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孢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是柞蚕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代初期,因微粒子病传播几乎给河南柞蚕生产造成灭绝性危害,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全力以赴,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数年后使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柞蚕生产得以稳定发展.多年来由于各地比较重视,柞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虽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全省生产比较平稳.但是,90年代中期由于思想的麻痹和质检工作的放松,微粒子病又在河南省蚕区发生,养蚕发病率达到10%左右,严重的达到30%,特别是种茧发病率高.这次发病导致全省出现严重的缺种局面,严重影响河南柞蚕生产的发展.为有效制止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从1997年年底开始全省上下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防治意见和措施.通过5年的努力,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种茧微粒子病发生率逐年降低(2002年为4.22%、2003年为2.32%和2004年为1.29%),种茧合格率也逐年得到提高(2002年为80.39%、2003年为93.05%和2004年为95.74%),使河南柞蚕生产摆脱了微粒子病的困扰,步入了安全稳定的生产阶段.现将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昆虫微粒子孢子种类发现已达800多种,其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中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是家蚕的主要病原,另一方面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与家蚕可以相互交叉感染,其病原存在于病蚕的尸体、排泄物和脱出物中,可通过蚕事活动污染地表面、用具或物品等;通过人为携带到桑园、蚕室等环境;通过清洗用具污染水池、河流等;野外昆虫的尸体、排泄物污染养蚕环境和桑园环境等。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如果思想上麻痹大意,技术上不到位,选择药物不科学,将给蚕桑产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养蚕制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防微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贯彻防微技术要求,加强淘汰,切断传播源头,科学用药,严格消毒防病,净化养蚕环境.防止食下传染,确保桑叶无毒,保证蚕种场能制造无毒蚕种,蚕农安全养蚕,促使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5.
6.
介绍了微粒子病对柞蚕的危害和近年来河南省微粒子病的发病情况,对河南省微粒子病回升原因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病原(Nosemabombycis)通过蚕儿食下传染而引发的传染性蚕病.该病具有胚种传染性,致病力强,对蚕业生产威胁很大,长期以来,一直为各级政府和蚕业管理部门所重视,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动物检疫所把蚕微粒子病列为《动物检疫》项目.但近10年来,该病在我国各蚕区又有发生,并呈发展、蔓延之势,至今仍未找到有效控制的办法.本文试从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历史对其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些探讨,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9.
10.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12.
13.
蚕种是否带毒是衡量蚕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蚕种质量 ,必须要做好防微工作。目前我市有的蚕种场、作业组防微工作看起来十分有力 ,但始终是年年防微 ,年年烧种。笔者经多年对我市各蚕种场发生微粒子病调查了解 ,认为有技术方面原因 ,更重要是管理决策上的失误。1 原普种混养是微粒子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原普种混养一般从蚕茧大战的次年开始 ,极少数发生在蚕桑生产的低谷时期。如果养普蚕收入超过了养原蚕收入 ,原蚕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必然发生原普种混养 ,表现形式有 :1 .1 在蚕桑生产处于低谷时 ,普茧价格低 ,种茧价格高 ,通过原蚕户… 相似文献
14.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孢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又因原蚕基地是普种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随着原蚕区的生产量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所生产的蚕种带毒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导致广大蚕农减收,也给种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微粒子病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原蚕区。本文将着重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依据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从杜绝胚种传染。减少食下传染入手,提出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盐官蚕种场自1962年办场,至今已27年,在27年中有9年发生微粒子病,其中1973年和1986年最为严重,累计损失(估产)净种35000余盒,有病的年份不但种场亏损,经济效益差,也影响了农村蚕桑生产。近二年由于思想重视,综合治理,连续二年镜检无病,1988年虽春期遇到高温,秋期受7号台风影响,但经济效益仍创历史最高水平,蚕种单产达到最好年份,例如杭7杭8平均克蚁单产达到20.06盒,菁松皓月平均单产达到19.91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方蚕区2011年度柞蚕微粒子病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得出了柞蚕微粒子病近年呈上升趋势是由于自然环境、胚种、人为操作等综合性因素导致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染病,是柞蚕的主要病害之一.它的发生与流行和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是病原、蚕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进入蚕体能否引起疾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蚕体本身的发育状况和抗病能力强弱,而蚕的体质又受到生长环境条件影响,养蚕实践中也有"潮生锈"的说法.为了揭示环境与发病的关系,本文就温度、湿度、饥饿等条件对蚕的感染抵抗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