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喀斯特山区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评价,从乡镇角度出发,运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耕地不正常状态,为喀斯特山区乡镇耕地占补平衡起到预警作用,并提出防范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占补质量与数量的动态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县28个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预警警度涉及无警区、轻警区、中警区、重警区和巨警区五种类型;2009-2020年,黔西县28个乡镇,除仁和乡、洪水乡、太来乡、中建乡、金碧乡和五里乡外,其余乡镇耕地占补平衡预警预报综合在2009年基础上呈下滑趋势。至2020年,全县有11个乡镇处于无警,6个乡镇处于轻警,1个乡镇处于中警,3个乡镇处于重警,7个乡镇处于巨警。本研究将为喀斯特区域建立合理的乡镇耕地保护制度,从而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探讨基于县域单元的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质量、地形坡度、地类、耕作便利程度等5个方面构建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耕地占补地类、质量、坡度、耕作便利程度、不同地块的粮食产能等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系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婺源县“十二五”期间虽然实现了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但呈现出不可持续的趋势,据此提出拓宽耕地占补平衡途径、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耕地占补平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占补平衡是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为例,针对耕地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开展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研究,以等级折算成果为基础,借鉴美国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体系,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效果提供科学的检验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密  葛霖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300-302
为打破新时期喀斯特山区城镇建设发展所面临的用地瓶颈,实现农村闲置土地开发整理效益最大化,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农村闲 置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地力因素、地形因素、农业基础设施类3个二级指标层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垦殖率、交通条件等8个指标因子建立了3层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相对准则层及目标层的指标权重.构建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喀斯特山区今后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选,计算出各计划项目可行性的综合得分,按照高分优先的原则进行开发整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喀斯特山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粤北岩溶山区农地石漠化的成因,根据预警理论以及指标体系的优选原则,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状况3个方面,选择了21项指标,构建了粤北岩溶山区农地石漠化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内涵和上海市耕地质量成果应用条件分析,构建以数量平衡为前提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运行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占补平衡指标储备机制、占补平衡指标跨区使用机制和占补平衡实施经济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以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绥阳喀斯特山区的土地整理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优化配置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及属性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ArcGIS对贵州省绥阳县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空间模型分析完成基础数据获取,并依据各潜力模型对潜力单元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绥阳县在耕地、农用地、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因子中增加的耕地系数分别为5%、10%、68%和45%,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绥阳县耕地整理潜力属Ⅱ级,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属Ⅰ级,土地复垦潜力属Ⅰ级,土地开发潜力属Ⅰ级。因此,绥阳县土地整理应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合理保护未利用土地模式为主,提高土地整理潜力及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面临着被过度占用的风险,耕地的锐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以期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研究从时间角度对广东省2000—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从空间的角度通过构建PSR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2000—2016年政策绩效呈阶段性上升的特点,2016年上升至最大值。在空间维度上,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粤东、粤西地区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取得较好的绩效成果,其中粤西沿海和粤西北山区实施绩效最好,而珠三角平原地区实施绩效较差。最后,在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从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惠农力度、耕地提质、引入社会资金等四个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脆弱,山多平地少,地块小而分散,耕地面积少且质量差,集约利用困难,水热条件好但早涝灾害频繁,社会经济落后,农业投人不足,土地生产力低.西南岩溶山区耕地保护面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的巨大压力,耕地面源污染和退化严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极为困难.因此,应调减和淡化耕地保有量目标,取消占补平衡,实施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迅  徐志远  朱晓宇  杨家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0):116-120,161
新增耕地是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的基础和抓手,强化新增耕地监管是保障.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耕地后备资源越发匮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增耕地管理工作,程序复杂化、要素多元化、内容精细化,信息化监管将是必要的手段和方式.该研究使用开源的开发语言Java、Web-GIS框架、MySQL数据库等技术开发智能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贵州省新增耕地核定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可构建贵州新增耕地指标库,及时掌握贵州新增耕地数据信息和空间分布情况,为耕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决策提供支持.该系统使得土地整治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为业务工作发展降低了新增耕地核定、审核、监测、评价等人力和物力成本.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徐州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警是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和排警决策的过程.以区域粮食总供求比率等为警情指标,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目标预警系数的方法,同时考虑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约束条件,确定预警系统警度.并以徐州市为例,进行粮食安全预警实证分析,得出徐州市2010年的粮食安全预警将呈现出短缺轻警警情.运用土地复垦等手段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加大投入力度,培育优良品种是排除徐州粮食安全警情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涌起  吴相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10-13013
对我国耕地预警研究的理论探讨、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其实证及工程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我国耕地预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将重点深化耕地安全预警模型的应用研究,揭示不同尺度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机制,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预警模型,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准确评价与预测等方面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各层次耕地资源安全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区域性耕地预警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预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针对耕地预警中需要解决的如何实现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预警问题,文章提出建立基于GIS的耕地预警信息系统,即以GIS为平台,融入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通过预警模型判定警度,达到双重预警的目的,以期为区域性耕地预警提供一个可行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4.
耕地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获得食物的保障。耕地预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预警体系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模型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从耕地数量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区域等多角度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提出我国耕地预警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简要分析其区域不平衡现状及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联动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流动补偿机制、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联动预警机制、建立区域间的联动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乐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155-3157
采用地方统计资料分析黔中清镇市1949~2006年耕地的数量变化、1992~2002年耕地变化的空间差异和耕地坡度分布变化,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建立初步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研究表明,1949~2006年清镇市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1992~2002年相对变化率由靠近市区和贵阳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耕地分布的坡度有向2°~15°集中的趋势;1973年之后,耕地压力指数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处于粮食安全警戒状态;4种情景模拟的结果表明,未来清镇市耕地压力也难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了10年,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此文论述了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充平衡中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督察制度建立、中国功能区划工作完成和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新宏观形势,分析总结了耕地占补平衡出现了四点特征:(1)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新增耕地逐渐由开发为主向土地整理转化;(3)平衡管理由"数量"向"数量质量"平衡,由"区域平衡"向"项目平衡"转化;(4)耕地后备库"批、供、用、补"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揭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规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在500 m×500 m栅格单元内实现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呈波动式增长,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减,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由剧烈趋于平缓;(2)1990~201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警情级别由中警转化为轻警,逐渐向预警区间过渡,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性投入取得成效;(3)区域生态安全警情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市辖区安全水平较低,中部地区、主要流域及林区水平较高,25年间警情综合指数低值分布范围逐渐缩减,高值范围持续扩张,轻警面积逐渐取代中警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监测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明秋  张艳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81-1118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该制度实施以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非农业建设占用所造成的耕地压力。但由于该制度设计不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