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种及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闻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35-135
针对黑龙江省目前的几播种方法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处理:常规垄作、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常规垄作行间覆膜三种栽培方式,试验设计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是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规垄作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5.
丰收24大豆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密植栽培是目前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栽培技术。密植栽培技术具有四大优点。一是密植栽培增加密度,扩大了绿色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合理配置,达到高产。二是适合机械化管理。三是封垄早,宜控制草荒,便于生产管理。四是增产幅度大,比常规垄作栽培一般增产达8%~10%,高达23%。  相似文献   

6.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7.
为了构建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单产水平,针对目前大豆栽培技术群体结构冠层性能指标不具体,田间管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中以黑龙江省主推品种合丰50 为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光辐射动态特征及产量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大豆不同生育期具有合理冠层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模式表现为高产模式,产量分别为256.01kg/亩和230.4kg/亩;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为逐渐升高,鼓粒期分别保持在6.69和6.67;群体平均叶倾角小垄密植表现低高低趋势,在鼓粒期为27.99°,大垄密植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为32.89°;散射和直接辐射穿透系数都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小垄密植分别为0.008和0.00、大垄密植分别为0.01和0.003;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消光系数在不同时期随着天顶角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鼓粒期天顶角为67.5°时消光系数分别为1.07和1.12。因此,大豆大垄密植和小垄密植在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半矮秆大豆新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矮秆大豆新品系通过垄作和平作窄行密植产量比较,同一品系垄作高产、平作窄行密植不一定高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次产百粒重,单独选择任一性状都可提高产量。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英数、有效分枝数。垄作栽培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是单株荚数,间接影响单株粒重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矮秆、半矮秆育种F1 ̄F5代主要是针对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单本密植机插对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辐射利用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湖南省浏阳市以杂交稻泰优390、五优308为材料和在广东省肇庆市以五优308为材料,进行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的秧苗素质比较以及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点印刷播种的叶龄、白根数、总根数、茎基宽、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明显高于常规播种。单本密植机插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显著低于常规机插,但单本密植机插的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常规机插,增产10.28%~13.96%,达到显著水平。从穗部性状来看,单本密植机插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着粒密度和单穗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在生长前期,单本密植机插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机插,而成熟期干物质量比常规机插高0.61%~9.45%,且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机插。此外,单本密植机插的截获辐射量和截获率低于常规机插,而辐射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由此可见,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不仅可以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还能增加每穗粒数、总颖花数、千粒重及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和辐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中性紫色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介于200~600mg/kg,除垄作耕翻(稻油)处理外,基本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其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的利用方式不利于增加微生物量碳,说明微生物量碳可用作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适合于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11.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2.
优质夏大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提高濮阳市大豆生产水平,针对濮阳市优质夏大豆生产状况,提出包括良种选择、播期播量、密植度、田间管理、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耐密植大豆形态性状的影响,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15.0万株/hm2、22.5万株/hm2、30.0万株/hm2、37.5万株/hm2)对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沈农12株高较矮、结荚高度较低、分枝数较多、节间长度较短,有利于密植栽培;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结荚高度、节间长度均呈增大趋势;不同耐密性品种的结荚高度、节间长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不同,沈农12增幅较小;分枝数、主茎节数也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耐密植沈农12受高密度处理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选用半矮秆大豆绥农22,采用大区对比试验,重点分析大垄平台增密保墒技术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平台技术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平均保持在28.34%~34.18%,比常规垄作高出0.62%~2.16%,土壤容重全生育期平均比常规垄作低0.374g/cm3;开花期大垄平台叶面积指数比常规垄作大1.066、结荚期大2.377、鼓粒期大1.261;在开花期大垄平台消光系数变化为0.55~1.26、常规垄作为0.97~1.1,在结荚期消光系数变化分别为0.73~1.14和0.71~1.14,在鼓粒期消光系数变化分别为0.77~1.12和0.97~1.0,而在3个时期的最大顶角时大垄平台消光系数大于常规垄作;大垄平台和常规垄作收获时密度分别为35株/m2和28株/m2,单株粒数分别为61.8粒和71.0粒,百粒重分别为15.6g和16.0g,产量分别为239.40kg/m2和212.06kg/667m2,大垄平台比常规垄作增产27.34kg,增产幅度为12.89%。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现状及与先进大豆生产国的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黑龙江省大豆育种要瞄准世界先进国家大豆育种目标,更新观念与现代农业对大豆品种要求同步。要选育半矮杆耐密植,适于窄行密植栽培;抗病虫,耐逆性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于不同加工需要的新品种。要改进育种方法,在常规育种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育种水平,要重视资源的引进创新与利用,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下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品种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及节间长度、倒伏率以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不断增加趋势;茎粗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茎节数变化幅度不明显,节间长度不断增加,株高增加为节间伸长所致;倒伏率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上述性状均与种植密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在40 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说明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号’具有较高的密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方彦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176-181
为河西走廊绿洲罐区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大麦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栽培及传统平作条播对大麦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发芽,提高出苗率,加快大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大麦叶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垄作沟灌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千粒重的提高且具有晚熟效应。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最有利于大麦生长发育及高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栽培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栽培水平及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详细介绍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为提高当地大豆生产水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包括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的综合利用方式对经14年28茬的紫色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的差异,探究利用方式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在30.3~339.8mg/kg,热水提取的水溶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在60.9~740.2mg/kg,两种方法提取的有机碳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长期垄作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0~30cm土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明显增加,并且差异显著;而水旱轮作(稻油)利用方式下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低。水溶性有机碳可用作评价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质量变化影响的有效指标。从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角度来看,垄作并实行稻油轮作的利用方式比较适合紫色水稻土  相似文献   

20.
张素梅 《种子科技》2023,(12):67-69
大豆在我国是比较重要的农作物品种,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在种植技术上有了很大改变。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1种新型的种植方式,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都有着很大帮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对病虫害防治要求高。文章分析了大豆种植过程中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方式的要点,为提高大豆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