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改善白银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文 《甘肃农业》2008,(11):81-82
白银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改善白银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时,要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封禁与小治理、生态环境与城市绿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预防与治理的关系,才能有效效改善白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保证农田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以扶持农民为重点对象,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效益的统一。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的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综合探讨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必须处理好的5个关系,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环境条件保护的关系,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招商融资与招才引智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间的关系.并且要转变治理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增强区域内...  相似文献   

4.
加强建后管理提高开发效益陈尚根红壤开发项目是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农业区域开发的综合项目。项目建设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进行红壤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可持续农业。在项目的引进和前期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5.
沙地林果开发综合治理造林模式就是在集中连片的沙荒、沙丘、沙岗上,发展以果树为主的林果产业,实现治理与开发并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结合,达到改善沙区生态面貌,促进沙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结合起来,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长汀县为例,基于区域综合开发的视角,总结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做法及特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层面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的对策,其具体包括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形成分类推进的格局、打造生态建设的经济支撑、推进民生的建设与改善、创新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强治理与发展的保障建设6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已构成阻碍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和经济飞跃的关键因素。对此,中共临朐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水土流失状况,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综合治理;采取劳动积累用工,“五个一点”的投工投资政策;多种形式的开发治理与承包受益相联系的措施,使全县水土流失有较为明显的控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为山东省石质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综合治理即集水区经营、流域管理,具体指的是为了能够将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对牧、林、农等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因地制宜的有关原则,将开发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对水土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改良与保护。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差异性、相似性与整体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要脱贫致富,需脚踏实地发展经济。近年来,沙桥镇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助推特色种植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经济效益,寻求扶贫开发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对吉林西部自然生长的几种珍贵经济树种按照自然生长的环境的树种、草种搭配的仿生境治沙模式以造林成活率、经济效益、治理前后土壤有效成分等为主要指标开展了对比试验,选出能为吉林西部生态治理向生态经济型转变的提供经济效益好、治理效果明显的优良经济树种适宜治理模式,以便在吉林省乃至三北地区的沙地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屈建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43-7644
沟蚀是水力侵蚀中常见的侵蚀形式,对土地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在河南省黄土丘陵区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危害。从分析侵蚀沟道现状、成因和危害等问题出发,结合河南省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和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侵蚀沟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谷子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增产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 3 a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陕北丘陵沟壑区旱梯田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 ,可明显改善土壤水、气、热环境状况。通过减少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 ,加快植株生育进程 ,缓解土壤温度的巨变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 ,为谷子的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试验谷子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措施 ,较对照平均增产 67.9% ,比地膜覆盖增产 1 1 .8%。  相似文献   

13.
对永寿县豆家镇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永寿县豆家镇位于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属于典型的农业大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属于欠发达地区。文章通过对豆家镇农民收入的调研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以便找出制约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该地区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 设的难点,且一直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 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貌学分析、统计分析和野外详查,解译地表径流和机耕道作用等6种情形,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切沟发育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小不能直接控制切沟发育,林地内活跃沟长占活跃切沟总长的46.2%。小流域汇聚坡是切沟发育的典型地形,沟长占总长的68.1%,汇聚坡导致地表集中径流,沟长占总长的63.0%。汇水区面积和坡长是影响沟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小流域坡度是影响沟密度的显著因素。同时,切沟侵蚀多伴生于农田机耕道路一侧,机耕道旁沟长约占其总长的23.3%。研究表明,黑土区切沟侵蚀主要与机耕道促进地表径流的作用密切相关,侵蚀沟综合治理必须考虑小流域景观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应将农田机耕道路周边大型活跃切沟防控作为黑土区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8%,其中秦巴山山地区陡坡占比最大,达80%;坡长在0~40 m范围内占比达60%,主要集中在川渝山地丘陵区; LS因子值15的陡坡占比达55%,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山地区与武陵山山地丘陵区,与坡度分布一致;区域尺度的沟壑密度为0.69 km/km2,其中川渝山地丘陵区沟壑密度最小(0.57 km/km2),低于区域尺度沟壑密度均值的17.39%。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评价、土壤侵蚀预报及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沟作为黄土区坡面重要侵蚀形式之一,其侵蚀量占粱峁侵蚀产沙量的46%。浅沟的发生发展在坡面侵蚀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得不到控制和治理,浅沟发育成切沟后,将吞噬更多可利用土地资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野外拍摄的照片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ERDAS软件运用AOI分析法处理照片资料,提出浅沟信息识别问题的解决方案。据此方法,获得识别浅沟信息的规律,即处于浅沟的AOI的RGB三基色构成遵循DNR>DNG的规律,处于峁坡的小斑三基色构成遵循DNR相似文献   

18.
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封禁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N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8.2%~12.6%、12、73g/ks、0.78g/kg、0.57g/kg、50.5mg/kg;而人工小叶杨林群落、无管理的自然恢复群落的养分含量相对偏低。综合分析表明:封禁条件下的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陕北地区谷子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增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3a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陕北丘陵沟壑区旱梯田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可明显改善土壤水、气、热环境状况。通过减少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加快植株生育进程,缓解土壤温度的巨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为谷子的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试验谷子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措施,较对照平均增产67.9%,比地膜覆盖增产11.8%。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辽宁省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及社会人文环境,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对辽宁省土壤侵蚀与侵蚀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产生和加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辽西、辽东和辽中等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与侵蚀沟分布密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侵蚀环境不同造成的.在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某些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明显地凸现出来,侵蚀沟的产生与发展是土壤侵蚀达到严重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