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1960-2005年珲春水文站和气象站径流、降水的监测资料为图们江下游流域的代表,首先分析珲春河流域径流和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其次以年代和汛期、非汛期降水径流的变化为主要对象,分析两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且比较稳定,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来看,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总量的80.4%;珲春站的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2)珲春河流域近50年的径流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关系数为0.76,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青海澜沧江源为研究对象,对近60年来的径流、降水变化特征及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澜沧江源径流、降水均呈增加趋势,集中度呈下降趋势,集中期逐渐前移;径流集中期主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集中期主要在7月中旬至下旬。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系数较高,杂多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72,囊谦气象站降水与香达站径流深相关系数为0.63。总体上径流集中期比降水集中期滞后10~30 d。  相似文献   

3.
徐霞  张智才  张勇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7-20279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 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 683.9、1 601.9、513.9 g/m2;植物上层根系0~15 cm/植物下层根系15~30 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作型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拦蓄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利用与拦蓄径流的关系,建立小流域拦蓄径流量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拦蓄径流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水田、梯田、坡耕地的拦蓄径流量分别为43.74万、1.81万、-28.00万m3.km-2,相对于水田和梯田而言,坡耕地对拦蓄径流具有抑制作用;单位面积有林地、灌木林地、疏幼林地、经果林地、草地的拦蓄径流量分别为-0.997万、105.50万、29.03万、1.05万、222.12万m3.km-2。  相似文献   

5.
运用SWAT模型定量分析2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气温+2℃,降水量+5%)下淮河上游径流响应,结果表明院SWAT模型在淮河上游径流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模拟的径流相对误差小于10%,确定性系数达到0.8以上,模型可用来定量模拟淮河上游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径流响应;气温升高2℃,流域径流量减少6.67%,降水增加5%,流域径流量增加7.56%。研究成果对于淮河上游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澧水流域1980~2016年17个雨量站、4个水文站实测降雨量和径流流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全流域降雨和径流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全流域径流变化对降雨时空分布的响应关系以及江垭、皂市等水库运行对澧水流域径流年内分布过程带来的"调洪补枯"效应。研究成果对于澧水及尾闾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水资源综合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合溪水库集水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水库水体质量的角度出发,在集水区选择旱地、水旱轮作地、林地、休闲地、苗木地五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氮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地表径流液态总氮的流失大小顺序为水旱轮作地(156.92 kg·hm~(-2)·a~(-1))旱地(114.24 kg·hm~(-2)·a~(-1))苗木地(35.61 kg·hm~(-2)·a~(-1))休闲地(3.99 kg·hm~(-2)·a~(-1))林地(1.59 kg·hm~(-2)·a~(-1)),人为耕种强度较大的水旱轮作地和旱地氮流失量较大,而耕种强度较小的休闲地和林地氮流失量较小,说明选择耕种强度较小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削减合溪水库集水区径流氮素流失及其对合溪水库水质的潜在影响。结果还表明:不同试验区径流氮素流失的首要形态均为颗粒态氮,其次为硝态氮,最后为铵态氮;旱地、水旱轮作地、林地、休闲地、苗木地径流年均流失的颗粒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61.67%、61.42%、75.56%、65.09%和69.11%,年均流失的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26.21%、28.56%、16.35%、21.30%和23.20%,年均流失的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8.90%、7.87%、6.92%、11.78%和4.83%,意味着合溪水库集水区氮素的流失关键在于土壤表层的侵蚀,可见减少土壤表层的侵蚀是控制合溪水库集水区氮素流失和减少其对合溪水库水质负面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份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683.9、1601.9、513.9g/m2;植物上层根系0~15cm/植物下层根系15~30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该研究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台风引起的降雨脉冲对土壤呼吸的响应,以2018年8月中旬台风"温比亚"带来的强降雨为契机,选取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内玉米农田、果树林地和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 8100土壤CO_2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对极端降水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土壤呼速率进行检测,并结合土壤温度、含水量、根生物量,分析土壤呼吸脉冲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极端降水改变了农田、林地和草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态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草地、林地;②极端降水后各样地呼吸均迅速升高,但草地呼吸升高最明显,可达(14.45±3.19)μmol·m~(-2)·s~(-1),农田和林地分别为(8.89±2.14)和(8.67±1.80)μmol·m~(-2)·s~(-1)。农田和林地呼吸在1~7 d内脉冲下降明显,15 d后呼吸速率分别为(3.02±0.38)和(2.50±0.84)μmol·m~(-2)·s~(-1),而草地脉冲效应可以维持7~14 d,15 d后呼吸速率为(2.93±0.57)μmol·m~(-2)·s~(-1);③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和土壤含水量呈线性相关。④强降雨之后在1~7 d内的呼吸脉冲不是由植物根系主导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6—2017年辽阳县降水量、气温逐日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年际及四季极端高温日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年极端高、低温日数分别存在23年和22年尺度的主周期。极端降水总量春夏呈增长趋势,秋冬呈减少趋势,但降水强度四季均呈增长趋势。年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日数分别存在12、20、12年尺度主周期。从全年来看,极端降水总量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成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年极端降水强度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成正相关;极端降水日数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从四季来看,夏、秋2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负相关;冬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增城区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赤红壤酸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典型区域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酸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采样分析增城区三种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下土壤的pH、交换性酸、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3.7%的土壤样品pH低于6.5,其中pH区间为(5.5,6.5]和(4.5,5.5]的样品均占37.8%,低于4.5和高于6.5的样品比例分别为8.1%和16.3%;水田土壤pH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旱地,平均pH分别为6.02、5.51和4.87。水浇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氢含量显著高于水田;旱地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分别为1.38、0.72、0.31 cmol·kg-1。土壤pH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交换性酸、Olse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氢与Olsen-P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碳酸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铝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增城区耕地土壤以弱酸性和酸性为主,且耕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酸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地土壤酸度最强,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坝上地区田间定位实测的土壤水分、作物和降水资料 ,运用水分平衡原理 ,研究了相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田等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耗水规律 ,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在当地 ,作物耗水集中于 6和 7月 ,约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6 5 %以上 ;人工草地耗水量为 2 13.2mm ,比天然草地少 14mm ;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 0 .78kg·m-3 ,是农田的 1.7倍 ;人工草地的济效益较好 ,达到 2 388.4元·hm-2 ,产投比是农田的 4 .6倍 ;人工草地的风蚀模数小于农田 ,生态效益优于农田。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在农牧交错带现有条件下 ,人工草地是较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农田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为基础 ,依据农田土壤水分常数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创建了土壤蓄水量盈亏值指标。选择 3个典型站点研究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 ,结果为 :海伦从表层到 5 0 cm各个土层均为盈余 ,而且随深度的增加盈余先增加后下降 ,2 0 cm处为最高值 ;泰来的土壤水分从表层到 30 cm为增加 ,之后又下降 ,而且以 2 0 cm为界将盈余区与亏缺区划分开 ;总平均来看 ,宝清土壤水分随深度呈减少趋势 ,盈余减小 ,亏缺增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北省赵县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的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全量N、K、Fe、Mn为弱变异性,全量P、Cu、Zn为中等变异程度;全量N、K、Fe、Cu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全量P、Mn、Zn则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全量P与Zn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全量K与Mn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全量Cu与N、Fe则具有相异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利用对Cu、Zn的影响大于其他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垂直剖面上,灌木林地的碱解N、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均为表层高于下层,而速效P、全N及CEC为表层低于下层;天然草地的所有养分含量除速效氮及全氮外,其他均为表层高于下层,但上下变化不剧烈;农地和人工草地主要养分含量及CEC表层高于下层;果园的CEC为表层低于下层,其他指标则为表层高于下层。4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为同类地区最佳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研究了迤者小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泥沙作为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载体,导致泥沙结合态有机碳的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2.0%以上,最高达97.33%;(2)与裸露荒地(CK)相比,坡面林草措施和等高反坡阶措施均具有一定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分别为94.47%、61.70%,减沙率分别为94.81%、64.80%;(3)与CK相比,2种坡面措施均具有减少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壤有机碳库的负效应.雨季前后,CK坡面小区有机碳储量的减少率达14.39%,明显高于林草坡面3.83%的减少率和反坡水平阶坡面6.25%的减少率.因此,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通过改变下垫面及地表微地形,减少坡面径流及径流所携带的泥沙与养分元素,进而减少坡耕地有机碳的输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黑龙江省2000~2014年13个地市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土地面积等数据,采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基尼系数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量大致呈现东西两侧贫乏,中部和西北部丰富特点,而耕地面积大致呈现东西两侧较多,中部和西北部较少特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时空差异较大,全省仅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鹤岗市和牡丹江市多年平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超过全省平均值1.79×104m3·hm~(-2);不同年份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呈现一定波动性,但波动性不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仅0.1903,多年平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为0.4687,属于匹配较差。随时间推移,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具有明显先增后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0.5307,随后减小。研究结果对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林地、灌草丛地、果园(人工柚子林和银杏林)等土壤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大都高于非岩溶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林地》灌草丛地》柚子园》银杏园,而非岩溶区土壤的各项指标差异较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黑龙江省7个具有代表性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大豆不同生育阶段逐日气温、逐日降水量、≥10℃有效积温、10 cm地温、密度、产量以及发育天数指标,统计分析黑龙江大豆不同生育阶段适宜温度与降水量。结果表明,黑龙江大豆播种至出苗期适宜10 cm地温为8℃;出苗至开花期适宜平均气温为18~22℃,适宜平均降水量为70~145 mm;开花至结荚期适宜平均气温为19~25℃,适宜平均降水量为70~120 mm;结荚至成熟期适宜平均气温为15~21℃,适宜平均降水量为110~18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