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干旱,半干旱区地造林,由于降雨少而集中,致使林大难以成活且生长缓慢。径流林业技术通过对集雨带的坡面处理,使有很的降雨资源再分配,达到了集水,节水的目的,从而提高造林成率和林木长量。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径流场修建与集水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黄土高原旱作地区的道路、混凝土、庭院、原土夯实、塑料棚膜等主要径流场处理技术及其有关材质的产流效率,并提出了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户宅院径流利用实地试验研究表明,修建水泥水窖并水泥处理院面为最佳宅院集水技术组合。这种技术可使组合集水效率比自然院面、屋檐下铺水泥面的集水效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入窖径流含沙量也显著下降。按试验所得水窖尺寸公式建造水窖,可较传统方法节约投入23%,可集存宅院全年径流的68.5%。利用宅院水窖发展庭院经济,可显著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降雨 径流 产沙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土高原径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径流农业实质上是增强人工对自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调控能力,实现高效用水的系列化技术体系。目前黄土高原径流农业的主要类型是控制径流非目标输出、径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农田聚集。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跨世纪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必要深化对径流农业内涵的认识,分区位科学规划和规范化利用径流资源,把径流利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对径流资源网络化利用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淑英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127-129,136
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地区非耕地径流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研究了径流补灌水在果树、温室蔬菜、大田粮食上的补灌效应和效益,认为非耕地径流水应优先用来补灌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次是大株稀植作物的点浇抗旱保苗。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径流林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径流林业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况,并预测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壑区集水造林整地形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按照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对比研究方法,主要用年耗水量、土壤水分盈亏、土壤含水率、苗木成活率、苗木生长量、整地费用等指标对6种整地形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菱形、V字形整地对山地园林建设、高耗水树种或高档苗木可选择使用,常规山地造林不宜选用;半圆形土堤从整地投入角度考虑不宜采用;等高埂整地可用于中档苗木造林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水平阶、鱼鳞坑可用于黄土高原山坡地常规造林整地。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大力营造生态林是有效的治本措施。如何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步伐,科学规划是前提,大力推广实用科技成果是关键,加大投资、落实权属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泾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土高原腹地泾河流域12个子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和流域径流动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景观层次上植被的整体空间格局对流域径流动态有着如下调节作用:(1)泾河流域4种植被景观类型中,森林灌丛植被景观流域年径流量最大,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但年际变化很大;其次为复合植被景观,农业植被景观流域径流量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汛期;草地植被景观流域径流极小,主要发生在汛期的7~8月份,年际变化比较小。(2)在主要植被景观指数中,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与流域径流正相关,景观聚集度、景观优势度与流域径流负相关,景观形状与流域径流相关不显著。(3)结构复杂的植被景观对流域径流具有较好的调洪补枯作用。随着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的增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衡;而随景观聚集度的增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则趋向集中,景观形状对流域径流调节作用不明显。(4)多样性高的植被景观可降低极端径流出现,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产流条件及径流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的产流机制并推求径流系数,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具有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气象与水文特征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实测水文数据,从机制上分别研究了试验流域在表层土壤(5—10 cm)达到饱和及不饱和条件下的产流过程,在长历时低强度降雨条件下,产流的必要条件是表层土壤达到饱和且雨强≥0.12 mm/min;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表层土壤未达到饱和状态时,产流的必要条件是降雨强度≥0.52 mm/min;径流系数与平均降雨强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运动波理论的基础方程式结合GIS技术开发了适用于试验流域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数值模型,模型的误差<3%;基于2005—2009年(5 a)的降雨—径流数值计算,得到试验流域在这5 a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11,从而推求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0~0.15。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侵蚀泥沙的同时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以裸坡地水土流失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比(Rrs),并以其作为减沙水代价指标,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西峰、绥德、天水等3个典型区)的农地径流小区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生物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Rrs差异很大,变化幅度在8.5~36.4 m3/t;在耕作措施上,横向耕作的Rrs大于防冲沟和浅耕,深耕Rrs最小;生物措施方面,低秆与高秆作物间作措施Rrs大于单作低秆作物和中高秆作物轮作,牧草(草木樨、苜蓿)轮作的Rrs较农作物轮作大,且草木樨与农作物轮作的Rrs大于苜蓿与农作物轮作.随着雨量的增加和坡度的增大,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Rrs呈减小趋势.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不同生长年限植被减水减沙效益整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减水减沙效益变化特征,为黄土高原地区进一步合理配置林草措施和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收集到18篇相关文献,运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恢复年限增加对植被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结果]4年生以上草地植被和5年生以上林灌植被可以发挥稳定的减水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基本保持在80%左右。林地枯落物对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受不同恢复阶段限制因素的影响,林草植被减水减沙效益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栽植扰动阶段、水土保持阶段、水分限制阶段。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小区实验研究,探讨了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次降雨的径流数据,对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4种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的月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月分布基本一致,高降雨量导致高产流量;(2)同一坡度条件下,格局ab,ac,ad与格局a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的顺序为:ab〉ac〉ad;(3)随着坡度从10&#176;增加到25&#176;,格局a,ab,ad的径流量逐渐增大,格局ac的径流量则是呈现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4)由于受植被盖度、降雨以及人为干扰的复合作用,不同月份产流量的变化特征与年产流量变化规律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坡面集水工程的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4种不同的坡面集水处理(有机硅、拍光、地衣和草坡)措施,探讨抗旱造林的坡面集水技术对降雨集水量、集水率的影响,以及坡面集水处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抗旱节水造林方案.结果显示,集水量和集水率最大的是有机硅处理面,而后依次是水泥处理面、地衣处理面、拍光处理面和荒草面,从生态角度考虑,地衣处理面最佳.拍光面和地衣面促进林木生长的效果远大于普通面、地衣面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大于拍光面的作用.选取6种造林密度条件下刺槐林地的水分利用效率、降水生产效率、蒸散水分生产效率和蒸腾水分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随着刺槐造林密度的降低,其4种效率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农坡地径流场1018组降雨、产流、产沙实测资料使用回归分析作为数学建模的方法,并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达到了优化模型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使模型的定量研究过程得到优化,提高降雨侵蚀数学模型的方程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