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内容1.动物支原体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2.动物支原体致病性和毒力致弱机制的研究3.动物支原体诊断技术,流行病学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4.动物支原体疫苗的研制与应用。5.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Mmm),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牛支原体(M.bovis),鸡毒支原体(MG),猪肺炎支原体(Mhp)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内容1.动物支原体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2.动物支原体致病性和毒力致弱机制的研究3.动物支原体诊断技术,流行病学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4.动物支原体疫苗的研制与应用。5.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Mmm),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牛支原体(M.bovis),鸡毒支原体(MG),猪肺炎支原体(Mhp)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建议以建设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为基础,逐渐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突破国际贸易保护技术壁垒,并进一步论述了建立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建立合作机制的关键、思路,提出了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6项措施,即加强技术合作;积极参与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活动;加强国内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证与国际互认;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反技术壁垒机制;建立信息网络,加强草地农产品质最标准信息领域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植物,对农业、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从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入侵的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十年紫茎泽兰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紫茎泽兰生殖和物候特征等有利于入侵的生物学特性,阐明了有利于其扩张的生理因素;总结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化学机制,紫茎泽兰入侵对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介绍了紫茎泽兰防除、替代控制和利用方面的进展;指出应加强化感物质的降解和影响机制、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从变害为利的角度出发挖掘紫茎泽兰的利用价值;提出自然条件下对紫茎泽兰的种群建立、群落演替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内容1.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致病力增强分子机制研究:建立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动物或细胞模型,研究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动物死亡增加的分子机制。2.利用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研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后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土地利用强度概念、驱动机制、方法和关键问题的发展演变,将其划分为3个研究分支:1)基于人口密度计算人类活动强度的研究;2)以传统的投入和产出强度方法为代表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复种指数、τ因子方法和技术效率方法等;3)以基于物质和能量的社会经济流通机制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和HANPP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指标为代表的研究。针对土地利用强度研究,呈以下趋势: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指标逐渐被以物质和能量社会经济流通机制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所取代;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也由指标构建研究倾向于解决不同自然环境下指标评估比较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即人为与自然影响的区分;遥感数据和方法在人为活动定量识别研究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价值,可以作为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瓶颈的突破点;农、林和草牧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变化机制研究极不均衡。因此,构建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机制和指标技术体系成为未来土地利用强度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花粉是植物生殖的基础,其中花粉的成功释放是其繁殖的保障,蝶形花植物的花粉释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生理过程(内源释放)和机械(物理)过程(外源释放)。本研究对蝶形花植物花粉释放机制做出综述,回顾了蝶形花植物花粉内源释放的时空模式,包括花药形成和花药开裂,以及花粉外源释放的机制,如爆炸机制、活塞机制、毛刷机制和瓣膜机制,并就今后其花粉释放机制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内容1.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致病力增强分子机制研究:建立HP-PRRSV-细菌混合感染动物或细胞模型,研究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动物死亡增加的分子机制。2.利用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研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后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3.寻找具有抑制慢病毒复制活性的宿主限制性因子,研究慢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理解这些限制性因子的抗病毒活性将有助于发现新型的抗病毒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分子免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和免疫防治等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表达功能性重排的 T细胞抗原受体 (TCR)的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 TCR基因重排、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分化途径及 T细胞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认识 ;免疫分子及其受体转基因动物成为研究其功能的直接手段 ;病毒及病毒受体转基因动物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及疫苗评价提供了新的模型 ;自身免疫病和用于移植免疫研究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成为探讨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的有力工具。目前利用转基因动物已生产出多种抗体、干扰素、IL-2、TNFα、G-CSF、L F等诊断和治疗性生物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内容围绕猪消化道系统及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病原(TGEV、PEDV、PORV、PDCOV、PCV2、PPV、PTV等)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新型防控技术(疫苗、诊断试剂和抗体);2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3病原致病机制、粘膜免疫机制和基础免疫。代表性成果1.首创猪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于2014年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其安全有效,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该疫苗主动免疫保护率为  相似文献   

11.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作为结构变异的一种新形式,在品种多样性、生物进化和疾病相关性等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CNV的相关概念、分类、作用机制等,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简单介绍了目前检测CNV的常用技术和CNV在奶牛育种中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当前CNV研究进展缓慢的部分原因,并对其与疾病、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研究的前景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日本畜产学会,日本家禽学会及营养生理研究会为中心,叙述最近家禽研究的动向。一、日本畜产学会、畜产研究会受奖论文鸡脂肪蓄积机制的营养生理学研究: 本论文旨在对鸡内分泌性体脂肪蓄积及营养性体脂肪蓄积的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设想阐明雌激素参与鸡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经研究,已可确认: (1)雌激素有促进体脂肪蓄积的效果;(2)将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专家发现了"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的新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近期美国微生物协会主办的《病毒学杂志》。该研究表明,一种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可影响"猪蓝耳病"病毒对宿主的侵袭能力及疾病的发展进程,这一发现为该病的治疗和新型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世界各国的研究学者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的研究范围广泛,但是针对其感染、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致病机制仍未  相似文献   

14.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5.01.039),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苹果品种对苦痘病敏感性的调节机制。果实对Ca2+缺乏的敏感性与Ca2+的细胞定位及Ca2+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富士苹果和澳洲青苹(GS)营养元素含量和细胞壁Ca2+结合能力,以更好地理解苦痘病(BP)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是草地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是指在种间竞争、环境压力和干扰活动三个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人工植物群落各组分稳定共存、草地生产能力和经济利用价值不致降低的状态。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合理调控是维护高效、持久的人工草地 ,提高人工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其调控机制主要有牧草组分种间竞争 (品种组合 )、环境压力 (水、肥条件 )和干扰活动 (放牧和刈割 )等三种方式。分析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现状 ,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已在此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 ,研究技术和理论体系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对而言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 ,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理论水平较低。今后我国草地学界应将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列为专项课题 ,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5.06.043),来自泰国蒙克库特科技大学的Laddawan Kowitcharoen等人研究了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的抗旱机制,分析了干旱情况下番荔枝中内源脱落酸(ABA)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干旱情况下番荔枝叶和果实中内源ABA和抗坏血  相似文献   

17.
最近研究发现,塞尼卡谷病毒(SVV)是引起猪原发性水疱病(PIVD)的主要原因,可导致感染猪的鼻吻、蹄冠部出现水疱性病变,新生仔猪死亡。近年来,猪塞尼卡谷病毒病陆续波及加拿大、美国、巴西、中国、泰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值得高度关注。本文介绍了猪塞尼卡谷病毒病的发现、流行现状及临床表现。提示我国应重视该病的防控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动物水疱性疫病诊断处置方案;做好追溯研究,加强主动监测;分析病毒基因分子进化规律,关注SVV演变;继续进行病毒致病机制及宿主抗感染免疫机制等基础研究;制定SVV诊断国家标准,同时开发快速、灵敏、方便的现场诊断方法及高通量鉴别诊断方法;研制新型安全有效的SVV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消黄散作用于马火热壅盛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基因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检索了消黄散11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进而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靶点-通路网络,研究消黄散的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78个化合物,相应作用靶点151个; PPI网络包含60个靶点,关键靶点主要涉及TP53、 NCOA2、 TNF、MAPK14、HSP90AB1、ESR1及VEGFA等;GO富集条目1个,分子功能1个;KEGG信号通路2条,涉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初步表明消黄散可能通过调控抑癌基因TP53、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肿瘤坏死因子、MAPK14蛋白等靶点,基因功能富集于类固醇绑定,ALS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以达到治疗马火热壅盛证的效果。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消黄散治疗马火热壅盛证的可能作用靶点和其作用机制,并为下一步深入探究、验证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肌内脂肪(IMF)即肌纤维之间沉积的脂肪组织,其含量与猪肉品质呈正相关。脂肪组织过度发育会导致脂质过度累积,影响猪的胴体品质;反之,亦会使肉质变硬,影响口感,降低猪肉品质。合理改善IMF含量,对提高肉质尤为重要。因此,探究与IMF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分子机制已成为IMF研究中的热点内容。文章对调控猪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参与脂肪沉积调控过程的一些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s)、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bindingprotein,FABPs)、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家族(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family, C/EBPs)、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Krüppel样因子13(Krüppel-like factor13,KLF13)、脂滴包被蛋白1(Perilipin1,PLIN1)、FAM134B等候选基因对脂肪细胞的分化以及沉积的重要作用;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TGF-β/BMPs信号通路等影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长链非编码RNA、基因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对脂肪生成和分化的调节作用,以期阐明调节IMF基因表达的潜在机制,揭示IMF沉积的分子基础,对猪IMF沉积的研究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中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加以阐述。1.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1.1中药调节相关因子表达研究中药糖通饮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VEGF、FBG、2hBG、Scr显著下降,Ccr显著升高,所以中药糖通饮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VEGF,对肾脏病变具有保护作用。通过研究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发现中药平肾汤能有效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