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是一个土地相对集中的过程,要达到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的目的,关键在于调整与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农地所有制已无多大文章可做,农地使用制的改革则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了由“两田制”到自由租赁制的渐进式农地使用制度变革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操作过程及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愿差异,本文以人均收入为分类指标,就农村土地经营现状、土地流转规模、土地稳定与土地集中、土地所有权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内容上应以所有制改革为重点,在受益对象上以经济不发达地区为重点;应选择和推行有差别的农地制度而不是全国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是一直"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首次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家庭,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1978年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表现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过渡、演化、形成和完善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与此同时,农地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农地流转的萌芽阶段、农地流转缓慢发展阶段、农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地流转大规模迅速发展阶段四个演进阶段。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非粮化"、耕地抛荒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地区经历3次农地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农地管理制度,保障了台湾地区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总结分析台湾地区农地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借鉴台湾经验,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细化农地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耕地保护与促进农地有效利用等角度,提出深化中国大陆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并且,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利弊,对两岸历经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地信托改革的地方试点实践,运用“三权分置”理论和信托原理分析农地信托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制度保障。结果显示:“三权分置”赋予农地经营权明确的法律地位,坚持集体所有权长期不变、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盘活土地经营权,成为促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合理流转的优势制度选择。农地信托改革应以建立权责明确的农地信托主体制度为前提,以完善农地信托登记制度为基础,以农地信托监管制度为保障,以完善信托激励机制为动力,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保障农民权益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外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地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设计、土地经营与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为我国推进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地的功能与我国土地制度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区分了土地的两种功能状态,阐释了土地保障功能对于农地产权、农地制度的性质与形式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以此为据,重新定位了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具有的保障性质与主要特征,并分析了这一性质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张桂林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从40-50年代开始,对农地占有制度和使用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3个主要问题:均分地土与规模经济、土地调整与长期投资、土地流传与资源配置效应,指出了改革的一些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的改革与更民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扬弃,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正式制度安排,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在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现行农村神经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1978年开始发生的农地家庭承包制进行了新注释:家族意识与激进式的农地制度变迁,家庭、家庭观念与农地制度变迁;平均主义与农地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越南国情、资源禀赋以及历史文化与中国相近。本文考察、总结了越南不同时期农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做法和效果,发现越南农地制度改革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较完备的土地制度体系,在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并在法治层面进行保障方面,中国应当借鉴越南农地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tyhsz163@163.com     
 中国农地使用制度效用分析标准应立足国情,考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现状、就业情况、社会稳定要求、规模效应等因素。农地股份合作制优化了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社保机制功用,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推行,并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推广难度大,忽视产权制度建设等缺陷。完善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应稳定家庭承包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尊重农民意愿,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创建农村社保体制。  相似文献   

15.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了其形成的制度根源;然后阐述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结果表明: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突出表现在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公平性"和"福利性".致使土地分散且难以自由流转;而现代农业发展则要求通过土地的自由流转,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创造条件;凌驾于生产要素功能之上的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难以提高.结合实地调查和全国统计数据,论证了目前我国农地对农民家庭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有必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地的流转和集中.最后,本文提出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于正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弱化的事实,将土地保障形式由实物保障转换为价值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3个主要问题:均分土地与规模经济、土地调整与长期投资、土地流传与资源配置效应,指出了改革的一些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普选 《甘肃农业》2001,(8):4-5,14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发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案。文章论述了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设想及在建设农地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归纳: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权利体系、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农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标准、正确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转变认识和观念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依靠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