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9~ 2 0 0 1年连续 3年小麦夏季繁殖试验表明 ,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城西郊 ,8月初至11月中旬的气候生态条件基本能满足半冬性偏春性小麦的生育需要。各分期播种的试验用种未经春化处理 ,大田播种后能很快出苗 ,顺利抽穗并基本成熟 ,全生育期 92~ 10 2d ,表现出“二短二长”的生育进展 ,植株较矮、穗长变短、穗粒数偏低、千粒重下降。同时 ,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季播种的小麦。在江汉平原 ,一般 8月上旬为小麦夏繁的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理拔节-抽穗期的长短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的小麦分期播种试验,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理拔节-抽穗期经历天数的变化与温光因素的关系.此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是春型>半冬型>冬型.春型品种受5.1~8.0 ℃积温影响最大,长日照高温有促发育的作用半冬型品种和冬型品种受3.1~5.0 ℃积温影响最大,半冬型不存在长日照促进作用,冬型存在长日照促进作用,长日照高温能促进发育.  相似文献   

3.
小麦氮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N肥运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肥对小麦冬前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对年后小麦快速返青、拔节、抽穗有促进作用;N肥前移能提高小麦分蘖能力,而合理分次施入N肥能有效提高小麦成穗率。N肥后移能够推迟开花,增强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延迟成熟,增加穗长、穗粒数,提高公顷穗数。前N后移效果优于一次施肥效果,分次施肥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份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2~2004年度历时32年,对小麦的生育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条件下,同一生育期有的年份间出现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小麦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长短及群体大小,穗数多少和穗粒重的高低。因此,只有掌握各生育期的准确时间,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不同生育期的群体指标合理,才能协调好茎数、穗数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驻马店市冬小麦主要气候特征及高产气象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系统分析研究驻马店小麦生长季气候、气象及小麦生育相关资料,并与豫北小麦高产区新乡进行对比分析:驻马店热量资源丰富,能基本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但与新乡相比波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渍害、连阴雨、雷雨大风灾害频发;与新乡相比,后期连阴雨和渍害是驻马店冬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光照条件虽基本能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需要,但后期阴雨天气时的低温、寡照对小麦高产影响较大。与新乡相比,驻马店小麦气候主要存在3短一长的特点,即:小麦适宜生长季短、穗分化时间短、灌浆期短、分蘖期时间长。小麦生态表现为:单株分蘖多、群体大成穗多,单株小穗数少、不育小穗多籽粒少,籽粒饱满度差、千粒重低。  相似文献   

6.
小麦的穗分化与温光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2—1985年在北京地区的小麦多期播种试验中,强春性小麦在三叶期开始了穗分化的伸长期.随着冬性的增强,伸长期的主茎叶数逐渐增多,天数也逐渐增加.强春性品种的穗分化对温度和日长都无严格要求,高温可促进分化.冬性品种的穗分化可在温度较低、日长较短逐渐转入温度较高、日长较长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过渡类型小麦穗分化的温光条件居中.伸长期或二棱末期是过渡类型和冬性小麦完成春化反应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2014-2015年,在满足高产麦田对水肥需求的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宛麦1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宛麦19小麦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是150kg/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宽、窄幅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宽幅播种方式较窄幅播种方式出苗相对较少;出苗后,宽幅播种方式的优势显现出来,最高群体、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公顷成穗均较窄幅播种方式多,宽幅播种方式产量高于窄幅播种方式产量,增产幅度达9.3%。  相似文献   

9.
陈恩谦 《种子》2006,25(6):78-79
通过3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栽培水稻的幼穗分化先于拔节,一般播期条件下,拔节出现时,幼穗分化已进入到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因此,贵州水稻栽培技术应按重叠型生育类型制定栽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类麦田要促控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主要措施: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药剂,缩短基部第一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由壮转旺和生育后期发生倒伏。二是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拔节中期追肥浇水,施尿素8~10kg/667m^2。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提高植株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效率,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1.
郭海瑛  王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0):101-105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积温在近36年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hm2,是湖北小麦主产区。为了解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2017-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代表的172个农户小麦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小麦生产情况、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农机投入及生产效益,分析影响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小麦平均产量为4762kg/hm2,小麦种植成本为5776元/hm2,其中机械作业费>肥料费用>种子费用>人工费用>农药费用,年均生产效益为3215元/hm2;与稻茬小麦相比,旱茬小麦单产高、种植成本低、生产效益高;不同年际间小麦生产由于气候条件及播种质量的影响差异明显,2018-2019年度小麦产量及生产效益显著高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和生产效益,可从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和抗灾应变技术以及优化小麦品种布局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配施氮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探索其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以始于_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采用田间原位-离子交换树脂法(ISC-IERB)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及其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非石灰性潮土全氮、矿质氮、净氮矿化量、冬小麦或夏玉米吸氮量和产量,且在同一有机肥(氮肥)水平下,均随氮肥(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M_2N_2)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分别为6 803,_1_1 935 kg/hm_2;长期施肥使夏玉米季土壤氮净矿化量、净氮矿化率明显大于冬小麦季,施肥处理(M_1、M_1N_1、M_1N_2、M_2、M_2N_1、M_2N_2)的增幅分别为7.1%-2.7%,16.2%-76.0%;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当季冬小麦、夏玉米播前土壤全氮、矿质氮含量、氮净矿化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与氮素表观淋失量相关不显著。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氮肥是提高土壤供氮潜力、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作物与季节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青岛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青岛市胶州农业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冬小麦、1986—2014年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2种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岛市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各生育期均延迟,其中以分蘖期延迟最明显;起身至孕穗各生育期提前;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上升是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原因。夏玉米播种到七叶各生育期均提前,拔节到成熟各生育期均延迟,成熟期延迟的程度最大;6月降水减少是导致夏玉米成熟期延迟、全生育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气候变化会导致冬小麦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  相似文献   

15.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 (N0)、168.75 (N1)、225 (N2)和281.25 kg hm-2 (N3);氮肥追施时期设2个处理,分别为拔节期(S1)和拔节期+开花期(S2)。在S1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夏玉米和周年生物产量均表现为N3>N2>N1,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而在玉米季则逐渐升高,但玉米季氮肥偏生产力N3与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2条件下麦季施氮量由N2处理增加25% (N3),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显著降低、在玉米季无显著变化。与S1相比,S2有利于提高N1和N2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但对N3条件下的这些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在玉米季,3个施氮量水平下夏玉米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综合周年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结果,麦季总施氮量225 kg hm-2及拔节期+开花期追氮是本试验条件和种植模式下的最佳麦季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小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春季在田间分期播种,冬季在温室中不补光种植,研究了具有D2型细胞质(胞质供体为粗厚山羊草Ae.crassa)的Norin 26异质系在呼和浩特自然光生长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的Norin 26异质系在田间的不育株率均达到了100%;不育性在形态上表现为雄蕊心皮化.(2)三个播期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3月28日播种的为40.85%(半不育),4月7日播种的为18.72%(高不育),4月17日播种的为0(全不育).(3)冬季不补光种植在温室中的Norin 26异质系的育性及自交结实均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a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别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愈高、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3月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0.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年拔节期和抽穗期提前0.5d和1d。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暖下1951—2014年北京地区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海涛  杨洁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41-148
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季节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4 年北京观象台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北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常年平均开始日期分别为4月3日、5月26日、9 月16 日和11 月3 日。1951—2014 年北京入春和入夏日期显著提前,入秋和入冬日期显著推迟。(2)北京冬季最长,其次为夏季和春季,秋季最短。1951—2014 年北京地区夏季显著延长,而冬季显著变短。夏季显著变长是受夏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和秋季开始日期显著推迟共同影响;冬季显著缩短则是受春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和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共同影响。(3)1951—2014 年北京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线性变化率为0.35℃/10 a。北京气温变化对气候季节变化有显著影响,气温升高,则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提前,而秋季开始日期推迟,夏季延长。(4)北京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在1990 年前后均发生了显著突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京气温、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均对气候变暖存在非均衡响应。  相似文献   

20.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在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以早熟玉米品种华美1号、登海518和中熟玉米品种登海605、郑单958为材料,分期播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2种熟期玉米生育期均缩短。6月17日播种比6月10日播种的早熟夏玉米产量略降低,播种期再推迟,早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中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降低,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减少;气象因子对早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平均土壤温度>日均温>降水量,气象因子对中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气温日较差>降水量。生产上,鲁南地区中熟夏玉米适宜播期在6月10日左右,早熟夏玉米品种适宜播期在6月10日至6月17日,夏玉米在麦收后应及早播种,为实现高产和子粒机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