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阅30余种文献,概述中国食药用菌栽培菌种的技术沿革,内容涉及食药用菌"菌种"概念的由来、定义及研究菌种技术沿革的意义、前提;我国传统栽培的香菇、草菇、银耳、木耳、茯苓等5种食药用菌的生产情况和地区分布;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和菌种技术沿革及其评述;食药用菌菌种生产规范化的进程及各级菌种名称应用的统一规范;菌种质量和生产技术的统一规范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我国食、药用菌菌种生产管理,提高菌种质量,推广优良菌种,促进食、药用菌生产的发展,本刊全文转载了浙江省农业厅制定的《浙江省食、药用菌菌种生产管理办法(试行)》,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3.
3.4我国食药用菌纯茵丝体菌种的研制与推广(20世纪50年代) (1)1952年裘维蕃在《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一书(纯菌种的培制法〉中,分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纯菌种的配制方法:“一、培制纯菌种的设备和准备;二、如何分离菌种;三、实际应用和商业上贩卖的纯菌种”。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为食药用菌栽培培制纯菌种,提供了分离方法、培养基和无菌的技术,指出了商业纯菌种生产的基本方法,奠定了用科学方法培育纯菌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3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 3.1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为了研究总结我国食药用菌栽培菌种技术的沿革,必须首先了解我国传统栽培的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阶段是:野生—传统栽培—新法栽培—周年栽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食药用菌数据库中菌种数据库、分子生物学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基本情况。目前食药用菌数据库以菌种保藏、基因数据为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菌种、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积累以及综合性数据库的建设,为食药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晚清《农学报》中查阅的有关食药用菌文献20篇,按近代食药用菌及其栽培技术、近代食用真菌知识、食用菌罐头加工与国内食药用菌土产及贸易、我国蕈菌古籍四个方面作出简要介绍。从中反映出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进入近代食药用菌科技萌芽期,遂使我国食药用菌生产进入到依靠经验的传统栽培与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科学相交融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3.4我国食药用菌纯菌丝体菌种的研制与推广(20世纪50年代)(1)1952年裘维蕃在《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一书〈纯菌种的培制法〉中,分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纯菌种的配制方法:"一、培制纯菌种的设备和准备;二、如何分离菌种;三、实际应用和商业上贩  相似文献   

8.
余兆丰 《食用菌》2003,25(4):27-28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 ,笔者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发明了简易发酵工程工艺和设备 ,并申请了五项系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在食、药用菌类的液体菌种制备上 ,以专利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普及推广该项技术 ,得到了业界和同行的青睐、认可。十多年来 ,笔者与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未间断过对“液体深层培养制种———固体发酵”模式的研究 ,并以此来进行大规模生产试验 ,获取菌丝体产品 ,作为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的原料 ,以及进一步开发其深加工产品。入世以后 ,适逢液体菌种第二个浪潮来临之际 ,古稀之年的我 ,为完成本人最后宿愿 ,结合大生产应用 ,为…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学报》2005,12(3):32-3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建所最早、学科齐全、综合技术力量雄居首位的食用菌专业研究机构.食用菌研究所拥有一支攻关能力强的科研队伍,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研究人员中具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12人,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技术、食药用菌产品加工、菌种保藏和利用、病虫害防治、药用菌研究与开发、食药用菌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诱变育种包括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食药用菌菌种,使其产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从突变体中筛选出所需要的突变菌株的方法。1996年经我国“961020”返地式卫星搭载了本所保存的灵芝菌种。利用太空条件进行太空诱变育种的研究,尚属首次。本文是对灵芝菌丝形态、生化、发酵、栽培观察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棉花秸秆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棉秆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现状,指出棉秆作为食药用菌基质的四个优势为:棉秆与阔叶树的物理特性接近,营养齐全,资源丰富,利用率低。分析目前制约棉秆在食药用菌生产中应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谭伟 《食用菌》1998,(4):10-10
在食药用菌收集种质资源过程中,常常需尽快获得纯培养菌株,并加以保藏或作为育种研究材料。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组织分离、菇(耳)木分离、单孢分离等。菇体组织分离具有能保持原菌株种性、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食药用菌菌种分离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多年分离实践证明该技术简便易行、高效实用。  相似文献   

13.
食药用菌多糖是食药用菌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现就食药用菌多糖的免疫药理作用、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目前食药用菌多糖开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涛  闵绍桓 《食用菌》1994,16(4):34-35
食、药用菌的菌种培养基,熟料栽培的培养料以及固体发酵生产的培养基,在接种前均需预先进行灭菌处理。湿热灭菌具有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和经济等优点,而成为食、药用菌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有些生产者由于对湿热灭菌的原理不甚了解,技术掌握不当,导致灭菌失败,造成损失。本文介绍湿热灭菌的技术,供生产者参考。 一、湿热灭菌的原理 灭菌的目的是杀死物体上或介质中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湿热灭菌的饱和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当饱和蒸汽遇到待热物体时,释放出潜热,即汽化热。热能通过传导而到达待灭菌物体或介质中,直至内外热平衡为止。加热可破坏蛋白质和核酸中的氢键链,导致核酸破坏,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使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致死。微生物对湿热的抵抗力因种类而异,微生物热死温度与时间的近似值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0月17日,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中国药用菌之都"——安徽金寨县的两种食药用菌菌种,带着科学研究的任务搭乘飞船开始了为期33天的太空之旅。据了解,此次登上太空的两种食药用菌菌种分别是猴头菇和赤芝,来自内蒙古锦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寨分公司研发基地,它们将被用于太空生物制药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们保存的各种食、药用菌试管原始材料近200种,尽管采用蜡封低温保存,但在每年转接复壮中仍出现一些污染材料,为了减少这些原始试管材料损失,我们采取以下一些简易分离技术,在保存菌种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液体菌种应用于生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梅  陈艳秋 《食用菌》2006,28(5):34-35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简称木耳。黑木耳营养丰富,是一种天然的食药两用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黑木耳液体菌种代替传统固体菌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被实践证实: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菌丝发育点多、萌发快、成本低等优点。但液体菌种生产工艺过程涉及到发酵设备的配置,发酵工艺参数控制,菌液检测及接种技术,培养情况众多环节。因此,控制好各个生产环节是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与应用的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8.
食药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食药用菌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表观遗传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不仅调控食药用菌的生长发育,还调控食药用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笔者综述了近年来食药用菌中表观遗传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药用菌的菌株改良,精准栽培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极高,深受大众欢迎,野生羊肚菌供不应求.羊肚菌人工栽培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羊肚菌室外栽培已趋于成熟,但室内栽培和液体发酵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待继续突破.该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研究人员有关羊肚菌人工栽培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到目前为止取得的进展,主要介绍了羊肚菌菌种制备技术、大田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化生产这3个部分内容,并提出了羊肚菌人工栽培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浙江食用菌》2012,(4):213-214
食药用菌产业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据2011年估算,全市食药用菌栽培规模达3亿多袋,从业人员8万多人,占龙泉市农村人口的1/3,从业人员直接增收8亿多元。食药用菌作为森林副产品,在政府极少给予经济和政策上扶持的情况下,由林农自发生产经营而产生如此巨大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