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略论草地生态学研究面临的几个热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佐忠 《草业科学》1994,11(1):42-45
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探讨了草地生态学当前所面临的三个热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草地生物多样性,草地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  相似文献   

2.
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系列问题探讨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和基础。对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建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通过结构途径与功能途径结合的方法来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诊断的思路。同时,提出草地退化程度诊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疆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薄弱,一旦破化则难以恢复,从而研究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诸多方法中,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机制则应更强调的是适应性、可行性原则.以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工程为例,通过合理的政策安排,调整和约束人类行为,优化人地关系,以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高丽  丁勇 《草业学报》2022,31(10):189-205
草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给人类带来诸如食物生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接近一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退化草地恢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10年(2021-2030)启动之际,需要新一代的恢复研究和实践项目来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本研究对世界各地有关退化草地恢复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希望从已有的草地恢复工作中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找出未来退化草地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制定合理的退化草地恢复计划,进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新的草地恢复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洪来  鲁为华  陈超 《草地学报》2011,19(5):865-87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现代工农业文明的冲击,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对草地退化的系统理解是进行草地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综述了草地退化的内涵、驱动力、退化过程与特点,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等一系列问题,绘制了描述草地退化程度的概念模型;建议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相应的气候顶级系统或受干扰程度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草地经营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适度放牧草地作为参照系统。归纳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诊断的生物途径、生境途径和功能服务途径;分析了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的方法与可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对草地退化程度诊断及草地恢复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若尔盖高寒沼泽退化旱化趋势分析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若尔盖高寒沼泽退化旱化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前,本区仍保持着大量的无人区或半无人区原始沼泽景观。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若尔盖高寒沼泽出现退化干旱化以及沙化的迹象和趋势,70年代沼泽退化渐趋明显,80年代沼泽退化触目惊心。90年代沼泽生态系统受损已近不可恢复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也随之发生。这一趋势目前还在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碳循环过程是生态学、地学、植物学和农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草地退化的概念、层次及退化现状,探讨了开垦、放牧、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的驱动作用,重点分析了草地退化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及退化草地恢复的固碳潜力,以期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过程中碳循环动态变化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内蒙古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草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以期为草地碳增汇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决策者合理调整草地利用和保护布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本研究综合考虑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如生产力、养分循环和固存能力、土壤涵养水分能力等,运用降维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综合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多功能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退化显著降低了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P<0.05),各生态系统功能趋于恶化。高寒草甸退化导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下降,综合统计量结果为轻度退化(21.9955)>中度退化(8.7295)>重度退化(—30.7245)。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Simpson指数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拟合的结果最好,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制约。本研究可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生物治蝗真菌杀虫剂--绿僵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蝗虫是我国草原最主要的重大害虫之一,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逐年加剧,蝗害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步入了蝗害——退化、沙化——蝗害加剧的恶性循环,所以持续、低耗治理草地蝗害是保护、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平衡,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非常重要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于高、寒和旱的独特特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近年来,工程扰动、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日渐凸显,集中表现为植被退化、土壤贫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目前,为了尽可能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已采用了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本研究以青藏铁路工程植被恢复和"黑土型"退化草地治理两个典型案例为例,总结了青藏高原进行植被恢复的经验,提出了青藏高原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对今后青藏高原工程扰动和草地退化后进行植被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禁牧对退化草地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草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之一,但目前草地退化的现象十分严重,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针对草地退化提出的围封禁牧措施对草地植被、土壤及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发现适度放牧对草地恢复是必需的,但采取长期围封禁牧恢复与重建草地的做法不可取,围栏封育并非恢复退化草地的万全之计。建议在我国要因地制宜,根据草地的退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划区轮牧强度和放牧时间,与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围封措施结合,以达到既能恢复退化草地,又可收获畜产品的双赢目的,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及种子库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土壤特征,以深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从而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述评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治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之一,严重的草地退化正在危及着高原的生态环境,三分之一的高原草地已经退化。"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高原上严重退化草地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96.57×104公顷增加到90年代的703.19×104公顷。然而,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趋势仍然没有改变。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的退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遵循如下的次序: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包括季节性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草地、采矿、道路建设、开矿采金等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暖变干、鼠虫害影响、风和水的侵蚀、草皮层冻融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许多高原地区过度放牧总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面临着这个严峻的形势,许多科学家和当地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充分重视退化草地恢复,以达到保护天然牧场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原理,针对退化草地的恢复,一些有效的实践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已经在青藏高原得到发展。退化草地恢复的实践包括围栏封育、松耙、补播、施肥、草皮移植、啮齿类动物及杂草的控制、选择和筛选优良牧草、建植人工半人工草地、优化家畜结构等等。基于这些实践,退化草地的综合恢复,人工草地建植及持续利用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分布区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约有1/3的草地经历着不同程度退化,严重危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草地退化是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植被群落结构失调、功能减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目前,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人工建植、鼠虫害及毒杂草防除等,需根据不同草地退化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治理,协调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实现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应从宏观功能区划,畜牧业科学发展、政策法规和教育落实3个方面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前期探索和阶段性总结,本专辑收录了关于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和恢复关键生态过程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若尔盖草原地处黄河、长江上游的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结合部,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近年来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文章对若尔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退化驱动力、生态恢复治理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若尔盖草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从江河源区气候、地理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特殊性入手,对江河源区一系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非常复杂,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保护生态系统入手,维持已经建立的江河源自然保护区模式,国家持续性投资于生态补偿、恢复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长久改善的基础.重视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及推广,能给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持久性的效果.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上建立家庭牧场模式的草地农业体系,改变退化草地生态功能,使之成为高效的饲草供应基地,是实现极度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和经济作用的最佳措施.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威胁日趋严重,因此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政府、人民以及科技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张文军  周启星  魏巍 《草地学报》2016,24(3):485-490
退化生态系统在结构和空间格局上往往呈现生境异质性,利用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表现出的特有的适应对策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综述了克隆植物的觅食规律和形态可塑性反应、克隆整合的影响机制及有性和克隆繁殖的权衡关系问题。联系克隆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交叉领域,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评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治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之一。严重的草地退化正在危及着高原的生态环境,三分之一的高原草地已经退化。“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高原上严重退化草地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96.57&#215;10^4公顷增加到90年代的703.19&#215;10^4公顷。然而,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趋势仍然没有改变。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的退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遵循如下的次序:未退化草地一轻度退化草地一中度退化草地一重度退化草地。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包括季节性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草地、采矿、道路建设、开矿采金等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暖变干、鼠虫害影响、风和水的侵蚀、草皮层冻融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许多高原地区过度放牧总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面临着这个严峻的形势,许多科学家和当地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充分重视退化草地恢复,以达到保护天然牧场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原理,针对退化草地的恢复,一些有效的实践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已经在青藏高原得到发展。退化草地恢复的实践包括围栏封育、松耙、补播、施肥、草皮移植、啮齿类动物及杂草的控制、选择和筛选优良牧草、建植人工半人工草地、优化家畜结构等等。基于这些实践,退化草地的综合恢复,人工草地建植及持续利用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分布区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对青藏高原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与地上植被、土壤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化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地上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的变化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特别是细菌生理类群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中非有益性微生物功能群处于增加趋势,限制了土壤养分供给和转化能力,不利于草地土壤肥力维持和提高,给受损高寒草地,特别是“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带来困难。因此,在修复受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时,不仅要恢复地上部分的植被,而且要恢复地下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