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期间,海南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形势下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南繁硅谷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赋予了海南种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迈入"十四五",海南省种业系统应"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前瞻布局海南农作物种业工作,努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种业,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海南贡献。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冬季海南南繁种植及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育种理论在向日葵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新疆向日葵生产的大发展。本文就向日葵冬季海南南繁确保成功的种植及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南三亚是我国冬季南繁最佳的基地。三亚市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温度23.8℃,海拔8m。9月份到次年4月份,≥10℃的活动积温5899℃,≥10℃有效积温3469℃,全年均可种植玉米。  相似文献   

4.
张艳敏 《分子植物育种》2023,(24):8295-8300
知识产权的竞争是未来种业竞争的核心,关乎着中国种业的创新发展。本研究首先从政策法律法规、司法实践等角度探究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的现状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不全、知识产权保护期力度不够、种业行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适用率不大、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不强等。其次提出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的优化路径,如制定专门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强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体系;扩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接轨;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等。最后展望海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南南繁大豆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大豆育种进程,近几年,全国各地大豆育种单位到海南冬繁的较多,且大豆品种推出的速度快,南繁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南繁的技术问题显的尤为突出,为此把大豆南繁的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棉花海南繁种、制种种子异地优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海南繁、制的棉种是否具有异地优势,以杂交棉组合异优二号亲本为材料,分海南和本所两地制种和繁殖,然后在本所作亲本及杂种F1、F2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南种子(简称海南籽)较本地种子(简称本地籽)出苗整齐,出苗率高,苗期表现一定的营养优势。海南籽单株成铃数比本地籽少2-5个,而单铃重、衣分、子指、衣指及皮棉纤维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初步探明,海南繁、制的杂交棉种子不具产量上的异地优势。  相似文献   

7.
种业对外开放关乎我国粮食安全,自1978年以来,中国种业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对外开放程度也逐渐提高。对中国种业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了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现状,深入分析海南自贸港对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的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开局,种业站上了全新的高度.为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3月20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会上,海南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业内院士专家、种业领军企业代表等2 500余名业界人士济济一堂,为探求种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大会共设1个主论坛和13个分论坛,针...  相似文献   

9.
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南繁”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作物异地培育,即利用我国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交替种植,一年繁殖2~3代,加速世代繁育,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农作物的育种和繁育过程。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和实践,促成了我国农作物南繁规模扩大,对发展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繁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农作物异地培育理论的研究和创立是从玉米育种开始的。以往选育一个玉米杂交种,至少需要7~8年。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农学院吴绍骤教授在地处中原的郑州主持玉米育种工作,他的学生程剑萍在地处亚热带的广西柳州进…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12,(9):49-49
广东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农作物种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来抓,保障种业育种基地不被侵占,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意见》强调,增加种业投入,推进种业科研,完善市场监管,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打造广东“种业硅谷”。  相似文献   

11.
翟辰洋  陈斌 《中国种业》2023,(4):7-9,14
“育、繁、推”是种业发展的3 个重要阶段,分别决定着种业发展方向对不对,供种水平高不高,发展成效好不好。“十三五”至今,江苏种业在“育、繁、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多数品种抗逆性不强、转化应用效率低,繁制种基地稳定性不足、种源区域性供给不平衡,良种良法配套不充分、侵犯品种权事件多有发生等问题。分别从种业“育、繁、推”3 个方面切入,通过分析共性和个性问题,提出与新形势下种业发展机遇相适应的对策,以期为江苏省和其他存在相似问题省份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尤其是三亚附近区域有着无与伦比的热量资源优势,在我国种业发展尤其是水稻育种上占有重要位置。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水稻种植面积在400万hm~2以上,水稻南繁育种意义重大。从黑龙江省水稻南繁育种现状出发,指出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海南南繁水稻育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夏树让 《科学种养》2009,(10):60-60
目前,哈蜜瓜已经在三亚试栽成功,种植面积近1.6万亩,近期计划种植3万亩,年产值可达4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4.
南繁是我国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育种方式,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气候优势,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从而实现周年育(制)种,加速了优质品种的选育速度,使农作物在加代繁育、鉴定筛选、基因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制)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省级南繁基地建成后,始终坚持以“搭建平台,服务南繁”的理念,为全省南繁南鉴工作提供服务保障。通过总结江苏南繁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按照从“基地”向“硅谷”转变的探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晖 《中国种业》2020,(11):8-12
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区位与资源、基地规模、历史、农垦体制、垦地融合等优势,也面临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体制、人才、科技核心竞争力弱,“育、繁、推、服”产业链脱节等劣势,应充分利用南繁硅谷、海南自贸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崖州湾科技城建设等重大机遇,规避南繁种业成本上升、其他南繁基地实力增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威胁,做大做强种业产业,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我国自主创新并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技术,推动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为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1]。种子生产是杂交水稻推广应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杂交水稻推广应用的前提和保障。丰富的光温资源是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的首要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南方稻区适合于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的区域较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大致形成了几大主要的生态优势制种区,即湖南西部、贵州东部、福建西部和北部、广西西部和广东北部稻区,并有春制、秋制、夏制3种熟制;四川西部平原一季稻区主要为夏制,江苏盐城东部沿海稻区为迟夏制,华南稻区(广西、广东、福建南部,海南北部)以早春制+秋制两熟制为主,海南南部稻区主要为冬制。  相似文献   

17.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莒县立足农业大县基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及特色种业创新发展,整合各方面要素资源,突出葡萄、桃、猕猴桃等特色种业优势,做强种业“芯片”,总结出了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做好种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伦 《种子世界》2011,(3):12-13
1全省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种业围绕全省农业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供种安全、质量安全、种植安全和产业安全为目标,从推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着手,不断强化种子管理工作,努力推进种子产业发展,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良种支撑,取得了巨大成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种子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种子产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刘琴  东耳 《种子科技》2014,(4):9-12
有那么一个地方,在北纬15°-18°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光"和"热",是选育良种的好地方,这就是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一带。这个地方的冬天温暖如夏,作物仍可正常生长。被称为"南繁人"的育种家、科技人员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每年冬天离开寒冷的内陆,如候鸟般准时到达海南,实现作物父母本的再次相遇,也是同行人的相聚,却是他们各自与家庭长时间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种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形势下种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与导向要求。最后论述了靶向核心领域,助力"互联网+"种业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