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杂交水稻汕优63大面积种植后,寿县沿淮沛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再度回升,连年发生流行。为此,本文分析探索了近五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规律,总结防治效果,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又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往年本病在我省发生面积不大。1990年由于水稻引种带菌及气候条件适宜发病等原因,在郑州稻区大面积发生蔓延,造成减产10%左右。14%克菌铜水剂是郑州农化厂生产的一种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特殊的保护和治疗作用。1990年我们对水稻白叶枯病进行药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品种、菌源、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白叶枯病在我县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中2005年大流行,2006年重发生,对我县的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蒋平 《农技服务》1996,(5):31-32,30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榕江水稻的头号病害。历年来发生较重,但很少流行。而1993~1995年曾3次大流行,造成水稻大面积的减产,尤其是1993年,许多田块几乎绝收,平均减产达38.7%,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1次。为对防治白叶枯病提供可靠依据,笔者对我县白叶枯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现介绍如下,希望各地能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5.
水稻条纹病毒由灰飞虱传播,主要危害水稻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国江苏和云南是其适宜流行区之一.2002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等地严重发生且病害逐年加重,与此同时云南水稻条纹叶枯病一直呈低水平存在状态.为明确这种流行差异的原因,进一步为病害的生态学治理提供依据,本试验从植物病毒病害流行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江苏和云南两地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灰飞虱发生量低、带毒率低、水稻品种抗性水平高和多样性程度高是云南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轻发的主要原因,其中灰飞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上的显著差异是引起江苏和云南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程度迥异的表观原因,水稻品种抗性差异是决定两地病害流行差异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研究探讨发生流行动态与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控该病发生危害,保障水稻丰收具有重要意义。对浙江温岭1971-2014年,温州1982-2013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为重发流行阶段,90年代中后期为间歇流行阶段,进入21世纪,病害发生较轻,但近年病情又有上升的趋势。解释了该病历史发生流行动态及影响流行的相关因子,探明热带风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品种抗性下降,以及菌源的累积和肥水管理不当,是导致近年病害再度上升流行的主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噻菌铜、噻森铜等对口高效防治药剂,并提出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主要病害。种植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是防御白叶枯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危害已显著减轻,增产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因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常因温湿度适宜发病以及暴风雨袭击等导致暴发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为加速水稻高产、优质、多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980—1987年我们开展了水稻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和利用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水稻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原本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近些年由于引种生产,很多南方稻种被引到北方生产,才导致此病在北方稻区也有所发生,近年来在北方的一些水稻种植中均发生过白叶枯病的为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发生原因、流行条件进行分析,并给了出一些防治的办法,希望对水稻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白叶枯病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苏北流行频率较高,其后由于以推广抗性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多年努力,白叶枯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白叶枯病在苏北地区又不断地发展、蔓延。至2005年暴发流行,这对水稻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若不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必将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障碍。现以灌云县为例将其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近年来普遍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该病发生流行原因,并提出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稻种检疫,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和合理的水肥管理等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危害,以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总结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分布为害、病区划分及防治对策,并比较其异同。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60 ̄70年代;细菌病则以80 ̄90年代为主。品种抗性、菌源多寡、气候是否适宜,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病原菌蛋白质图谱测定,其相似系数越大的菌株致病性越相近。菌源除稻草、稻草、稻桩外,还存在于杂草寄主,白叶枯病菌的杂草寄主种类比细条病菌的多。常规稻抗白叶枯病的品种,一般也抗细条病;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在浙江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发生程度较轻,导致农民对其危害思想麻痹,但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浙东南再度暴发,区域流行风险极大,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2021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为明确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本研究2021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开展小区试验,以期为指导水稻种植主体科学防控水稻白叶枯病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的秧田预防措施可以延缓病区水稻显症时间,可以利用时间差开展水稻白叶枯病预测预报,秧田预防措施对防治效果和挽回产量损失具有一定贡献,但不能持续控制病害发生程度,影响防治效果和挽回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大田后期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控和仅采取大田后期防治措施的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82.9%和82.3%,挽回产量损失分别达49.3%和48.3%。同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前人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年度间的流行程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因子.但在气候诸因子中就单因子指标报道为多,可是气候诸因子对病害流行程度的影响,并非确定性的关系,而是综合影响的模糊关系,且病害发生接近流行与非流行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模糊数学对病害流行学的渗透,使对具有模糊性的过程和现象进行比较精确的数量化有了更大的可能. 鉴于区域性气候诸因子存在差异,研究气候因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省稻作的主要病害,历年为害严重.在大流行的年份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浅水灌溉的稻田,水稻发病轻,深水灌溉的发病重.过去研究认为,秧苗期淹水过深能加重白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因为水层过深易引起稻根腐烂,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然而白叶枯病的发生,主要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所以本田期灌水深浅与白叶枯病发病轻重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层究竟以多深为宜,是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为此,1978年我们进行了预备试验,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和1980年的试验结果.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1979年供试水稻品种,早稻为二九青、广陆矮4号,中稻为南京11号、汕优6号,晚稻为当选晚2号、105、后选2号.灌水深  相似文献   

16.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严重病害之一。全国除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等省区未发现外,其余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据湖南省农科院、农学院报道,在海拔1000米以上稻田也有白叶枯病的发生。六十年代我省仅在南部稻区有点片发生,七十年代蔓延达50万亩,八十年代初期再次扩大,达70余万亩,且遍及南北稻区,损失严重。如临汝县1970—1982年,该病大流行三次,损失稻谷40—90%。因此,作好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对实现我省水稻稳产、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发生频次高,发病程度重.70年代六安地区白叶枯病发生严重.80年代初,由于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病害基本得到控制.近两年特别是1987年,忽视了抗病品种的作用,扩大了感病的杂交稻,致使该病有很大程度的回升.在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初侵染源的问题一直受到重视.50年代,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西省农科院研究证明,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初次侵染源以稻种为主.60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整理中国1960—2016年、浙江省1987—2016年和广东、海南、江苏、安徽省1987—2014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历史资料,明确了华南、华东为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常发流行区。20世纪70—90年代初为病害重发流行期,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为间歇流行期;近年来病害发生流行又趋上升,区域性流行潜在风险加大。通过探讨分析菌源、品种、气候、肥水管理与病害发生的关系,明确了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简化了系统测报方法,提出了"二查二定"办法。筛选出噻唑锌、噻菌铜、噻森铜等对口高效防治药剂,集成提出了以监测预警预报为基础,抗性品种推广为前提,秧田防治为关键,科学肥水管理和药剂应急防治相结合的水稻白叶枯病绿色防控技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水稻白叶枯病重在早防早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江苏省植保站信息,今年淮北和沿淮地区易感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水稻品种如徐稻3号、徐稻4号、盐稻8号以及一些杂交籼稻品种种植面积大,受前期涝灾影响,7月上旬不少地区均查见白叶枯病发病中心。白叶枯病在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地区将中等至偏重流行,8月上中旬进入流行盛期。另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江准地区降雨正常偏多,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数较常年略多,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墨江县2006-2012年水稻田间病虫害调查资料,简述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现状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白叶枯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建立健全白叶枯病预测、预防制度和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白叶枯病的发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