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原始的反鸟,这种命名为“原羽鸟”的鸟类具有一种我们前所未知的羽毛类型,为科学家对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羽毛一直被认为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它把鸟类从所有其它脊椎动物区分开来。但是人们对鸟类羽毛的起源问题知之甚少,在该问题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鸟类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或“羽毛起源于爬行动物的鳞片”。近年来在我国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带“毛”的恐龙化石,使鸟类的羽毛起源问题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家禽》2005,27(7):56-56
一只比140年来被世界古生物界公认的鸟类始祖——德国始祖鸟更原始的鸟类化石,在河北出土。这一被正式命名为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的发现,对研究鸟类及其飞行起源、恐龙——鸟类系统关系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重大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季强博士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日在京公布了这项成果。  相似文献   

3.
7月28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的文章,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的恐爪龙类。这一结论对鸟类起源及相关的飞行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忠和 《中国蜂业》2004,49(8):718-720
近年来,热河生物群各门类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在鸟类与飞行的起源、早白垩世鸟类、恐龙、哺乳类、昆虫和被子植物的进化研究等方面,已有若干重要成果问世,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及公众的广泛关注.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揭示了早白垩世许多重要生物门类进化辐射的型式和过程,包括被子植物和鸟类演化历史上的第一次显著的辐射,早期哺乳动物的分化,以及白垩纪恐龙类群的早期辐射等。由于相同的环境背景,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辐射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出现了大量树栖生活或者植食性的种类,表明它们的辐射和当时繁茂的植被环境紧密相关.习性和食性的分化还成为热河生物群翼龙、恐龙、鸟类和哺乳类进化辐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江西饲料》2013,(6):46-46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吴晶晶)热河鸟是一种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的鸟类,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过渡类型。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热河鸟具有奇特的“双尾羽”构造,此前从未在其他鸟类或带羽毛的恐龙中发现过,对于研究早期鸟类飞行和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过程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5月3日《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新发现的一组保存极其完好的早期有喙鸟类化石表明,恐龙向鸟类的过渡比预期的更复杂。鸟类的头骨与其恐龙祖先的头骨存在明显差异。现代鸟类鸟喙较大,没有牙齿,脑壳也较大,闭颌肌肉较弱,头骨铰接更明显,拥有活动上颚和悬颌。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却难以确定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么顺序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鸟类头骨化石一般都保存不佳。  相似文献   

7.
鸟类的祖先     
在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前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是爬行动物称霸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恐龙。故又称为恐龙时代。后来,有一支爬行类向空中发展,进化成为鸟类。鸟类之所以能在空中自由飞翔,除了它具有两只飞翔用的翅膀和丰满的羽毛外,还出于它的骨骼较轻中空充满气体。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鸟类死后容易腐烂掉,很难保存成化石。所以,鸟类化石往往被人们视为自然界罕见之珍品.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的发现曾轰动世界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发现地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埃斯德特至佐伦霍芬一带。据推测,可能是该鸟在海边的…  相似文献   

8.
消息信使     
兽脚恐龙像鸟一样呼吸美国科学家目前对恐龙化石研究表明,兽脚恐龙具备与鸟类类似的呼吸系统,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恐龙是鸟类祖先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报告说,他们从兽脚恐龙的化石判断,其骨骼内部是空的,能够存储空气,为其迅速完成新陈代谢、积极捕食提供了便利。鸟类新陈代谢速度也很快,因为他们能有效地从空气中吸收足够的氧气。鸟类体内的气流是通过复杂的气囊体系控制的。大部分鸟类都有9个气囊,有的也贯穿到骨骼当中。科学家将兽脚恐龙的气囊和现有2000多种鸟类的气囊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该恐龙的气囊结构与鸟类气囊的结构非…  相似文献   

9.
<正>以色列研究人员近日发现,恐龙的灭绝促使早期哺乳动物减少夜间生活方式,增加日间活动。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如今,许多哺乳动物都是日间活动,但是它们大部分都缺乏令鱼、爬行动物和鸟类成为成功日间捕食者的特征,如彩色视觉。事实上,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视觉更类似于夜行性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视觉。有人据此提出"夜行瓶颈"理论,认为早期哺乳动物为避免与日间活动的恐龙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夜间。而当恐  相似文献   

10.
日前,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博物馆化石数据和公共数据库中的遗传数据,科学家绘制出了第一张全球鸟类多样性进化图谱。这张图谱包含了地球上现存的9993种鸟类,揭示了鸟类自恐龙世纪以来的进化历程。令人惊奇的是,研究者发现鸟类在过去的5000万年间进化速率不断攀升,且进化最快的区域不是发生在鸟类物种丰富的热带和南美,而是西半球。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认识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其进化过程,二是可以为鸟类物种的"优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篇研究论文《全球鸟类空间与时间上的多样性》发表在《自然》杂志上(2012-10-31)。  相似文献   

11.
140多年前,年轻的科学家赫胥黎向世人公布假说:鸟类是由小型兽类恐龙演化而来。其根据是从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研究,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完全一样。至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在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解剖学研究后,肯定赫胥黎是对的,乌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但是,由于没有恐龙演变到鸟的过渡性生物的化石标本佐证,人们对奥斯特隆这位权威人士的“肯定”还是将信将疑。 中国科学家。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从辽宁的一位农民于 1996年8月 12日送交的75 cm长, 50 cm宽的恐龙化…  相似文献   

12.
<正>它们看起来像潜鸟,但叫声却像鹅一样,它们是一群现代鸟类的近亲,其中包括鸭子、鹅和鸡。Vegaviidae,这是一种新命名的水鸟,它们似乎在导致恐龙灭亡的大灭绝中生存了下来。"尽管现在Vegaviidae已经灭绝了,但它们是第一个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鸟类群体。"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自然科学博物馆的FedericoAgnolin说。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场大规模的灭绝——可能由小行星撞击造成——让一大批  相似文献   

13.
正本周《自然》上发表了两项独立研究,共同验证了一个影响蝴蝶和飞蛾翅膀颜色和色彩图案的基因。这个基因和与之相关的一个突变,带来了工业革命期间桦尺蠖颜色变暗的现象,研究还发现,这个基因也决定了一些蝴蝶物种的天然色彩图案变化。众所周知,工业城市的兴起让桦尺蠖的颜色变暗——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和鸟类的捕食。英国利物浦大学Ilik Saccheri和同事识别出了黑色桦尺蠖的遗传背景和精确的DNA序列突变。  相似文献   

14.
<正>据报道,6600万年前,在如今属于中国的一片土地上,曾活跃着暴龙的一个长鼻子表亲。据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论文报道,这一新发现的食肉恐龙具有长长的鼻子,它也因此被昵称为"皮诺曹王"。"皮诺曹王"的官方学名是虔州龙(Qianzhousaurus sinensis),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和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南部赣州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虔州即是赣州的古称。在此之前,古生物学家曾发现过一些也具有类似长鼻子特  相似文献   

15.
鸟类中,有少数种类不会飞行。如:鸵鸟、鸸鹋、无翼鸟等;有些鸟只善于游泳和潜水,也丧失了飞行能力,如:企鹅,还有些种类只能勉强、笨重地飞行,用奔跑和急促扑动翅膀短途滑翔以逃避危险,如:环颈雉。但是,绝大多数鸟类最大的特点是在空中飞行。鸟类具有发达的翅膀,能开合自如,休息时,翅上的各羽互相叠合在背上,张开时各羽相贴,十分紧密。鸟的尾部在飞行时,可以保持飞行的平衡和稳定,并且还可以使飞行灵活机动。鸟的腿部在飞行时作用不大,因而往往收缩于体下以减少阻力,主要作用是站立和  相似文献   

16.
喙畸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喙畸形是近年来在鸟类发现并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类骨骼疾病。喙畸形在家禽尤其是我国一些地方鸡品种中常见发生,主要表现为上下喙交错,咬合不全,呈交叉状态,严重影响个体饮水和采食,造成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给家禽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动物福利。目前,国内外关于鸡喙的起源、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鸡喙畸形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而在鸟类,尤其是达尔文雀喙畸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鸟类(包括鸡)喙的起源、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物种唇部形态变化等相关研究,以期为人们开展鸡喙形态发育及喙畸形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鸟类原始生殖细胞的特性、起源、迁移等以及对 PGCs进行操作和培养 ,转基因鸡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24~5月15日,在黑龙江省岭峰自然保护区对春季兴安落叶松林鸟类群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鸟类36种,分属6目17科,非雀形目鸟类6科13种,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雀形目鸟类的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3.89%,这和我国北方地区鸟类组成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春季兴安落叶松林中,鸟类垂直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林冠层和地面(或水面)鸟类多样性较高,而乔木层和灌木层鸟类丰富度较高;草本层鸟类较少。分析显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与鸟类的食物资源分布有关,而且与鸟类的求偶、领域以及防御行为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鸟类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禽类原始生殖细胞与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鸟类原始生殖细胞的特性,起源、迁移等以及对PGCs进行操作和培养,转基因鸡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的鸟类很多,但有关鸟类的起源、历史和系统发育的鸟类化石却很少。这可能与鸟类骨骼脆弱、骨壁薄而中空和营飞翔生活有关。鸟类死后,或因没有遇到合适的埋藏条件和环境,或被别的动物吃掉,或暴露时间过长而腐烂,均不能形成化石。有幸成为化石的,只是它们中的小部分。如果没有大量的、充分的鸟类化石的直接证据,而用形态学、生理学、动物地理学、行为学等间接证据来分析和判断鸟类的起源和系统亲缘关系,其结论往往属于假说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