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阳城犁镜     
日城犁镜是我国传统农具的名牌产品。本文从阳城的冶炼历史、矿产资源、犁镜制范工艺等方面,分析了阳城犁镜质量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西方的现代农业,萌发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后来逐步扩大发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当时用新式马拉农具代替粗笨的旧式农具,用先进的轮作制代替三圃制,并开始培育良种和施用化肥。随着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及各种服务  相似文献   

3.
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2,(3):172-178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金属农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原始的木、石、骨、蚌农具,不过这是一个颇为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4.
史晓雷 《古今农业》2013,(3):112-115
摆在案头的这部皇皇巨著《中国农具通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是周昕先生在其《中国农具发展史》的基础上增补完成的。这部著作,对任何一位欲研究或者了解我国古代农具发展历史的学者或普通读者,已经成了一座不得不逾越的高山。只有登在她的山巅,才能饱览我国农具发展的历史全貌与源流脉络。  相似文献   

5.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中国领域之大,农具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但因长期的交流改进,在相同的耕作制下,农具的差异显然缩小了。譬如南方水田的耕、耙、耖体系,北方旱地农作的耕、耙、耢体系,使用的农具,都是大范围的同中有小异。王侦《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20集,囊括了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包括耕田、整地、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直至…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疆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发达的传统农业的地区,传统农具的使用历史超过了4000年,且非常适合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本文基于作者的调查和历史文献,介绍南疆地区的传统农具的类型、功能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乔家滩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该村的农具历史使用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了农具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尝试对农具发展、变迁、演进的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9.
周昕  李瑞英 《农业考古》2006,(4):137-141
镰刀弯弯镰刀似月残,收获丰欠上万年。古往今来多少事,小小镰刀记苦甜。从事农具历史的研究,使我们与传统农具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当然也包括镰刀。对于亿万农民来说,镰刀是再熟悉也不过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还常常将“锄、镰、锨、镢”比喻为传统农具的“四大件”,可见当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的研究,分析得出神农是广大劳动女性的化身,并从考古学、文字学考证耒的发展历史、形制及主要功能,揭示了耒在农具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字发展方面的影响,指出"神农执耒图"中神农所执之耒是后世改进的形态,耒耜其实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成的一种复式农具。  相似文献   

11.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农具铜锛铸有"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铭文,类似铭文首次见于青铜农具上,对研究新朝的农业工具与农业政策等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馆藏的两件"蜀郡"铁臿,进一步丰富了"蜀郡"农具的考古发现,对深入了解西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冶铁业及与四川等地的交通、经济交流等具有较重要的资料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七、诗画中的古农具如所周知,田园诗是我国历代诗作中最丰富的一部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中国即乎是妇乳都能背诵的千古绝唱。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诗词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科学和农具史料,是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农业史和中国农具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重要资料。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但注意了诗,并且注意了画,注意了其他工艺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自孙吴东晋而始,在政治历史等各因素合力下,人口大量向南方流动,南方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受到北方成熟耕作的影响,适于南方水田耕作的新农具相应出现。农具发展虽与经济生产自然增长的需求直接相关,但其演变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的推力。六朝时期出现了农具的机械化,这些机械农具的发明应用却是与上层宫廷文化以及大土地制度有着内在之关联。南方农具种类在六朝时期或已齐备,但是出土实物较少,推广的规模仍不甚明了。本文尝试从相关佐证文献以及后世材料中进行推断,试图勾廓出当时农具的一些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4.
1977年4月,河北易县梁格庄公社张格庄大队社员白桂山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窖藏铁农具。现将这批铁农具报导如下。一、铁农具的种类易县张格庄出土的这批铁农具仅有锄镰两种类型,共计七件,其中铁锄四件,铁镰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铁锄共4件,可分四式。Ⅰ式 1件。标本 HYZhj1:1,熟铁锻制,锄板呈半月形,中部有凸出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銎长2.4、宽0.8厘米。锄铤呈“7”形,前端纳于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中,前部为实  相似文献   

15.
农史动态     
周昕著《中国农具发展史》出版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 ,发展农业从来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 ,也一直视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直到今天 ,农业、农民、农村 ,仍是社会最关注的焦点。和农业相辅相伴的中国农具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 ,但却没有一部能够向世人展现其发展全貌的正史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大遗憾 ,国人的一大耻辱。周昕作为一个业余的农具史爱好者 ,出于对祖国强烈的史命感和责任心 ,从年轻时代就下决心要为祖国写一部《中国农具发展史》。这就是周昕写这部书的初衷。经过五十多年的拼搏 ,…  相似文献   

16.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17.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23,(1):114-119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18.
一台奔驰-254型拖拉机配带农具作业时,发生农具提升后跳动的故障,严重时农具提升缓慢,甚至不能提升. 故障分析:奔驰-254型拖拉机的液压系统是半分置式的,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是靠力调节和位调节机构协调动作的.当农具提升后,如果油缸内被封闭的油液泄漏,便会出现农具跳动现象.这是因为,当油缸内的油液泄漏时,农具便下沉,而随着农具的下沉,位调节机构便起作用,使主控制阀移至提升位置,压力油进入油缸,农具又被提升.如此反复,农具跳动不止.工作一段时间后油温升高,油缸泄漏严重,便会出现不能提升或提升缓慢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工人从事工业生产使用的器具叫"工具",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的器具叫"农具"。传统观念里,使用工具的人比使用农具的人显得高贵。说起农具,上了年纪的人头脑里很快会跳出镰刀锄头耧犁耙,铁锹木锨太平车。年轻人的头脑里很快会跳出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今天,对于农民而言,拖拉机、收割机是农具,采摘机、分拣机是农具,而手机、电脑、无人机同样也是农具。一部手机可以预知天气,可以咨询农技,可以购买农资,也可以出售农产  相似文献   

20.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