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区日本鲐的洄游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黄渤海区日本鲐(Pneumatophorus japonincus Houttuyn)洄游分布的问题,朱树屏等已有报道。但自六十年代后期该海区鲐鱼资源回升以来,又有许多新的情况供人们探索。本文仅将1971-1979年我所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3.
<正> 到6月10日,大连市海洋捕捞鳀鱼产量达1万吨,三年的鳀鱼开发试验已获成功。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论证,我国东、黄、渤海鳀鱼资源年可捕量近百万吨,其中黄海北部海域年可捕量约8万吨.长期以来,沿海渔民的鳀鱼生产,只用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正> 竹鱼 Trachurus japonicus 属食浮游生物性的上层鱼类,分布水域较广。其主要分布区域是日本列岛的太平洋侧中南部沿海及从东海到日本海西南部海域,暖、寒流区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黑潮暖流和对马暖流区是竹(?)鱼的主要渔场。日本在这一水域的竹(?)鱼渔获量最高时达到40万吨(1965年)。一般要占日本竹(?)鱼总渔获量的70~80%。竹(?)鱼和日本鲐鱼是日本在东海生产的大中型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本文试图对东海(包括日本海西部)的竹(?)鱼资源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小鳞鱵Hamirhamphus Sajari(俗名骂婆鱼、马部鱼、针鱼)是一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的黄渤海。七十年代中期,其资源量在黄渤海明显增加,渔获量大幅度上升,目前已由不足百吨增至五千多吨,成为近岸集体渔业浮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6.
渔业动态     
2006年1月日本东北部近海围网生产继续捕到大量鲐鱼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为日本的重要经济鱼类,在日本列岛周边水域除了北海道的北部和西部近海以外都有其分布。1978年日本近海水域的鲐鱼渔获量增至162.6万t(创历史最高记录),以后逐年减少,1991年减至25.5万t,其后渔获量时增时减地在30~90万t之间波动,虽然在1997年曾一度回升到84.9万t,但1999年又减至38.2万t,2004年又减至33.5万t。表明日本近海的鲐鱼资源处于低迷状态。分布于日本周边水域的鲐鱼是为日本近海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日本近海的围网共分有8个作业海区,其中在日本太平…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8.
<正> 鲐鱼,地方名鲭鱼、青占、鲐巴鱼、油筒鱼、青花鱼。鱼体呈纺锤形,体背部有很好看的青蓝色斑纹,是我国黄、渤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来,年产量超过万吨,已成为我国北方水产品供应的主要品种之一。但从目前消费习惯上看,对这种鱼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沿海群众非常喜爱食用鲐鱼(山东省烟台市沿海群众吃不到鲐鱼,认为没有“过海市”);而广大内地消费群众将鲐鱼认识不  相似文献   

9.
渔业动态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在东海进行鲐鱼标志放流鲐鱼是日本以西大中型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986年以西围网渔业的总渔获量为27.6万吨,其中鲐鱼渔获量为14.6万吨,占总渔获量中的53%,表明鲐鱼在以西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性。日本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下关支所为了查明东海鲐鱼的洄游路线,掌握该资源的动态,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正确地作出鲐鱼渔况的预报,于1986年8月到1987年4月在东海北部进行了鲐鱼的标志放流。鲐鱼的放流尾数为1,023尾(其中日本鲐为927尾,胡麻鲐为96尾),重捕率为1%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水产统计部门的公布,1978年的水产总产量为1097万吨,比1977年增加21万吨,创造了历史上最高记录,并连续第七年超过了1000万吨大关。尽管远洋渔业的渔获量继续在下降,从1973年最高的400万吨下降到1978年的225万吨,但由于近年来日本近海和沿岸沙丁鱼、鲐鱼、秋刀鱼渔获有所增加而得到弥补。  相似文献   

11.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技情报》1979,(5):28-28
日本北海道钏路外海的道东近海是众所周知的鲐、鲲鱼优良渔场,渔期为7~10月,至今的捕捞方法仍以围网为主。据报道该地区1977年的鲐、鲲鱼产量为50万9干吨,1978年的产量为47万9干吨。表明该地区鲐、鲲鱼的资源丰富且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近钏路机轮拖网协会提出在今年的渔期中,  相似文献   

13.
一闽南一台湾浅滩位子台湾海峡的最南端,是一个重要的著名渔场,年平均总产量约40万吨。渔获物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据1971—1988年统计资料,年平均产量14.89万吨(10.63—25.40)。以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竹(竹夹)鱼、羽鳃鲐和脂眼鲱为主。主要的底层和近低层鱼类有带鱼、二长棘鲷、白姑鱼及绒线鳞鲀等。枪乌贼年产量为1.5—2万吨(1987—1988)。虾类年平均产量约1.3万吨(1986—1988年)。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前言鲐鱼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和蓝圆鯵 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et Schlegel)均系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是我国东、黄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浙江省1984年产量已上升到83.3万吨,仅次于带鱼、马面鲀。鲐、鯵鱼营养价值可与鲣、鲔、沙丁鱼媲美。据文献记载,鲐鱼肉还可以治疗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症。在加工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大多以原条鱼鲜销为主,市场上仅有少量鲭鱼罐头。我们于1984年上半年开始从事鲐鱼和蓝圆鯵鱼加工、保鲜试验,选用中、小条为原  相似文献   

16.
正大菱鲆(多宝鱼)是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最高年产量8万余吨,年产值超50亿元。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沿岸,从业人员约20万人。2006年,"多宝鱼药残风波"发生后,水产品中硝基呋喃问题则被暴露在普通大众面前。由于消费者对于硝基呋喃问题缺乏科学认知,加之部分媒体肆意夸大"药残"的毒副作用,甚至故意散布谣言,将大菱鲆说成是"毒鱼""癌鱼",导致消费者对食用大菱鲆产生极度恐慌。因此,有必要对大菱鲆硝基呋喃问题进  相似文献   

17.
凌培根 《海洋渔业》1984,6(4):192-192
<正> 一、近年鲐鱼的渔获量及资源水平近年来,日本海鲐鱼的渔获量于1970年突破10万吨大关之后,到1974年上升到24万吨。以后,又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1977年维持在20多万吨,1978年因日本海西部的产量从15万吨一下减到10万吨,致使总产量降为16万吨,1979年约为15万吨。历年日本海鲐鱼的渔获量见表。从渔获量全面减少的趋势看,资源水平下降、鱼群移动、洄游方式的改变,是渔获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渔获量的变化不仅受捕捞作用的影响,还与气候变动有关。本研究采用1956 2006年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数据,分析带鱼渔获量变动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因素的响应。带鱼渔获量可分解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由捕捞压力的增加而引起,Fox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的回归关系显著(P<0.01)。移除渔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后,渔获量变动与黄海冬季季风、东海夏季季风、黄河流域和黄渤海沿岸降水呈显著的正偏相关(P<0.02),与黄海海表温度、黄海夏季季风、渤海夏季及冬季季风呈显著的负偏相关(P<0.05)。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因素影响到黄渤海带鱼渔获量的年间变动。陆地降水和径流给黄渤海海域输入了丰富的营养盐;而季风则控制着营养盐的流动及分布,从而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及洄游等,影响鱼类种群的变化。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以用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因素加以拟合(P<0.01),说明气候因素对黄渤海带鱼渔获量有显著的影响。另外,作者认为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未来黄渤海带鱼渔获量可能会减少,且渔获量的年间波动幅度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初期,随着黄海太平洋鲱、鲐鱼资源的兴起,黄渤海区的围网渔业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的机帆船围网,绝大部分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缩写符号为PE)材料制作。其比重为0.95,因而用其制作的围网在捕捞作业中沉降性能差,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黄姑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俗称铜锣鱼、黄婆鸡、黄姑子等,为近海中下层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其生存水温6~34℃,适宜水温20~25℃,喜栖息于水深70~80米泥或泥沙海域。黄姑鱼肉味鲜美,是高档的海鲜品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产量以黄渤海为最高。近年来由于自然种群的日渐枯竭,野生黄姑鱼的捕捞量大幅下降。黄姑鱼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死亡率低、不易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