜冻人都形成于后半夜,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幅员辽阔,地质复杂。冬季漫长而寒冷,无霜期仅3~4个月,这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科学掌握霜冻的发生规律,就能有效地做好霜冻的预防工作。一、霜冻的概念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是由于水汽凝华而形成的白色结晶物,是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大气中水汽是否饱和及露点温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榆社基准气候站实测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的逐日最低气温、地面最低温度、草面最低温度以及榆社各区域站每日最低气温的分析,结合收集到的霜冻资料,建立区域站与本站的气温关系以及区域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形成区域站地表温度与本站最低气温预报值的关系,实现通过本站最低气温来预报区域站最低地温,建立霜冻精细化预报模型。通过2014—2016年实测霜冻数据进行验证,得出:本站最低气温预报的准确度越高,霜冻精细化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越高,预报准确率超过90%。当本站最低气温6℃时,区域站范围内可能出现霜冻;当本站最低气温2℃时,本站可能出现霜冻。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13~14日的霜冻灾害是六盘水市该年损失最大的一次低温冷冻灾害,受灾面积1.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319.5万元。利用高空和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严重低温霜冻灾害的天气成因。结果表明:特大霜冻灾害是在暖冬背景下发生的,对六盘水经济作物和热带作物的危害最大。高空冷平流与地面冷高压控制下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是此次重霜冻形成的主要原因,500hPa、700hPa偏北气流和干冷南支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碧空无云、静风、湿度小、气温低、气压高、露点温度特低是此次重霜冻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段明国  李新昌  白佳蕴  许海龙  范林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77-10978,11080
2009年8月29日,白山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强霜冻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MICAPS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这次过程形成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探讨霜冻发生的气候背景、成因以及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统计了安徽省66个气象台站40年的霜冻气候资料,对初霜冻期、终霜冻期、年霜冻日数、无霜冻期等霜冻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省霜冻发生的一般气候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我省划分为4个霜冻区,即淮北东北部及大别山重霜冻区、淮北西南部和江淮次重霜冻区、沿江霜冻次轻区和皖南霜冻轻区.论述了各区的范围、特点、霜冻气候指标和主要农作物.为农业生产规划和和防冻技术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候资料、NCEP(2.5°×2.5°)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4年5月11日定西市霜冻天气过程的气候背景特征、影响系统配置、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等进行诊断分析,分析了霜冻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2014年5月上旬定西市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2.1℃,气候背景有利于强霜冻形成;形势分析显示:冷空气沿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向东南移动入侵持续降温,为寒潮天气的爆发准备了冷空气条件;冷高压自西伯利亚经蒙古国侵入我国,经西北地区东南下,继而定西市,定西天气转好,地面辐射降温加剧,形成平流辐射霜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会宁县霜冻发生规律,针对会宁县农作物生育期间发生霜冻及危害情况,提出了在农作物生育期间对霜冻害防御的有效措施,主要为避霜冻、抗霜冻和防霜冻,以期避免或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促进作物稳产、高产、优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霜冻形成特点、发生时段、影响因子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分析,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一是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增强植物抗寒性;二是霜冻来临前,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作用,提高植株附近地面层空气温度,防御霜害。使农作物能够有效生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