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恩广  张明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50-18952
构建了综合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成渝经济区16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经济联系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综合评价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并运用ARCGIS对矩阵数列进行可视化处理,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体空间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2个城市的联系强度最高;以成都为核心,以德阳、绵阳为方向的经济联系趋向性最强,其次是眉山、乐山、资阳;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关联趋向性不明显。成渝经济区经济联系的地理空间指向性明显,城市经济联系的趋向性很大程度上受交通和区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方法]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利用城市流强度的方法,对济南、青岛等8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行计算.[结果]在研究区域各个行业中制造业的外向性最为明显,而服务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各城市城市流强度差距较大,根据计算结果将8个地级市分为高城市流强度、中城市流强度和低城市流强度三个等级;青岛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居于核心地位,与周围城市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济南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较为松散.[结论]各城市城市流强度在波动中上升,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3.
应用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理论与方法,对山西省11个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外向功能量普遍较弱,城市流强度整体低下、空间差异明显,并且呈现显著规模等级;依据各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城市流强度比,将山西省11个城市划分为4种功能类型:矿业城市、转型期城市、均衡发展型城市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根据以上结论,分析了山西省城市流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强化城市流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成渝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成渝经济区44个城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主要聚集区,地区差异明显;(2)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趋势;(3)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发展速度极化现象明显,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分异;(4)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空间聚集性不显著,但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群有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 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可以缓解核心城市过于集聚、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问题,通过培育城市群多中心,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分担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基于尼克·格林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运输快捷、花费时间少、乘客选择意愿高的高速动车(G)、动车组(D)、城际高速(C)、直达特快(Z)、空调特快(T)等快速通勤列车,以成渝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铁路日均往来车次作为基础数据,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并与欧洲8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成渝城市群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仍然是发展重心,在双核外,德阳、遂宁、万州、涪陵、长寿等城市具有成为新的区域多中心的潜力;(2)四川省南部自贡、泸州和重庆市东部忠县、黔江等12个地级市、市辖区仍然没有铁路客运的往来,使得城市群难以发挥完全的功能多中心效应;(3)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偏低,属于功能多中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水平不如已经发展到典型功能多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建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与时俱进的现实选择。本文从推动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中心城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经贸、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甘晓辉  刘翔  舒晓波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91-8794,8822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该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主要选取人均GDP指标值划分等级来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并从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经济集中程度亦较高,但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不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经济差异。最后提出了优化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寻找提高承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成渝经济区评价,指出水资源是影响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综合承载力的高低与城市规模不成正比.提出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发挥整体优势;因市制宜,提高综合承载力;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建设节约型城市等措施来提高成渝经济区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  相似文献   

11.
位于成渝经济区地理中心的荣昌县,是重庆的“西大门”。正在加速建设的渝西川东区域性中心城市,让这里成了一块大开放和大发展的真正热土。而荣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利大手笔,为这种大开发和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国内外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功能,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机制,主要包括经济集聚竞争力、空间辐射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文化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和生态保护竞争力;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以期对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81-184
以汉江生态经济带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汉江经济带城市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并将结果代入引力模型,测定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相互作用,以期对该区域内部的空间整合和经济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宁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燕华  李成英  王延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06-13008,13150
西宁市的区域发展战略是背依青藏、东向发展,市域整合、城乡统筹。即①与兰州进行错位经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双核心;加强与拉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与海东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格尔木、德令哈的空间联系、拓展经济腹地。②整合旅游发展空间,建立大西宁旅游经济区;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在西宁构建"都市发展控制区",确定控制区范围并将其划分为两级空间结构:都市发展核心区和外围城镇发展区。研究了西宁市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分析了城市发展条件,从而提出主城发展战略,即首先构建中央都市发展走廊,强化西宁的城市凝聚力,逐步形成板块空间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的中轴集聚效应,提高城市发展能级;其次构建"三川六岸"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58-159
本文通过对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辐射带动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能够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拓展区域内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及推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外,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不仅服务郑州市郑东新区和郑州航空港区,还能带动周边其他区县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中原经济区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  相似文献   

16.
敖晨  郑达燕 《农业与技术》2023,(11):164-168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哈尔滨市城市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土地利用集聚特征和强度,以及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哈尔滨市6类功能空间在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江南区域在空间发展上远成熟于江北区域,南岗区建设成熟度最高;居住用地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在6类功能空间中居于首位,商业用地土地利用强度的高低与居住用地情况类似,行政办公和工业用地集聚特性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存在一致性,均表现为城区中部高,向城市边缘则逐渐降低,而公共设施用地的高集聚和高开发利用强度主要体现在道外区历史文化设施和南岗区医疗设施,教育用地的集聚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区中西部和东部;城市功能空间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两者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功能空间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引导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川南经济区是联系成都和重庆城市群的纽带,是成渝经济圈发展的南4市的经济总体状况出发,研究了泸州当前经济状况和比较优势,提出了泸州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县城是城市网络体系的基础单位,处于城市价值链的终端,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能否明确定位、突出优势、获取主动,与区域内中心城市成功对接、产业布局对接、基础设施对拉、市场机制对接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