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对树头菜进行不同高度平茬,通过平茬对其更新复壮,为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树头菜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10年生树头菜采用0、20、50、100 cm等4种平茬高度,生长期间调查其生长状况,主要包括丛高、冠幅、枝粗、枝长、枝数及其生物量.结果表明,以4种平茬高度进行试验,树头菜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趋势,多数差异达到极显...  相似文献   

2.
沙柳是荒漠化地区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和工业原料林的重要树种,间隔3~5 a平茬复壮是其抚育管理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研究连续平茬对沙柳生长的影响,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为试验地点,选取20丛沙柳样株,按留茬高度0 cm、每年平茬1次、连续平茬5次的方法进行平茬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平茬的方式对沙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平茬高度对杂交桑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以一年生杂交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 cm和10cm两种高度的平茬试验。结果表明:留茬5 cm的桑树叶片数、枝条数、叶片重、杆重和总鲜重高于10 cm组;叶片和枝条含水率低于10 cm组,但均无显著差异。5 cm与10 cm的平茬高度对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推荐杂交桑树的适宜平茬高度为5 cm。  相似文献   

4.
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班公柳(Salix bangongensis C.Wang et C.F.Fang)和秀丽水柏枝(Myricaria elegans Royle)是维持西藏阿里地区脆弱生态的主要灌木树种,但两树种人工林分存在较为严重的早衰甚至死亡现象.为了解平茬复壮对改造两树种人工混交林退化早衰的效果,以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人工混交林为试验区,设置未平茬(CK)和留茬高度10、30、50 cm共4个平茬处理,分析不同平茬高度下两种主要灌木灌丛高度、最大地径、冠幅、萌生枝数、最长枝长、生物量等主要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平茬高度下,班公柳和秀丽水柏枝灌丛高度、最大地径、冠幅、萌生枝数、地上生物量有所差异.班公柳在留茬高度10 cm时,灌丛高度较高,达到107.33 cm,最大地径为10.18 mm,地上生物量达到444.8 g·丛-1,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留茬高度50 cm时冠幅最大,萌生的枝数远大于其他处理,达到304个/丛;不同平茬高度下班公柳最长枝长略有差异,但不显著.秀丽水柏枝在留茬高度50 cm时,灌丛高度、地径、冠幅、萌生枝数、最长枝长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班公柳对照处理的生物量仅为留茬高度10 cm时的1/4,秀丽水柏枝对照处理的生物量仅为留茬高度50 cm时的1/5.综合各生长指标的数值,班公柳10 cm平茬高度、秀丽水柏枝50 cm平茬高度对其复壮更新及健康生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平茬对紫斑牡丹发枝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紫斑牡丹3年生嫁接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平茬对紫斑牡丹发枝(芽)数和成枝数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11月10日平茬处理的发枝(芽)数和10—20cm成枝数均最好,发枝(芽)数较其余处理增加3-17个。10~20em成枝数较其余处理增加4.4—9.7个,为当地紫斑牡丹的适宜平茬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沙埋深度对荒漠植物花棒幼苗出土的影响。进行了0,1,2,3和5 cm共5个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出苗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且集中在0-2 cm的沙埋深度,3cm沙埋深度只有1苗出土,5 cm沙埋深度没有出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第一次出苗所需天数增加。花棒幼苗出土的最佳沙埋深度约为1 cm。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对大泉林场沙生灌木良种基地沙木蓼进行人工平茬并设计10cm、15cm、25cm、35cm留茬高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留茬高度对沙木蓼萌蘖条数、最大生长高度、最大生长粗度、基部直径7-15mm种条数量及其平均高度和平均粗度、单株平均获得插穗数有显著影响;从总体水平和平均获得插穗数看,15cm留茬高度为沙木蓼采穗圃最佳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截干促进树冠生长,利于根系生长,进而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并探寻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与最佳截干高度,为优化传统的平茬接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a生白花泡桐C23为试验材料,设置剪梢、1/3截干、2/3截干处理和对照(CK,不截干),当年观测树干地径、侧枝数量、侧枝长度和粗度、叶片数、光合速率、根系生长和分布等指标,翌年进行平茬接干,连续2 a观测树高、地径。【结果】截干处理能促进侧枝伸长和增粗生长,2/3截干处理的侧枝长度和粗度显著高于1/3截干、剪梢和对照(P<0.05)。截干处理不仅能提高光合效率,使地上生物量增大,2/3截干处理的生物量是对照的2.28倍。而且使侧根根系数量增多,其中,2/3截干处理的垂直分布分根数量尤其二、三级侧根的数量及距根茎水平范围内0~40 cm土层的二级侧根、20~60 cm土层内的三级侧根数量约为对照的2倍。截干后根系总生物量、根冠比指标随着截干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2/3截干>1/3截干>剪梢>对照。截干后再平茬结果表明,2/3截干处理的树高和地径显著大于对照,平茬当年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5和1.2倍...  相似文献   

9.
温学飞 《农学学报》2020,36(5):53-59
【目的】通过生长季不同月份平茬试验,研究及了解不同月份平茬对柠条根系贮存常规性营养物质和可溶性性营养物质的影响。【方法】常规营养物质测定按照饲料监测方法进行,可溶性营养物质参考《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和《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平茬时间推迟,柠条根系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的趋势,淀粉与脂肪之间相互转化协调逆境变化维持生命或再生发挥作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是柠条根系主要贮藏的营养物质,对柠条不同月份平茬逆境胁迫下反应比较敏感;可溶性糖类与可溶性淀粉的比例逐渐随着月份增加,有利于植株抗击冻害;萌动期、初霜期平茬对柠条根系营养物质影响较大。【结论】柠条生长季平茬建议在4-8月份进行。  相似文献   

10.
梭梭不同生长阶段的枝系构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勤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不同生长发育阶段(3~11 a龄)枝系构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梭梭不同生长阶段的分枝格局参数,总体分枝率和分枝角度差异不显著,且总体分枝率均较低.2)梭梭生长初期逐步分枝率(SBR)1∶2大于生长后期,而梭梭生长初期(SBR)2∶3小于生长后期.3)梭梭的分枝角度随级数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梭梭在越靠近植株顶端,年幼的枝和干之间的分枝角度越接近于30°,而在越靠近植株基部的老枝和干之间的分枝角度多接近于60°.4)梭梭的各级分枝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梭梭枝条的伸展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5)随着梭梭个体生长发育,其植株的枝径比差异显著(p<0.05),随分枝级数的增加,其枝径比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其枝条间的承载力越大.梭梭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枝系构型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反映了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花棒克隆生长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乌兰布和沙漠优良固沙先锋树种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的克隆生长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棒具有独特的克隆生长构型,由枝条遇沙埋形成长间隔物的典型的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和由根条形成的典型的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且固定沙丘的花棒分株种群比半固定沙丘具有较大的密度、较小的平均株距及相似的分株高度。  相似文献   

12.
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改良及植被的恢复作用,2013—2014年,对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9、24、30、35年生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花棒林生长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组成趋于丰富,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组成逐渐由人工种植的灌木树种演变为以草本、灌木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且优势种的重要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生活型组成看,植物种从以沙生、1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占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耐旱、抗风蚀的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从7年生、19年生至24年生花棒群落呈现增加趋势,之后从30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又逐渐降低,最低是7年生花棒群落,最高是24年生花棒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从7年生至35年生花棒群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在各花棒群落间Pielou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说明随着人工花棒林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组成结构趋向均匀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马令法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13-7714
[目的]研究留茎高度对红芪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红芪留茎高度对其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在7月上旬现蕾前进行剪茎,且留茎50 cm的红芪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主根长、根径、单株根鲜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产量比CK明显提高了30.86%。[结论]红芪留茎高度在50 cm左右时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花棒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2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 对不同生境中花棒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各层次物种的丰富 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应用方 差均值比的t检验和5种典型聚集度指标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中花棒种 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花棒空间分布格局 均为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有差异。同时,还对不同发育阶段花棒种群 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从幼苗到成树,其集群强度由大到小。  相似文献   

15.
马令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70+8262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红芪留茎高度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药材引种驯化试验基地研究了红芪留茎高度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红芪在7月上旬现蕾前进行剪茎,且留茎50 cm的红芪的主根根长、根径、单株根鲜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产量比CK提高了30.86%;多糖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药材品质最优。[结论]红芪留茎高度在50 cm左右时较为理想,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花棒不同年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花棒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细菌44属,真菌24属,放线菌19属;细菌数量在花棒林内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花棒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总量的根际效应春、夏、秋分别为1.13、1.08、1.87.不同林龄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土壤细菌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了解决细枝岩黄芪在青海东部地区育苗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日光温室细枝岩黄芪播种育苗试验,通过1年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细枝岩黄芪日光温室播种育苗,在青海东部地区应以4月中下旬为宜,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出苗和保苗,如果有温室条件,尽量采用温室育苗。大田育苗播种后应进行覆盖,也可提高苗木出苗率和保苗率。  相似文献   

18.
刘爱中  邹冬生  屠乃美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5172
以汕优63、明恢63为试材,设10、20、40 cm3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增加;反之,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下降。再生稻以“多穗取胜”,为保证再生稻获得高产,供试品种留桩高度应在30-40 cm,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沙区飞播造林过程中由于降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而造成的“闪芽”现象。[方法]以花棒的种子为试材,完善花棒种子的丸粒化工艺,调整丸粒化配方。[结果]丸粒化后的花棒种子在一次降雨量达到10mm及以上才裂解,成苗率可达到88.56%;延长滚实时间到45min,低于10mm降雨量的裂解率降低到35.34%;当保水剂加在丸粒化种子的外层时,低于10mm降雨量的裂解率降至13.21%;丸粒化过程中添加生根粉6号和营养物质,可显著提高花棒种子的成苗率。[结论]丸粒化技术对花棒种子的成苗率和苗木长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丽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21-9323
[目的]探讨沙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进一步认识花棒对沙地的改良效果。[方法]于2009年对毛乌苏沙地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花棒林进行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的调查。[结果]花棒人工林随着沙地植被的演替,植物种数增加,群落结构具有复杂的垂直成层现象,逐渐由多年生的灌木、半灌木结构演变为以草本-半灌木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棒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的作用不同,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35年生群落〉19年生群落〉7年生群落〉3年生群落〉流动沙丘,且各养分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花棒人工林随着沙地植被的演替,群落组成趋于丰富,结构趋于复杂。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花棒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的积累作用可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