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以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对策,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治理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起草原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本上还草原一片绿!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青海省玉树州草原鼠虫害防治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主要的治理措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治理及整改措施:要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缓解目前草场的压力;综合治理全面防治;安排好防治后的草原恢复工作;加强草原鼠虫害监测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及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作为西部开发的切入点,来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建设。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玉树州的现状分析,提出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以及改善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态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玉树州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玉树州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加强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以期为玉树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农业部在玉树州设置了第1个全国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为了强化建设,相关机构也颁发了关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的建设意见,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合理使用草地资源,也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更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探究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能够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青海省为研究范围,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分析2010—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由2000年的0.31增加至2020年的0.71,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水平提高到较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稳步向好发展趋势。市州层面,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指数增幅最大,玉树州增幅最小,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从“东部领先”到“东南超越”的演进格局。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发现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起初的智力资本不足与污染排放,转变为人口增长与畜牧业发展。提出应加强推行禁牧、轮牧与休牧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土地优化利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提升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青海省草原地区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天然草原不断退化。减少放牧力度、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是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牧民的教育,引导他们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认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弥补禁牧和休牧带来的经济损失,为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草原是青海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草原建设,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是青海省畜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的整体气候表现为高寒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具有缺氧、高寒及干旱等特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具有极易受损、先天不足及恢复较难等不足之处。以往为了发展青海省的经济,提高牧民的收入,曾过度放牧、滥垦乱挖、不合理应用及开发水资源等,这些现象的现象导致现阶段的青海省草原生态出现严重的沙化及退化的现象,影响着后续畜牧业的发展。加上现阶段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为了分析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笔者针对现阶段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概况,以及玉树州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针对技术人才缺乏,旅游污染严重,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开发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计划,生态移民政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及专门的监督机构几方面,提出了玉树州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也是四川重要的草食畜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因牧民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养殖方式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加之人为因素等影响,导致阿坝州草原资源沙化退化严重、鼠虫害发生频繁,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威胁,呈现出了草原生态与畜牧业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在大力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科学化、规范化地开展生态保护是阿坝州推进经济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深度剖析阿坝州草原生态保护及畜牧业平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阿坝州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平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天然牧草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而牧草从返青一直到成熟期均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分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条件要素对牧草生长情况的影响,探讨了改良和合理利用牧草资源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依据的相关问题,指出了生态气候区划分对草原生态恢复和治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草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结构组成的一部分,是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直观体现。青海省作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草原资源高度发达,是青海省覆盖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自然资源,但是在青海省草原的近年发展中,草原受虫害问题影响严重,给青海草原资源的发展利用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本文对青海省草原虫害诱因进行分析,提出其生态治理措施,以实现对青海省草原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就青海省玉树州的农机化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几点推动玉树州农机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得到全面推行。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也会对全国生态安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青海省大力推进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但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中依然面临着难题,需进一步加大治理保护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5.
草原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种能不断更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畜牧业改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对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以青海省玉树州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以及周围草原的野生花卉资源状况,结合实地拍摄的图片介绍了当地几种典型植物的自然生境和形态特征,并对其园林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全域旅游规划的实施、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和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发展草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特色旅游项目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草原旅游的发展。本文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出依托生态保护开发新型草原旅游项目、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园、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推动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及农产品开发等适合甘孜州实际的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青海省扎曲流域,具有国家级的生态地位优势,直接关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危、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实力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扎曲流经玉树州囊谦县,以囊谦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手段,对研究区2001~2011年的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陆地植被生态系统11年(2001~2011年)来保持着持续的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稳定却容易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气候干旱,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实践表明,从根本上保护新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遏制草原退化,加快草原生态补偿步伐。本研究基于新疆奇台县198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主要通过牧户的基本信息、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满意度调查二个层面,运用SPSS软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户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牧户的受教育程度、政策实施前草原退化程度、补奖标准的合理程度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牲畜总头数、对草原的改善程度的预期、对生活的改善程度的预期影响因素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仓央加措  德央 《乡村科技》2023,(17):122-124
草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及甘肃省等地)。草原是我国生态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阐述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及加强草原生态监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