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及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制备5月龄的牛生殖细胞悬液,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精原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5月龄牛的曲细精管主要包含细胞为精原细胞、Sertoli细胞,每克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平均为3.18×106个细胞,精原细胞纯化后纯度达69.27%,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27%~35%的Percoll梯度中。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6~7 d后开始分裂,20 d后精原干细胞形成小集落。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的精原细胞能满足体外培养的需要,可以存活并发生增殖。  相似文献   

2.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是一类原始精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以维持自身数量相对稳定和定向分化成精母细胞的能力。随着黄牛精原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与完善,目前在黄牛精原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黄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体外培养、移植鉴定和永生化细胞系培养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同时探讨了我国黄牛精原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黄牛精原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不同培养条件对牛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血清浓度以及干细胞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鉴定。试验1:以高糖DMEM为基础培养液,添加浓度为0%、2.5%、5%和10%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分为4个试验组。结果表明,血清浓度影响牛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添加2.5%的FBS比较合适。试验2: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CF、LIF及GDNF,可增加精原干细胞的数量,其中加入20μg/L SCF、80μg/L GDNF、10μg/L LIF后,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提高精原干细胞数(P〈0.05)。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对牛精原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ntegrinβ1阳性、c-kit阳性;经RT-PCR扩增,获得了120 bp的Gfrα1序列和280 bp的c-kit序列,与预期的产物大小一致。因此,培养液中添加2.5?S、20μg/L SCF、80 ng/mL GDNF、10μg/L LIF对精原干细胞的增殖有利。  相似文献   

4.
雄性生殖干细胞,即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可以自我更新产生大量可发育为精子的已经分化了的生殖细胞,并将遗传信息传递到下一代。SSCs是成体中唯一的生殖干细胞,因为所有雌性生殖干细胞在出生前已经停止分化。本文首先总结了SSCs的起源、标志物和分离纯化方法,然后重点概述啮齿类动物、灵长类以及人类SSCs的移植以及诱导分化方法,最后论述了人类SSCs体外培养和移植技术的现状以及在人类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原干细胞(SSCs)是指位于睾丸生精小管基膜上既能自我更新维持自身群体数量恒定,又能定向分化形成精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的一类原始干细胞。其体外培养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移植、基因转染的深入研究,为探讨精子的发生机制、重建不育个体的精子发生、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综述了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体外的纯化、鉴定,以及未来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精原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精原干细胞移植原理与其它细胞移植原理相似,主要利用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的精原千细胞移入受体睾丸内,使其能够继续进行生精过程。结合精原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冷冻,该技术开创了基因工程和家畜生产的新途径。本文对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冷冻,以及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精原干细胞位于雄性哺乳动物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基膜内侧,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能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在哺乳动物中一般是指未分化的A型精原细胞。在精子发生这一特殊的细胞分化过程中,精原干细胞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既具有自我更新生成新的干细胞能力,又能够不断的增殖分化形成各阶段的生殖细胞,并最终分化产生精子,承载起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的使命。精原干细胞凭借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畜牧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就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离纯化、培养和移植技术等研究概况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各种雄性动物生殖细胞的母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并且在雄性个体中精原干细胞与下一代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精原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医学、转基因等领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与培养、移植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Brinster等人异体(种)移植小鼠和大鼠精原干细胞取得成功以来,精原干细胞已成为干细胞领域内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由于它在人类医学,畜牧业,濒危动物保护及转基因动物生产等方面的潜在用途,精原干细胞很可能成为一种极为有用的生物工具,本文不其生物学特性,分离、鉴定及应用前景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者综述了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程序及方法,并从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客观评定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结构及特征,另外,还对其体外的纯化、鉴定、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试验体会作了逐一说明,旨在为其体外长期培养及建系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动物繁殖技术,可以提高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该技术是从适龄雄性供体动物采集精原干细胞,注射入适龄受体动物的生精小管中使其产生精子的技术.精原干细胞移植首先在小鼠试验中获得成功,接着人们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家畜等大中型动物中并获得成功.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精原干细胞不但可以在同种间进行移植,而且在异种间的移植也获得成功.通过对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筛选、移植方法的不断改进,可以获得更高的移植成功率.精原干细胞移植为提高优良品种家畜的生产效率、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及不育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鸡胚精原干细胞体外保存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二酶3步法获取孵化第19 d的鸡胚精原干细胞(SSCs),比较在快速冷冻条件下3种冷冻保护剂(DMSO、乙二醇、甘油)在3个浓度5%、10%、15%条件下对鸡胚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当DMSO的浓度为5%、10%及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3.1%、88.6%和74.8%,三者差异显著(P〈0.05);而10%DMSO保存精原干细胞的存活率、复苏后培养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浓度;当乙二醇浓度为5%、10%和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9.4%、83.1%和65.2%,三者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无论饲养层存在与否,SSCs均能增殖,但未有AKP阳性集落生成;当甘油浓度为5%、10%、15%时,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均小于15%,三者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后细胞存活时间极短,仅存活12 h左右;(2)当在10%DMSO浓度条件,复苏后SSCs在有饲养细胞层的条件下,培养5 d形成集落,表明10%DMSO是鸡胚精原干细胞适宜的冷冻保护剂。  相似文献   

13.
哺乳类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原干细胞为体内天然干细胞,如能体外培养建系或建立其长期培养系统,将会极大地促进精原干细胞移植,转基因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会给体外研究细胞的发育分化提供很好的材料,影响精原干细胞外存活,增殖的因素很多,该文主要综述了基本培养基的选择、血清和添加剂,激素和维生素的应用及SCF、LIF、bF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等,以期促进精原干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鹏  敖红  潘杰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0):84-87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成年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基础,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潜能,能够向后代传递遗传信息。利用SSCs的特点,可以建立转基因动物制作的技术,即分离SSCs、体外培养增殖、基因转染、移植、交配获得转基因动物后代的技术路线,有望应用于家畜经济性状的基因改良。  相似文献   

15.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底小室内,因其具有持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为精子的能力,被认为是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将自身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成体干细胞。对SSCs的研究已成为干细胞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SSCs的研究多集中于啮齿类动物,而猪SSCs(porcine SSCs,pSSCs)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睾丸中pSSCs本身数量极少,且缺乏特异的分子标记;pSSCs的分离纯化技术仍不成熟;pSSCs体外培养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pSSCs分离纯化效率低,并且难以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及传代,以至于pSSCs的相关机理研究缺乏稳定的材料,为其体外研究及应用带来了不便。基于以上现状,文章总结了pSSCs体外分离培养及移植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pSSCs的分子标记、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的相关方法,以及pSSCs移植技术的研究现状,旨在为pSSCs研究提供参考,以期加快pSSCs在猪的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以及男性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