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长白山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个不同大小的林隙(456.2、290.2、83.9 m2)为研究对象,在林隙内按照不等距分布设置气温和土壤温度观测点,对8月份林隙内不同观测点气温和土壤温度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3个林隙内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隙中央位置的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温度在S-N方向...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04,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该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81。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呈现强度混交结构状态组成的复杂森林群落。针叶树种具有胸径和树高的优势,尤其是红松的直径和树高最突出。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树高--胸径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长白山林区2013年调查的12块1 hm2固定样地中5个树种的幼树树高--胸径数据,用35个树高曲线经验模型进行模拟、筛选。结果表明,Curtis于1967年提出的三次多项式h=a0+a1d+a2d2+a3d3能够很好地拟合5个树种幼树的树高--胸径模型,决定系数(R2)最高可达0.786 5。用独立样本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表现能力良好,能够适用于本地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幼树树高--胸径模拟。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5个树种的幼树树高生长规律,发现色木幼树树高较大;红松和冷杉幼树树高生长类似;云杉幼树树高初期较小,而后期生长很快。本文提出的幼树树高模型可为抚育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混交林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探究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对促进林分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混交度(M)和大小比数(U)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方法  选用2块云杉蓄积占总蓄积比例分别为0.1~0.2(1成云,1P)和0.4(4成云,4P)固定样地的5期监测数据,采用4株相邻木法计算空间结构三参数,绘制多元分布图,分析了1P和4P内各径级云杉、臭冷杉和红松在不同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胸径生长量变化规律。  结果  1P和4P均介于中度和强度混交(M分别为0.625和0.657)且呈随机分布;臭冷杉和红松的生长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 = 0.25 ~ 0.50),云杉在4P内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 = 0.48),在1P内介于中庸至劣势状态间(U = 0.70)。云杉和臭冷杉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P < 0.05);随对象木混交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小径级云杉和大中小径级臭冷杉与混交度呈显著相关(P < 0.05);云杉、臭冷杉和红松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对象木大小比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中径级木与大小比数呈显著相关(P < 0.05)。云杉在1P内的年胸径生长量低于4P,红松相反。  结论  不同径级下林木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降低大小比数的同时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林木的胸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竞争不同导致了不同径级林木对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响应的差异,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长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最优竞争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长白山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的结构特点,构造了与距离有关的新竞争指标——树种耐阴性竞争指数(CIS)。【方法】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12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搭配4种竞争木选择方法(M1、M2、M3和M4)的11个竞争指标,分别用于拟合林木胸高断面积生长量,利用非线性平方和法检验(F检验)各竞争指标的拟合度。【结果】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指标在拟合天然异龄混交林胸高断面积生长量方程上要优于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标。以CIS/M2拟合的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全树种、云杉和冷杉胸高断面积生长方程的减小均方误差均最大,分别为0.462,0.085和0.623。【结论】与其他各类竞争指标相比,CIS/M2的拟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长白山地区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3种不同针阔比的云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碳与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值为38.84g·kg^-1、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3.89kg·m^-2;两者的剖面分布特征一致,均具有表聚性,即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逐渐下降;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也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土壤密度和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全钾质量分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线性隶属度函数、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针阔比云冷杉林分土壤养分(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质量分数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阔叶树比例的增加,林分土壤pH增大;林分针阔比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关联,针叶树种增加有利于土壤N和P积累;针阔比为7∶3时,土壤养分综合质量分数最高。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能够正确拟合经过采伐后的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模型。【方法】以长白山12块经过2~3次采伐的云冷杉过伐林固定样地数据为依据,分别运用负指数、三参数Weibull、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云冷杉混交林的直径分布。【结果】12块样地密度为535~1 035株/hm2,平均胸径变化不大,在20.1~23.9cm;所有样地直径分布偏度为正。除1号、7号样地的直径结构用负指数模型效果较好,2号、4号样地用三参数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外,其余样地均适合用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拟合。【结论】3种分布模型中,负指数模型拟合近似"反J"型曲线时效果较好,而限定混合Weibull模型在拟合不规则直径分布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α-多样性的尺度效应与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α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基于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条长420m、宽10m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α多样性测度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效应,以及α多样性测度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取样尺度逐步扩大,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值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表现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a多样性测度具有强烈影响。综合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云冷杉林样带α多样性研究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为60m,而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为90m,即云冷杉林样带上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明显小于针阔叶混交林样带;2)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上α多样性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比云冷杉林样带更趋于多变,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高于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11.
陈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67-270
利用2003年5月27日、28日在长白山原始森林冠层2个不同高度上观测的湍流资料,采用通量处理软件Eddypro计算和分析了森林冠层上、下的湍流谱结构和局地各向同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惯性副区内,归一化湍流谱遵循-2/3的指数规律;在冠层上、下,大气湍流并不是各向同性的;而在冠层内则是近似各向同性的;基本说明了在森林冠层内,物质和能量是以小涡形式输送的。从冠层下和冠层上的风速分量和温度谱的峰值频率比较可以得出冠层下的湍涡尺度要相对较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采伐林隙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和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内的更新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3种林型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平均高、平均基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生态优势度低于非林隙林分.处于过渡阶段的次生阔叶林非林隙林分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先锋群落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这表明采伐林隙干扰促进次生阔叶林向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红松幼苗在阔叶红松林非林隙林分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倒木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红松针阔混交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稳定的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开展其倒木的研究,不仅能有效地监测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动态,而且能加深刻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合理管理倒木资源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知,风害是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红松阔叶林有50%的死亡木是由于根拔,干折和冠折等风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早春植物群落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奠定基础。早春植物主要有12种2变种,隶属于8属4科。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标准统计,早春植物都属于地下芽植物。分别以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度和重要值为标准对各种早春植物进行排序,重要值排在前5位的植物分别是黑水银莲花、朝鲜银莲花、荷青花、五福花、大人字果。早春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为2.5229,群落均匀度为0.9560,生态优势度为0.3212。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演替过程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析长白山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从1989—2005年的空间结构信息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分已由随机分布过渡到轻度聚集分布;林分内各树木之间的直径差距逐渐缩小;该林分已经从中度混交过渡到强度混交。随着森林演替的进程,林分中杨树、白桦和蒙古栎等先锋树种逐渐退出所在群落,而当地云杉、冷杉和红松等顶级群落树种则演变为优势树种。文中利用空间格局方法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而反映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演替过程动态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早春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在红松阔叶林、近熟林和中龄林内调查到的早春植物分别为34,43,50种。这3种林型在早春阶段都以早春植物占主导地位,次生林内先锋草本植物的比重增加。中龄林、近熟林和红松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098 8,7.426 9,7.383 0;Simpson指数分别为0.616 4,0.753 2,0.863 8,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342 1,2.272 1,2.380 0;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383 6,0.246 7,0.174 9。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春阶段,随着次生演替的发展,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上升,群落的稳定性增加,逐步接近原始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林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长白山建立了1个面积为5.2 hm2的次生杨桦林永久样地,通过对样地内的每株树木测量胸径和坐标,并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研究了该林分的空间结构.结果显示,该样地的平均混交度为0.63,表明该林分处于中度以上混交水平,且下层乔木的混交度普遍低于上层乔木.各树种大小比数介于0~0.67,反映了该林分树种组合和空间分化的极大差异,且先锋树种在生长上占有优势.该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5,表明次生杨桦林总体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亚高山岳桦林根系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根系总生物量排列顺序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同土层深度下,根系生物量大致上也有上述规律,但第Ⅱ层根系生物量为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岳桦林;3种森林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占其地上生物量及其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6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环境因子监测,分析研究了长白山次生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演替是环境因子指标变化的主导因素;林内空气温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和相对湿度日振幅随群落演替下降,光合有效照度和相对湿度随群落演替升高,土壤温、湿度不随着群落演替有规律变化;变化速率vav能明显地反映环境因子随群落演替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vav获得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光合有效照度〉5 cm深土壤湿度〉相对湿度日振幅〉10 cm深土壤湿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相对湿度〉林内空气温度〉20 cm深土壤温度〉10 cm深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20.
对长白山北方条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和繁殖力等进行了研究.样本体长4.9~16.5 cm,体质量1.33~47.62 g,雌性体长和体质量明显大于雄性.鱼体肥满度雌性平均为1.09,雄性平均为1.02.主要以底栖的水生昆虫幼虫和钩虾等为食.雌性最小成熟个体体长6.6 cm,体质量3.48 g.繁殖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绝对繁殖力为3 039~19 793粒/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