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草原进行不同施肥数量及不同施肥品种的研究,其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研究掌握不同时间内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是草原综合治理中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饱和D-最优设计在草地施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草地施肥与牧草产量的关系,通过测定施肥试难的各项参数,建立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施肥量对牧草产量的函数模型,同时确定了干草原类草地最佳施肥量为315-525kg/hm^2,最佳施肥时期为6月30日至8月1日。  相似文献   

3.
天然草地灌水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土壤肥力的富缺是决定牧草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草原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生长发育、提高牧草产量、改善草群植物成分、增加牧草营养物质含量和饲用价值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随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牧草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草原"三化"的日益加剧,草原施肥将被国人所重视,草原施肥的面积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研制和改进草原施肥技术、提高施肥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施氮量作用于天然草场,研究了草地施肥与牧草产量的关系,通过测定施肥试验的各项参数,确定了干草原类草场产草量和经济效益最佳的施肥方案,最佳施肥量为450kg/hm^2,同时建立了施肥量与牧草产量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退化草原植物群落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退化草原植物群落产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干草产量增加最多,干草产量达4 500 kg/hm2,为不施肥的4.9倍。各处理增产效果依次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石膏>化肥与沸石>化肥>不施肥;施肥后植被盖度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含水量增大,全量养分有所提高。说明施用有机肥和石膏或沸石等改土物质能明显增加牧草产量、改善土壤性质,对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导言“肥料是植物的粮食”,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建设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草原施肥。草原施肥是提高草原生产力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合理施肥,既可以提高草原单位面积的牧草产量,又可以改变草原植被植物学成分和牧草营养成分,提高消化率和草原牧草的利用价值。近年来,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化肥品种不断更新,尿素氮肥已大量而普遍使用。在人工草  相似文献   

7.
草原碳汇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约4亿hm2草原,草原具有强大碳汇功能,但人们对草原碳汇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还不足。综述了CO2、温度及降雨等气象因子和草原开垦、放牧、割草、施肥、人工草地建植等草地管理措施对草原碳汇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我国草原管理实践提供借鉴。温度和降雨的改变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碳汇功能影响不同,以碳汇为目标的草地管理,必须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对碳固持的影响。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环境恶化,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退化草地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采用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能够极大的提高草地有机碳含量,据估算全国重度退化草地如果全面实施围栏封育措施,固碳潜力每年达12.01 Tg C。过度放牧改变了草原植被群落结构,降低净初级生产力,C∶N增加,土壤氮的亏缺限制碳的固持,枯落物的量也降低,减少有机质的形成,草原碳汇功能降低。合理放牧管理增强草原碳汇功能。草原开垦减少枯落物的输入增加了土壤侵蚀,使土壤有机质暴露在空气中,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加快,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强度的刈割利用不利于草地碳汇,刈割利用要选择合适的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并通过粪尿或施肥等管理措施,返还割草地损失的营养物质。施肥、补播、耕翻和灌溉等改良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更新,提高草原生产力,增强草原固碳能力。农田弃耕和围封禁牧增强草地碳汇功能,配合施肥补播等其他管理措施,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提高其固碳效率。退耕还草增加草原碳汇,牧草固碳能力强弱为:豆禾混播>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一年生禾草。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在草原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牧草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及不同季节放牧、施肥和不同草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浅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部退化草地的科学恢复途径,以刚察县中度退化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末期开展“3414”肥料效应实验,研究了不同配比氮、磷、钾施肥方案对退化高寒草原中各功能群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影响,建立肥料效应模型,力求寻找使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施肥比。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禾草类、杂草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禾草类和杂草类生物量随氮肥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磷肥和钾肥并无此规律性的变化。另外,禾草和杂草作为该退化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对草地总生物量的贡献率很大。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围栏封育+松土补播+草种包衣2种荒漠草原植被恢复模式草地地上生物量在生长末期分别比放牧天然草地,增加31.30g/m2、24.57g/m2;3种植被恢复模式及放牧样地的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均较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围栏封育+松土补播+草种包衣试验样地、放牧天然草地(CK)的地上生物量与0~20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试验样地的地上生物量与20~40cm土壤含水量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退化荒漠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可采取围栏封育、施肥、补播、增加防护灌木带等多种措施以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煤矿开采过程中堆积的煤矸石山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施肥是改善土壤理化状况、促进植被重建的有效手段.以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轻施肥、中施肥、重施肥、1年不施肥、多年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草地群落结构、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变化特征,同时分析植物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该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适宜...  相似文献   

12.
以15龄混作禾草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施氮肥量0(CK),75(N1),150(N2)和225 kg·hm-2(N3)对植物群落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提高牧草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但对混作草地主要牧草的优势地位影响不明显。N2极显著增加了混作草地的产量和Jaccard多样性指数(P<0.01),降低了Whittaker多样性指数,在提升草地生产力的同时,保持了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围栏草地氮、磷、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草地由于超载放牧极其严重,草地质量退化迅速.为了维持草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围栏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不完全试验设计与裂区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防止草地退化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速效氮、磷肥的施用能显著增加牧草产量.连续2年施用N90和P30比不施肥增产265.3%;第2年连续施肥比第2年不施肥相对增产40%~135%;第1年施肥处理的肥料后效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12.3%;干草产量随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直线相关;钾肥在该草地上没有表现出增产效果.氮肥能显著提高围栏草地品质,高氮处理(N135)比无氮处理(N0)粗蛋白含量增加20%以上.综合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川西北草地最佳施氮量为135~150 kg/hm2,最佳施磷量为15~30 kg/hm2,而钾肥可以不施;在最佳氮、磷肥配施下,可以采用隔年施肥来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寒草甸天然草地实施划破、补播、施肥及综合处理,探讨了不同草地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有毒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草地中,有毒植物的组成及比例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补播、划破和施肥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群落中有毒植物的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排序分别为补播<施肥=综合处理<划破<对照,补播<划破<施肥<对照<综合处理。补播、施肥和综合处理均可有效降低群落中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而草地划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地上生物量排序为补播<综合处理<施肥<对照<划破。补播形成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单一优势群落使有毒植物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均下降到最低值,对于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改良,草地补播是可供参考的有效恢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甘南典型高寒草甸退化草地2年的实验研究表明,1) 施肥后草地生产力、草地质量明显提高;2)在每个施肥水平上,刈割处理都对草地质量、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3)施肥刈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4) 施肥、刈割对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施肥使群落结构简化.对照处理有10个物种地上生物量超过最大单种生物量的1/2,而且2年中都是如此;最高施肥水平中1个物种占了绝对优势.沿施肥梯度物种最大重要值从0.107,0.183,0.585一直增加到0.775.在短期内施肥可以使退化草地恢复生产力,退化草地在恢复的同时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江源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问题,采用杂草防除与施肥相结合的方式,对5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进行改良试验,研究了不同防除剂浓度和不同施肥水平对高寒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能力影响,为老龄"黑土型"人工草地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喷施苯磺隆可有效降低群落中杂类草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在苯磺隆108 g·hm-2浓度时杂类草的防除效果好。随施肥量增加,群落中禾草总盖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均显著增加,而杂类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喷施苯磺隆108 g·hm-2、施尿素150 kg·hm-2和氯化钾60 kg·hm-2时,改良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进行改良的适宜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张春花 《草业科学》2014,8(12):2293-2300
通过比较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及其相关关系对两种放牧方式和4种施肥梯度的响应, 分析了放牧方式和施肥梯度对该类草甸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P0.001), 减小了群落生物量, 增加了杂类草在生物量中的比重, 抑制了禾草类物种的生长, 而施肥则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P0.001), 但是增加了群落生物量, 抑制了杂类草类的生长, 增加了禾草类在生物量中的比重。在全年放牧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丰富度均未呈现显著变化(P0.05), 而在全年封育的所有施肥区, 物种的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 这表明放牧是主效应, 施肥效应被放牧效应所掩盖。在放牧处理或施肥处理下的所有试验小区中, 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且这种负相关程度随着施肥水平增加或封育禁牧而显著增强。本研究还发现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适度的氮肥撒施可以既不影响物种的丰富度, 又能增加群落的生产力, 而且可以提高优质牧草在群落中的比重, 这是一种最佳的群落性能, 能够承载更多的牲畜进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且不会导致当地草原的退化, 适宜在该地区牧场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环青海湖区域轻度退化高寒草原适宜的氮(N)、磷(P)添加量,筛选区域N,P合施的优化方案,本试验选用尿素与磷酸二铵,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氮元素水平(35,70,140 kg·hm-2)和3个磷元素水平(26,52,65 kg·hm-2),氮元素和磷元素水平组合为:N1P1(35,26 kg·hm-2),N1P2(35,52 kg·hm-2),N1P3(35,65 kg·hm-2),N2P1(70,26 kg·hm-2),N2P2(70,52 kg·hm-2),N2P3(70,65 kg·hm-2),N3P1(140,26 kg·hm-2),N3P2(140,52 kg·hm-2),N3P3(140,65 kg·hm-2)9个施肥梯度,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N、P合施当年和次年对该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P合施显著(P<0.05)增加禾本科、豆科植物的盖度、高度和重要值。施肥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施肥当年与次年地上生物量分别增产59.22%~205.57%,73.41%~180.10%,次年比当年增产2.72%~17.34%。该区域最适宜植物生长的N、P添加量分别为70~140 kg·hm-2,26~52 kg·hm-2。综上所述,人工施肥是天然高寒草原轻度退化草地改良一种快速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草地生物量,同时也有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明确了水、肥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草地的一般增产规律。草地生产力的增产顺序是灌水+施肥〉施肥〉灌水。试验结果表明,干草产量第一年(2004年)的增产幅度为:施肥49.1%-59.5%,灌水8.4%-20.7%,灌水加施肥92.4%-96.3%。第二年(2005年),由于在施肥加灌水的土壤中均有残留肥效,其干草产量仍比对照增产64.9%和41.3%。  相似文献   

20.
We postulate that phosphorus (P) fertilization may increase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 of rotationally grazed rangelands without reducing the legume component, as does N fertilization. In doing so,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on the production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gumes and grasses of native and old tall fescue (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grasslands; we recorded annual production, seasonal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contribution of each componen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mmercial farm located in the Flooding Pampa and managed under rotational grazing.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two fertilization programs (66 (P66) and 29 (P29) kg P · ha-1 supplied as rock phosphate and/or monoammonium phosphate from 1997 to 1999) and a nonfertilized control. A paddock dominated by native grassland and another dominated by old tall fescue grassland were selected. Nine 5-ha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each paddock, and treatm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from October 1998 to October 1999,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harvested from each plot before and after each grazing period and separated into components: tall fescue, other C3 perennial grasses, legumes, C3 annual grasses, C4 grasses, forbs, and standing dead material. ANPP of each component was estimated during the warm (October 1998–February 1999) and the cool (March 1999–September 1999) season. In native grassland,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ANPP of C3 annual grasses and legumes during both the warm and the cool seasons; therefore annual ANPP of the grassland under P66 was 40% higher than under P29 and doubled ANPP of nonfertilized plots.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didn't increase total annual ANPP of old tall fescue grassland, but it did increase ANPP of legumes during both sea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