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简述了大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代表团在台湾考察水土保持的概况,台湾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概况,水土保持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水土保持教学与科研及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史德明 《土壤》1994,26(5):237-240,275
1991年3月10日至21日我随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考察团去台湾考察水土保持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邀请,江西、福建、陕西3省水土保持技术考察团一行8人,于1998年8月20日至29日,考察了台北市贵子坑、虎山溪小流域和日月潭集水区的综合治理,花莲县白鲍溪的治山防洪工程,卓兰景山、台东县宾朗果园和台南县玉井泥岩等山坡地保育利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台湾地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每年给台湾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台湾当局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重点开展了治山防灾、山坡地治理与山区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近年来,台湾吸取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工法”这一新的理念与方法。生态工法是一个对环境、生态友善的工程概念,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原则、生物多样性保育、人类与自然共存共乐及永续发展等几方面。台湾采用工程、农艺、植生的方法,或三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生态工法广泛应用于山坡地灾害防治、坡地保育和河溪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5.
台湾水土保持研究开展得早,技术、经验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水土保持优良草种。本文介绍了台湾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种类、生态型与分布,以及它们在林下套种、边坡绿化、草坪、崩塌地、弃石区、掩埋场复绿、滩涂定砂方面的应用情况,为福建乃至大陆亚热带气候区水土保持植物的引进和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6月20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研讨会在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7.
百喜草及其在台湾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喜草及其在台湾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李国怀(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武汉436070)近40年来,我国台湾的水保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已从单一治理坡耕地发展到山、地、水综合治理,从单一工程治理发展到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其中百喜草起了重要作用。一、百喜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水土保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 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中国人口近 13亿 ,国土面积 96 0万km2 ,地势西高东低 ,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 2 / 3。在总土地面积中 ,耕地约 1 35亿hm2 ,占 14 % ;林地约1 6 7亿hm2 ,占 16 5 % ;天然草地约 2 8亿hm2 ,占2 9 % ;淡水面积约 0 18亿hm2 ,占 2 % ;建设用地约0 2 7亿hm2 ,占 3% ;其他约 35 %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 ,南北温差大 ,冬季因西伯利亚寒流南下而寒冷干燥 ;夏季受东南太平洋暖湿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7~ 8月为明显降雨季节。各地…  相似文献   

9.
台湾山坡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3%,水土保持是台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育的重要工作。台湾通过立法,确定水土保持范围,推行水土保持计划、水土保持技师和水土保持施工许可证等制度,加强水土流失监测,推广新技术应用,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永续发展。台湾的许多做法值得北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台湾对山坡地治理十分重视,建立的陡坡地水土保持体系为高温多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针对台湾工业化、城市化以来出现的新的水土流失表现形式,如土地硬化、原生地貌改变、生态景观破坏等,有必要融入水土生态理念,采取水土保持前期介入、动态分析、系统治理、灾害避让等,在生产和建设中遵循水、土、植被三大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保持水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系藉由水土保持学之理论与分析,对于可能会影响坡地利用的因素加以探讨,并将地区之山坡地游憩区的游憩活动对山坡地水土保持可能造成之冲击作一深入之探讨,进而提出因应之对策,以作为日后划坡地游憩资源及坡地景观资源之参考,此乃本研究之目的是也。  相似文献   

12.
台湾从事水土保持试验工作为时不久,到今年甫满40年,最早在1954年,针对茶,凤梨,甘蔗等少数当时之主要坡地作物进行水土保持方法适用性之试验,1963年开始面对气候特性与土壤冲蚀情形之严重性,以其试验初步结果为蓝本,全面性展开各种坡地作物做有系列之试验研究,四十年来获得之主要成果可归纳为下列四大类:(1)确立各种坡地作物之最佳水土保持方法;(2)山边沟型态之改良;(3)建立以禾本科草类为果树园之覆盖作物;(4)开发以禾本科草类稳定农场内各种设施之技术,如保护平台阶段,山边沟,道路及排水沟等之方法,而此些成果现在已签订为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加速推广给农民采用中,目前之试验项目主要为特殊问题水土保持方法之探讨;如槟榔园,陡坡地果树园之水土保持方法等,另外也积极发展适合于台湾自然条件下之PULSE,前者已得初步结果,后者已具备良好基本资料,预计不久,就可进入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省土地资源有限,山坡地面积占全省面积之2/3以上,在人口压力,经济成长及国民生活水准提高的趋势下,农业及非农业的土地取得势必向坡地发展,当坡地被开发利用后,如无适当的保育或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则将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本省自1956年起,即在全省针对坡地农业必然之发展,以栽培方法及作物别作一系列性的研究,订定适合台湾坡地农场的技术规范,经试验证明在山边沟沟距之范围内,凤梨坡地栽培以等高密植并敷盖稻草,并于休闲期利用残株敷盖处理,有良好蓄水保土及增产的效果,香蕉之栽培以平台阶段较优,并可利用恋风草及百喜草之草带,促使自然形成阶段之方法,降低构筑成本及便于维护,荔枝,檬果,柑桔,桑园等可用百喜草全园覆盖,百喜草条植与敷盖等栽培方式,均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并同时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达到增产的效果,茶园以阶段配合覆盖或敷盖处理,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及提高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4.
台湾特殊地质区水土保持工法之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防冲蚀截水草沟藉由在沟槽中加销一或多层具柔韧、耐腐蚀等材质之细网围保护网,并於沟中以50cm间距铺钉一束防冲截留束,可有效强化沟槽抗水流冲刷能力。防渗蚀喷浆式排水沟系藉由沟底增设渗流水截导装置,并以高压推力将泥浆强力的嵌入泥岩沟槽每一缝隙,使沟体等坡面紧密契合,再於两沟侧施设可遇热游移或触水膨胀等功能之防渗措施,有效排除传统排水沟於泥岩坡面施设后沟体易产生裂隙、断裂之问题,使其能稳定发挥其功能。防冲蚀植生挡土栅施工法具材质轻巧、设置简易、可随坡表微地形紧贴坡面,并能蓄积多量植生材料及发挥分段排除坡面水等多种功能,这些特征适可有效因应泥岩恶地各项立地条件。解决昔日坡面植生工程各项问题。  相似文献   

15.
营造台湾相思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抗蚀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营造台湾相思水土保持林及对照的土壤抗蚀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地的土壤分散率和侵蚀率,结构体破坏率和EVA值分别降低了10.11%,8.35%,24.75%和38.08%,而<0.001mm粘粒含量,团聚度分别增加了4.88%和14.84%,>0.25mm,水稻性团粒结构和EMWD分别是对照的1.44倍和1.62倍,说明侵蚀丘陵地营造台湾相思后土壤的抗蚀性能有一定程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台湾山坡地区开发为高尔夫球场对水土保持之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高尔夫场之建亦随之兴起,5年内增加约50座球场,含此新增之50座共84座之总面积约计529hm^2。然而台湾屿之地形大部份山丘陡峻,平地却又人口密集,可建球建面积相当有限,这种经济运动休闲之产物,为因应需求,自然往山坡地发展,台湾由于地形及气候特殊,球场开发期间,脆弱的山坡地被重机械如推土机、怪手等作业下,大量的表土常因雨季的来临严重冲蚀,而造成下游地区的土砂灾害及环境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6):F0003-F0003
张丽萍,女,1960年出生,山西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1987-199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水土保持工程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四周环海,属海岛型气候,因此降雨量常受海洋气团之影响,致年平均雨量约2500mm;每当台风季节来临时,使原本地质脆弱、地势陡峻、溪陡流急之集水区中上游地区,产生冲蚀、崩塌、土石流及泥砂淤塞河道等现象,以致灾害频传。为减少台湾地区发生洪水灾害之损失,除对集水区之降雨及洪流特性透过分析探讨外,应配合对冲蚀、崩塌、土石流、河道输砂等机制作研究,然后实施治理,才能减少灾害之损失。因此有关台湾集水区之治理,包括林业经营、农地水土保持、防砂工程、崩塌地处理、道路水土保持、防洪工程等。本文仅就水土保持工程之主要工法作一描述,对所实施之各项治理工程透过水文学、水理学及土壤力学之观点及研究来探讨其成败之原因,供为今后实施水土保持各项治理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