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王艳  王建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38-140,144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71万km^2,其中极强度流失面积占流面积的32.4%,以遂宁市市中区的研究基点,对荒山和陡坡耕地极强度侵蚀区分别采取防治措施,研究其实用技术和改造治理后的综合效益。通过实测资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小气候变化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2.
川中丘陵土壤水力侵蚀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丘陵漫岗黑土侵蚀区开发性治理模式吴景才,张丙有,吴霞,吴平(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办公室,161700)为了探索黑土侵蚀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与经济同步效益的新途径,黑龙江省科委于1990年下达了松嫩平原漫岗丘陵黑土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4.
圭峰强度侵蚀水土流失区治理技术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圭峰红壤强度水土流失地实施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ABT生根粉处理和容器苗造林等措施,进行治理试验研究,4年已初显成效,林木生长良好,地表植被增加51.6%,土壤肥力和林地小气候均有较大改善,促使了“红色沙漠”状恶劣生境向良性转化,研究表明:湿地松×胡枝子×狗牙根这种乔、灌、草复合层次结构是治理恶劣生境的优良组合模式;ABT生根粉处理及容器造林等先进造林技术是治理成功必要措施,一定资金的投入和各级部门的重视、管护则是治理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川中丘陵区遂宁组母质侵蚀与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遂宁市中区母质侵蚀面积 5 9 9km2 ,属极强度侵蚀区。母质颗粒淤塞水道、淤毁农田及塘库埝工程 ,降低了工程防洪灌溉效益。遂宁组母质易风化 ,风化后的碎屑黏聚力弱、结构力差 ,易遭受径流侵蚀。治理遂宁组母质侵蚀 ,应实行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采用水平沟、鱼鳞坑等工程整地 ,沿山坡修筑排洪沟、建沉沙凼与蓄水池 ,并进行工程护坡处理 ,因地制宜建立果梯 ,护坡缝间、果梯埂坡宜栽植串叶松香草、蓑草、扁穗牛鞭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川中丘陵夏旱区坡薄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研究基础薄弱等具体问题,进行玉米播期研究,初步得出在干旱不严重的条件下坡薄地玉米的适宜播期,并对不同玉米播期与红茹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系统进行该项研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林地降雨量、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因子测定为切入点,借助侵蚀产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防护林类型的降雨侵蚀力与产沙、降雨强度与产沙、次降雨下产流与产沙、地表径流与产沙以及不同防护林类型产流产沙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防护林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产沙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规律,为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结构的调整、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防护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陵春玉米适宜钾肥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施钾量对川中丘陵春玉米产量、 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川中丘陵高产春玉米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在施N 225 kg/hm2、 P2O5 9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5个施钾量(K2O)处理,分别为0、 45、 90、 135、 18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吐丝期、 灌浆期(吐丝后21天)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和器官含钾量,并计算植株钾积累量、 钾素利用和转运,在玉米成熟期测定玉米产量。【结果】随施钾量的增加春玉米产量、 钾素农学利用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钾生理效率、 钾素利用效率和钾素当季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钾素吸收效率、 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增施钾肥对钾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在施钾量为K2O 96.1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最高产量时,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吸收K2O 1.55 kg。玉米植株对钾素的吸收主要在吐丝之前,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72.7%~88.9%,灌浆初期也仍有较大量的吸收积累; 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川中丘陵春玉米施K2O为90 kg/hm2左右时,可获得较高钾肥利用率,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川中丘陵区坡耕地耕作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所占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已有研究表明,在坡耕地上采取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能够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入渗,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的7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自然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三峡中更新世的贯通,导致川中丘陵区河流的急剧下切,两岸广袤的平原被沟谷肢解为起伏的丘陵,现今孤立的丘顶是河流下切前的平原面,沟谷的盆腔体积表征了急剧下切以来的侵蚀量。我们选择内江附近的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小流域,采用DEM法测算了沟谷的盆腔体积,并根据阶地绝对年龄,计算了流域的自然侵蚀速率;还估算了流域内的松散堆积物体积,计算了流域的自然泥沙输移比。小河沟流域集水面积10.88 km2,侵蚀沟谷盆腔体积6.57亿m3。IV级高平原阶地和Ⅲ级阶地砂砾层的绝对年龄分别以0.7M a和0.4M a计,相应的自然侵蚀模数分别为216 t/(km2.a)和378/(km2.a),和沱江川中丘陵区区间的现代输沙模数397 t/(km2.a)非常接近。流域内松散堆积物总体积不超过200万m3,流域的自然泥沙输移比为0.997,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1.
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沂地区,山丘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山高坡陡,石厚土薄,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1984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结合山区经济发展,实行开发性治理,以发展经济林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小流域经济。近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km~2,新建梯田和发展水地30.14万hm~2,经济林由2.84万hm~2发展到7.6万hm~2,林木覆盖率由13%提高到21%,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来,长江上游和支流地区,破坏得多治理得少,空话说得多认真实干得少,水土保持停的时间多搞的时间少,在点上兜圈子的多在面上铺开的少。所以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早洪风雹灾害日益频繁,危害惨重。长江上游和支流的水土保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现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大抓生态环境的认真保护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几年内即可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湘中丘陵花岗岩侵蚀劣地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中花岗岩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1986-1996年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大面积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表明:采用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三川河流域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后,至1992年底止,10年新增治理面积1129km~2,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7.6%。采用水文法与水保法分析该流域重点治理以来的减沙效益,前者的分析结果是,重点治理期间的年均输沙量较重点治理前减少59.03%,每毫米汛期降雨所产生的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61.30%和52.23%;后者的分析结果是年均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44.26%和55.18%。考虑到降雨变化对水文法分析产沙的影响,故10年重点治理期间较重点治理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年均减少约为50.0%。  相似文献   

15.
建立湘中丘陵紫色岩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探讨了湘中丘陵紫色岩大、中、小三种尺度的监测内容,并从监测设施系统、监测指标体系、监测配套设施系统、监测数据传输及分析处理系统等方面,对建立其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一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一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249kg和670kg。用条沟一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蚀为1500t/km^2,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591t/km^2、3514t/km^2和7760t/km^2;第2年以后,条沟一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严重侵蚀区减轻为轻度流失区。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治理3年后坡地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促进了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壤侵蚀区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选择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8种草本植物在江西宁都的花岗岩侵蚀区和德安的第四纪红壤侵蚀区进行了4年的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枯落物的浸水容量、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百喜草、糖蜜草、柱花草、宽叶雀稗、棕叶狗尾草、鸡眼草、马唐7种草本植物在花岗岩侵蚀区生长良好;百喜草、画眉草、黑麦草、狗牙根、假俭草、宽叶雀稗和苏丹草7种草本植物在第四纪红壤侵蚀区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朱溪小流域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设置的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为小流域的后续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肥力以封禁最好,生态林草次之,低效林改造效果较差;生态林草模式中以全坡面播草和乔灌草混交较好,水平条沟较差。八十里河样地治理后经过20多年时间FI值达到0.53,2000年设置的样地FI值,只有封禁和全坡面播草措施达到0.4,2006年设置的样地FI值都低于0.3,说明经过10 a的治理,土壤肥力指数刚刚达到中等水平,而20多年后土壤肥力指数才处于中等偏好的水平,土壤肥力的恢复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水平梯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韭园沟流域的支沟——王茂沟流域分别选取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结合137Cs示踪,对比分析了梯田长期的保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梯田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土壤水分剧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30 cm)和土壤水分调节层(30 cm以下);梯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内侧(第一级) > 中部 > 外侧(第五级);坡向对梯田土壤水分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梯田0—20 cm土壤蓄水量高于坡耕地7.2%;0—40 cm平均土壤蓄水量高出坡耕地1.8 mm;研究流域坡耕地与梯田侵蚀程度分别属于极强度侵蚀和强度侵蚀,梯田平均水土保持效益为53%。建议在该地区修建梯田时,提高梯田的设计标准,对梯田田面、田埂认真维护,实现梯田长期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20.
黄土峁状丘陵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之特点,以流域为单元将治理区土地资源划分为川坝地、≤15°坡地梯田、15~25°旱梯田及25°以上陡坡地4种类型,并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解决了本区粮食基本自给及坡地高效治理与合理利用问题,使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6.1%,人均纯收入2056.5元,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9%及42.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1638.4t/(km2·a),比对照下降了92.5%,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初步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