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的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廉江市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廉江市近三十年来年平均温度整体上呈现出略微减少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a,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平均气温均呈略微上升趋势,而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整体上呈现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是-14.994mm/10a,降水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春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85.445h/10a。廉江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会导致水、光、热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还会引发高温、低温冷害、干旱、洪涝、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田鹏波  赵凤  白静  康敏  董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02-11304,11332
对沈阳东陵区近58年农业气候资源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趋势减少309h,气候跃变前后平均减少170h,4~7月是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时段。年平均气温趋势升高1.5℃,跃变前后平均升高1.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1.2℃,平均最低气温升高1.5℃;在气温升高的过程中最低气温的贡献最大,上半年是升温的主体,趋势升高2.2℃。年降水量趋势减少155mm,气候跃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53mm,多雨年在减少,少雨年在增多。春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夏季降水量趋势减少95mm,秋季降水量趋势减少50mm,冬季持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7—2016年贵南县气象站逐日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分析贵南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南县近60a平均气温2. 4℃,气候倾向率0. 19℃/10a,以冬季气候变暖最明显;年平均降水量415. 8mm,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夏季增多最明显,贡献最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712. 7h,气候倾向率为3. 77/10a,夏季平均日照时数减少最显著,春、秋季增加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的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廉江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廉江市近30年年平均温度整体呈现略微减少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 a,春、夏、秋三季平均气温均呈略微上升趋势,而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整体呈现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为-14.994 mm/10 a,降水年际间波动起伏比较大;春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夏季降水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5.445 h/10 a。廉江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还会引发灾害性天气,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鄢陵县1965-2014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鄢陵县年平均气温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气温升高明显;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无明显变化;春季、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年积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年总降水量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四季降水量均有上升趋势,夏季最为明显,且对全年降水影响显著。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夏季、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减少趋势均较大,以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该文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89—2018年贵溪市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3年滑动平均法对贵溪市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贵溪市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76℃/10 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除了冬季外,其余季节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加的贡献最大;贵溪市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751 mm/10 a,增加趋势不太显著;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其间降水是全年降水量的近74%,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年日照时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345 h/10 a,增加趋势不太显著,年内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贵溪市气象局提供的1989~201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3年滑动平均法对贵溪市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贵溪市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76℃/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除了冬季外,其余三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春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贵溪市年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751mm/10a,增加趋势不太显著;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这段时间的降水将近是全年降水量的74%,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年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345h/10a,增加趋势不太显著,年内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陶乐国家基本站1960—2016年的气温、降水、风、日照气象要素月和年观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7年来陶乐地区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陶乐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夏季升温缓慢;春夏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幅度最大,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87—2016年北流市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近30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北流市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5℃/10年;北流市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秋季增温最为显著,冬季略趋于降温;2—7月北流市月平均气温逐月增加,8—12月平均气温逐月减少,7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近30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43、0.418℃/10年,极端最低气温较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大。气温升高对气候、农业等均产生较大影响,应加强变化特征研究,趋利避害,提升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李如琦 《农技服务》2009,26(12):107-108,141
利用红柳河气象站1953~2008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红柳河近56年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柳河气温明显上升,而降水呈减少趋势,气温和降水均有较明显的周期变化,但突变特征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52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武汉市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市52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北其他站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52 a来,武汉市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在波动中略呈上升的趋势,70年代为显著的少雨期,多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水平,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突出,并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偏暖的气候态。日照时数在波动中下降明显,1986年前后是近52 a来的显著突变点。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于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武汉市气候变化总体表现出降水略升,气温升高,日照减少,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的暖干化趋势。对比其他站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暖干化现象明显,武汉是其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近57年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市1954~2010年的降水量、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地温等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57年来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具体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近57年来邢台市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以20.952 mm/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增温速度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慢;年相对湿度以1.460%/10 a的速率减少;0 cm地温呈上升趋势,但5~20 cm浅层地温均呈现出下降趋势,0.8、1.6 m深层地温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2 m地温则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总云量以1.673成/10 a的速率增加,年日照时数以100.600 h/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压和年最低气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年最低气压下降趋势很明显,而年最高气压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市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洪泽湖湿地1961—2009年气象和农作物生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结果表明:近49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以近25年上升较为明显;年降水量缓慢增加;年平均日照时数明显下降。近1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极端高温和低温年份交替出现,降雨量增加,旱涝年份交替出现,日照时数大幅度减少,相对湿度明显降低,气象因素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针对气候变化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发展生态农业,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莱芜市气象台1971-2000年的24 h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结果显示:莱芜市的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其中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而春季降水量增加较明显;莱芜市的气温有冬季增暖的趋势,其他季节气温也在缓慢上升;从年变化看,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7.
张艳梅  陈海涛  周翔  陈波  刘莉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91-15192
利用1970—2008年六盘水市的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六盘水市小麦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水近39年小麦生长季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小麦的相对气象产量变幅较大;2~4月的降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中等强度或重度倒春寒及冬春连旱。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德义  傅宁  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26-5228
通过计算华北地区近50年的降水量、初霜日、终霜日及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积温等农业气象指标,对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华北地区的积温增加,霜期缩短,关键季节降水总体减少,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等日线在空间上北移,小麦返青和拔节期的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杨黎黎  刘凤芝  姜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44-9046,9068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