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通过在柴达木盆地盐碱化弃耕地上种植多年生饲草和增施厩肥的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层土壤发含量明显降低,土壤由重度盐碱土变为极轻盐碱化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弃耕地植被得到恢复,第一生产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碱化治理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柴达木盆地盐碱化弃耕地上种植多年生饲草和增施厩肥的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层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土壤由重度盐碱土变为极轻盐碱化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弃耕地植被得到恢复,第一生产力提高. 相似文献
4.
退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是目前我国进行"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进行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文章主要涉及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措施,详细论述了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恢复的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理论,采取一些促进植被快速恢复的措施,如采用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组合代替自然恢复的缓慢演替过程,采用除草剂、灌溉、施肥及耕作等措施;综述比较了众多学者对弃耕地研究的成果,对于不同类型弃耕地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弃耕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是目前我国进行“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进行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文章主要涉及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措施,详细论述了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恢复的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理论,采取一些促进植被快速恢复的措施,如采用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组合代替自然恢复的缓慢演替过程,采用除草剂、灌溉、施肥及耕作等措施;综述比较了众多学者对弃耕地研究的成果,对于不同类型弃耕地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碱化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碱化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灌溉的初期,决定灌区土壤盐碱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是自然因子;随着灌溉时间的延长,在强烈蒸发的影响下,由灌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则起着长期的作用。针对柴达木盆地实际情况及弃耕地盐碱化状况,必须采取全面规划,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上用紫花苜蓿建立人工草地恢复植被效果良好,二龄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S”型曲线,其高峰期在8月底。紫花苜蓿、野生杂类草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不尽相同,紫花苜蓿种群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的最大值在7-8月份,野生杂类草最大值在6-7月份。播种当年采用紫花苜蓿+燕麦混播处理不仅可提高紫花苜蓿新生苗的存活率和越冬率,而且使第2年返青出苗整齐,地上生物量较单播提高31.82%,还可增加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水盐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化弃耕地水盐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示范区地下水位年变幅为3.12-3.46m,处于临界水位以上,示范区土壤水盐季节动态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强烈,在5月和8月皆出现有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碱化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灌溉的初期,决定灌区土壤盐碱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是自然因子;随着灌溉时间的延长,在强烈蒸发的影响下,由灌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则起着长期的作用。针对柴达木盆地实际情况及弃耕地盐碱化状况,必须采取全面规划,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溶液盐分含量的变化中,分析试验区盐渍化形成原因。通过盐渍化及改良过程植被种类、盖度、生物量的变化,总结治理硫酸盐氯化物盐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天然草地面积696.9万公顷,依据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可分为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及沼泽类等8类、38个草地型。主要由于水分、热量条件的变化,导致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在东半部以温性草原类为主,西半部以温性荒漠类为主。受地形地貌特征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草地类型垂直分布格局明显,从盆地中心至边缘呈现沼泽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荒漠类或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或高寒荒漠类。 相似文献
13.
在对定西县复兴流域现场调查和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农业经济结构.在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当把人工草地系统建设作为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观点,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以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为核心,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高原鼠兔活动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上用堵洞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密度达到60个/hm2时,人工草地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12%,牧草高度、盖度、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当达到80个/hm2时,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4%,牧草高度、盖度、密度进一步下降,人工草地开始向建植前的“黑土滩”演替。高原鼠兔通过对人工草地种群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制约人工群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论述了人工草地在世界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环境保护与环境产业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和世界人工草地现状的分析 ,指出人工草地是我国 2 1世纪草业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将在创造新的草地生产力 ,推动牧区生产分化、劳动力分流 ,促进牧民定居 ,迅速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 ,优化我国农牧业的生产结构 ,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草地农业系统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祥君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9,(4):36-40
以甘肃省不同区域人工草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12个不同区域[民乐县(ML1、ML2)、安定区(AD)、通渭县(TW1、TW2、TW3、TW4)、宁县(NX1、NX2)、靖远县(JY1、JY2、JY3)]人工草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结果表明:AD的p H值最大,JY3的pH值最小;TW2有机质含量最高,AD有机质含量最低,TW2较AD提高了78.95%,在TW2种植陇东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大;TW2、TW3速效氮含量较高,约为AD速效氮含量的3倍,在TW2、TW3种植陇东苜蓿对土壤速效氮影响大;JY2速效钾含量是AD的3倍,TW2速效钾的含量最低,在JY2种植陇东苜蓿对速效钾影响大;ML1、ML2速效磷含量较高,NX1、NX2速效磷含量较小,在NX1、NX2种植陇东苜蓿对土壤速效磷影响小;TW2全氮含量最高,较AD提高了85.07%,在TW2种植陇东苜蓿对土壤全氮影响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TW2土样的关联度值最大(0.787 9),综合肥力最好,为最优土样;NX2土样的关联度最小(0.500 7),综合肥力最差。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指示着草地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的天然草地(NG)、沙化草地(DG)、草本人工恢复草地(AG)和灌木人工恢复草地(AS)4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变化,结合植被和土壤属性剖析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草地沙化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量和α多样性,人工植被重建则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和α多样性的恢复,22年后基本达到未退化前的水平。草地沙化显著(P<0.05)增加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P<0.05);人工植被重建促进了优势细菌门逐渐向NG方向演变,22年后绝大部分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基本恢复到未退化之前的状态。然而,DG、AG和AS与NG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不高,而AG和AS的群落结构则高度相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绝大多数植被和土壤理化指标显著 (P<0.05)正相关,植被属性对其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10.0%)比土壤物理属性(6.3%)和化学属性(1.9%)更高,植被与土壤所有指标共解释了72.0%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表明植被和土壤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演变。因此,加强对植被和土壤的保护,防止草地退化,并对沙化草地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于保护和恢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选择利用灌木或草本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