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科技通讯》2006,(2):59-59
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在2005年粮食大约增产的200多亿斤中,近一半的增产是来自科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于Solow余值法对我国19952013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2013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2000年的24.7974%上升到20112000年的24.7974%上升到20112013年的55.2833%,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今后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于Solow余值法对我国1995~2013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5~2000年的24.7974%上升到2011~2013年的55.2833%,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今后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测度农业科技化水平的常用方法是朱希刚等提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模型。用该模型对2001-2005年上海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与国际国内农业化科技水平的比较认为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全国范围看来已经走在农业科技化的前沿,接近发达国家的低值,但仍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提出加强科技化进步速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在粮食大约增产的200多亿斤中,近一半的增产是来自科技的作用。“十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农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渠道初步打通,通过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种田农  相似文献   

6.
科技进步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C-D生产函数法,对1980-1999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科技进步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进一步预测“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并提出了实现45%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2-2008年海南省的统计数据资料.用修正了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南省农业GDP相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弹性为-0.065778,1982-2008年间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的平均贡献率则达到了6.68%。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南应该加大财政支农的规模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优新良种结出“致富果”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在去年粮食增产的100多亿公斤中.近一半的增产是来自科技的作用。目前,国农业科技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民增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抽样调查的1995-2013年我国香蕉的产量、收获面积、物质投入、人工投入等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1995-2013年我国香蕉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3.5%(索洛余值法),其中收获面积的弹性系数为1.023、物质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582、人工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517.这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香蕉科技投入的有效不足和技术扩散的实际成效有限.加强科研攻关,提高科技对香蕉生产的支撑作用,推动香蕉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加速香蕉生产技术的有效供给和有效扩散,加快香蕉产业的组织化发展进程,建立准公共类生产技术的供给机制,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提升我国香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98-2005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4.95%,物质消耗增长速度仍然过快,农业生产方式仍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进步既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也包括制度创新和资源合理配置,即广义的科技进步。江苏省提出了“到200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的要求。淮北地区农业科技和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以占全省528%的耕地只创造了占全省498%的农业总产值。因...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农业科技投入出发,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建模方法对山西省1990~2012年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多变量动态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和效率受到区域资源禀赋影响,农业科研支出有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二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农业技术人员投入效率低、农业机械和农业化肥投入效率不显著。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广东全省及四大区域1990-2008年期间农业经济增长成因,采用Solow余值法所进行的测算与分析表明:虽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的递增,但除珠三角外,依靠加大物质费用投入的增长方式始终处于较为主导的地位;劳动力的贡献率虽有所提高,但表现不稳定,还有待提升;耕地面积减少所产生的负效应愈发显现。基于此,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户农业科技的教育与培训,严格保护耕地资源,是当前与今后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农视角下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构造的模型,测算出1995~2005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0.905%,表明高等教育形成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不足。依据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应发挥高等教育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从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建立健全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机制等方面,提高高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定我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68%,预计到2020年可望达到64%以上,并从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昆明市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耕地面积以及乡村从业人员三个指标,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2006~2012年昆明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昆明市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试用生产函数数学转换成的线性齐次微分方程对我国农业科技情报信息近十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农业情报信息贡献率为5.91%,约为同期广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六分之一。进而预估了到本世纪末农业科技情报信息贡献份额的战略目标为8%-9%,并分析其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阐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利用SPSS 18.0软件对1991—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1991—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8.69%,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对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宏观指导,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金华市1990~2010年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测算了同期该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90~2010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9.69%,同时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对该市农业产出贡献增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以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8%人口,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了45%。分析吉林省在全国减产、干旱的情况下,2003年增产7.5亿公斤粮食,2004年增加25亿公斤粮食,农民人均增收400元的技术原因,在增产的技术性限制因素中,品种贡献率、耕作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分别占40%、30%、20%、10%。因此,农业科学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