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得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优质高产,特进行了该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与粳型杂交水稻的氮肥需求量有所差异,粳型杂交水稻的氮肥需求量更大,耐肥性更好,且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2.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免耕强化栽培晚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K肥同等施用条件下,探讨了几种N肥运筹方式对免耕强化栽培晚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强化栽培晚稻在每公顷施N量为135、165、225kg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较高施N水平(225kg/hm2)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50∶20∶20∶10的施N比率产量最高;在中、低施N水平(165kg/hm2、135kg/hm2)下,以50∶10∶30∶10的施N比率产量较高,但以中施N水平(165kg/hm2)和50∶10∶30∶10的施N比率生产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栽培氮肥用量与施肥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抛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与常规插秧栽培相比抛秧水田减少基肥氮肥用量20%和分蘖肥32%可获得更高产量,即抛秧栽培应控制前期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用量的缓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合施用试验,筛选出适合金山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缓释氮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总纯氮用量为18.65kg/667m2,缓释氮占50%的处理,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总纯氮量为14.92kg/667m2,缓释氮占37.5%的处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高。同时施用缓释氮肥能提高氮肥利用率5.1%~8.9%。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规范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以本地区水稻主栽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本地区种植户氮肥合理适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中,在施用同等磷、钾肥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氮素化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单产的效果很明显;德宏坝区籼型杂交水稻栽培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应控制在纯氮用量165~255 kg/hm2为宜,且以基蘖肥:穗肥=8:2的方式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设置不同氮肥用量5个处理,以处理3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进行小区随机区组试验,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4平方米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最高,产量高,表现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为材料,设置3种氮肥施用量(300 kg·hm-2、350 kg·hm-2、375 kg·hm-2),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应用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最高,并且对每穴穗数有显著提高,对每穗着粒数(垦鉴稻6号)、千粒重(空育131)提高效果较好。此外,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可明显增加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和每穴穗数,且应用空育131品种的产量与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应用垦鉴稻6号的产量与每穴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350 kg·hm-2,是水稻实现高产的理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0.
11.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高产水稻品种明珠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实粒数随氮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稻谷和稻草的产量均随着氮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地上部单位面积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稻谷产量与籽粒需氮量和养分内部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施氮240 kg.hm-2时,增产作用和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栽培环境及氮肥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吉林省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研究试材,探讨不同产地、不同气象条件及不同施肥水平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抽穗后20d的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是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气象条件;平原地区生产的稻米品质优于半山区或盐碱地区;氮肥用量过多将增加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粘性降低影响食味。  相似文献   

14.
紫云英还田对水稻氮肥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紫云英还田对水稻氮肥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绿肥紫云英还田种植水稻,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水稻产量。能够充分利用冬闲田,对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氮肥用量对不同覆盖物水稻旱管栽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覆盖物不同施氮量试验 ,探讨了中粳稻CY 6在旱管栽培条件下 ,不同覆盖物、不同施氮量对其群体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明确了旱管栽培采用地膜覆盖的节肥、增产优势 ,找出了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施氮量 ,覆膜为2 3 4kg/hm2 、铺草为 2 61kg/hm2 纯氮  相似文献   

16.
氮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经济效应,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进行水稻肥料用量、配比试验,为大面积水稻合理施用化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俊  姜慧 《上海农业科技》2023,(2):133-134+137
为探明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8.0 kg时,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略有下降;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8.5 kg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基本持平,达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效果;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9.5 kg时,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均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水稻不同密度的强化栽培试验情况,分析了各处理间生育期、产量及经济性状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在0.75万-1.00万丛/667m^2为宜,可充分发挥水稻的生长优势而实现高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道中  郭熙盛  王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29-17930
[目的]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两优6号为试材,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施用等量氮肥的条件下,共设7组处理,研究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基肥施氮比例过高,促进水稻前期的生长特别是地上部分的生长,容易导致营养生长过旺;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可以促进水稻后期生长,保持根系的活力和提高根系的总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分蘖肥和穗肥比例,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结论]在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以处理⑦(30%氮肥作基肥+30%氮肥作分蘖肥+40%氮肥作穗肥)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氮肥的运筹方式是水稻大田栽培调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3个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通过设置生育前后期两种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处理,NT施肥(9 ∶ 1)和NP施肥(6∶4),探讨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P施肥方式,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优化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