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应用小麦保水种衣处理,研究其对麦苗素质和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保水种衣处理能够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提高胚乳养分运转与利用率,扩展幼苗期根群,增加地上部苗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分蘖发生率和分蘖成穗率,在前期干旱的条件下,能够显著增穗增产。  相似文献   

2.
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豫麦49(小穗型)和扬麦13(中穗型)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的穗粒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分蘖期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主茎穗粒数,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均可显著降低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且对主茎穗粒数的影响更大。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小穗分化数与可见小花数,但对分蘖无影响。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可显著降低小穗结实率、可见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可孕花结实率,进而导致小麦穗粒数显著降低。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的降低并未影响主茎的产量,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下降均造成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营养生长期适度干旱不影响小麦主茎和分蘖小穗及小花发育,从而能够维持较高的穗粒数和产量,可以适度的进行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分蘖抑制剂抑特(主要成分为2,4-D和DNP)在稻麦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分蘖前期施用,能抑制分蘖产生,加速小分蘖消亡,使水稻品种化四明单穴有效穗数比对照下降14.4%,使两系杂交小麦组合E优102比对照下降49.1%;在两用浅不育型小麦雄性不育系ES-14分蘖后期施用,能减少小分蘖成穗,提高不育穗率。抑特除减少分蘖外,还能降低株高8~12cm,提前孕穗1~2d,井增加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以强筋小麦品种皖麦38为材料,按小麦叶龄指标设计了9个时期的灌水试验,研究了灌水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皖麦38主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主要分蘖穗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变化趋势与主穗一致;皖麦38各主要分蘖(1蘖~3蘖)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高于主茎穗。春4叶前的灌水处理对穗数的增加有利,春5叶至孕穗期的灌水处理对提高穗粒数有利,孕穗期至灌浆前期的灌水处理更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灌水时期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籽粒产量随灌水时期推迟呈增加趋势,但灌水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灌浆期进行灌水处理会使沉降值和干、湿面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育后期主茎和分蘖次生根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通过根系调控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以弱春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后期主茎次生根和分蘖次生根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分蘖次生根根系活力与根中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主茎次生根,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主茎次生根。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分蘖次生根与主茎次生根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分蘖次生根对单株成穗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主茎次生根,而对穗粒数的贡献则显著小于主茎次生根。与对照(维持完整根系)相比,只留主茎次生根处理和只留分蘖次生根处理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直/支比例显著提高,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调节分蘖次生根与主茎次生根的比例及生理特性来提高籽粒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品种在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处理下的分蘖发生及成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小麦在不同处理下,单株平均分蘖数在整个分集期间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之后开始转向两极分化。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分集发生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确定适宜密度和氮、磷、钾的适宜用量,可促进小麦分蘖的形成,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各性状对剪除分蘖的反应表现较一致。单株穗数以B0处理最低(1.00穗),B1、B2和CK处理单株穗数在同一水平(1.96~1.98穗);B0处理下穗粒数(49.5粒)、千粒重(53.2g)、穗长(11.3cm)、有效小穗数(17.7个)较CK显著增加,但株高(86.5cm)和单株产量(2.54g)均最低;B2处理的单株产量(4.27g)介于B1(4.39g)和CK(4.13g)之间,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B1处理下株高(88.1cm)适中,主茎和分蘖的穗长(11.0、10.6cm)增加,有效小穗数(17.8、16.4个)增多,最终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47.4、39.5粒)显著高于B2(44.2、34.7粒)和CK(43.8、36.0粒),主茎和分蘖的千粒重(50.7、52.5g)略高于B2(50.3、50.9g)和CK(49.6、51.3g),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单株产量(4.39g)最高。因此认为,保留主茎1个分蘖处理消除了冗余分蘖对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内耗,是四川小麦优质、低耗、高产的最佳茎蘖组合。  相似文献   

9.
磁场对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伟海 《麦类作物》1997,17(1):51-53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小麦以磁化处理或施用磁化肥等,能促进小麦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小麦发芽,生长和分蘖,并能使小麦各个生育时期提前,穗数,粒数,粒重等经济性状改进,最终使小麦增产和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分蘖抑制抑物在稻麦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分蘖前期施用,能抑制分蘖产生,加速小分蘖消亡,使水稻品种化四明单穴有效穗数比对照下降14.4%,使两系杂交小 成102比对照下降49.1%;在两用浅不育型小麦雄性不育系ES-14分蘖后期施用,能减少小分蘖成穗,提高不育穗率。  相似文献   

11.
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西农9871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播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采用播期与密度最优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处理下冬小麦西农987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在7 500~9 750 kg·hm-2范围内,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8日至10月20日,播种密度为181万~248万·hm-2。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早播情况下低密度分蘖成穗多,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分蘖成穗减少,需要加大播种密度,通过提高主茎成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比较大,在成穗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2.
大穗型小麦兰孝906分蘖发育的生理特征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穗型小麦兰考906研究表明,密度和酚类物质处理对麦苗的物质代谢和分子薛生长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密度增大导致IAA氧化酶(IAAO),硝酸还原酶(NR)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降低,IAA含量和和可溶糖/氨基酸(WSC/AA)比值提高,单株分蘖减少,间苯二酚(RES)处理促进体内的IAAO活性,导致IAA含量和WSC/AA比值下降,单株分蘖增多,而临苯二酚(CT)的效应相反。适当增加密度和采用RES,可增加大穗型品种兰考906的单位面积积穗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干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最大分蘖速度的时间越早,低节位分蘖特别是第1、第2分蘖的发生加快;分蘖后期(出苗50 d后)分蘖速度减慢,高浓度处理(40 mg/kg)的分蘖发生比低浓度提早10 d结束。烯效唑提高了孕穗后期单位面积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单株穗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中以20 mg/kg最优。密度不同,烯效唑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有差异,以高密度下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肥料无机有机配施对稻茬小麦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稻茬小麦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于2016-2017小麦生长季,在湖北省襄阳市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传统测土配方施肥(T1)、90%的传统测土配方施肥量+有机肥(T2)和80%的传统测土配方施肥量+有机肥(T3)4个处理,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分蘖动态、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千粒重较高。T2处理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T1和T3处理。施肥处理间群体密度、有效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的有效分蘖数分别提高51.6%、55.9%和53.8%,分蘖成穗率分别降低11.4%、8.8%和14.7%。T3处理的化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以及N、P、K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T2处理,T1处理最低。T1处理的小麦产投比和净收益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3.9和5 464.5元·hm-2。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T2处理是相对高产高效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小麦基部节间冻伤对产量的影响及补救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春寒"常常对开始拔节的小麦产生严重冻害,试验表明,及时追施恢复肥,能有效促进小麦分蘖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增加实粒数,从而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大穗型小麦兰考906分蘖发育的生理特征及其调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大穗型小麦兰考 90 6研究表明 ,密度和酚类物质处理对麦苗的物质代谢和分蘖生长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密度增大导致 IAA氧化酶 (IAAO)、硝酸还原酶 (NR)及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活性降低 ,IAA含量和可溶糖 /氨基酸 (WSC/ AA)比值提高 ,单株分蘖减少。间苯二酚 (RES)处理促进体内的 IAAO活性 ,导致 IAA含量和WSC/ AA比值下降 ,单株分蘖增多 ,而临苯二酚 (CT)的效应相反。适当增加密度和采用 RES处理 ,可增加大穗型品种兰考 90 6的单位面积穗数 ,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几种化学调节剂对大小麦生长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麦叶龄6.4叶,小麦叶龄5.3叶时,施用矮壮丰能加快大麦无效分蘖消退,促进小麦分蘖增长,提高大麦成穗2.4%~10.3%,小麦成穗2.6%~7.8%。矮壮丰50 ml/667㎡效果最明显。施用各种化调药剂,主要影响麦子穗下节、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剂量下,麦子穗下节缩短3~9.5 cm,大麦穗粒数减少2.3~3.0粒、大麦千粒重降低1.5~2.1 g;小麦千粒重降低1.4~2.0 g。相对而言,玉米健壮素和水稻劲丰处理,对麦子生长影响较大。小麦劲丰和矮壮丰处理对麦子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用成膜剂、增效剂、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机及无机营养配成抗寒壮苗包衣剂,包衣两个春性小麦品种种子,以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经包衣后,提高麦苗冬前耐寒性、公顷茎分蘖数及单株干重,降低植株高度,幼苗习性由直立变成半匍匐状。成熟后测产及考种表明,包衣处理成熟期不延尺,而穗粒数、穗粒重,公顷有效穗数及产量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用成膜剂,增效剂,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机及无机营养配成抗寒壮苗包衣剂,包衣两个春性小麦品种种子,以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经包衣后,提高麦苗冬前耐寒性,公顷茎分蘖数及单株干重,降低植株高度,幼苗习性由直立变成半匍匐状。成熟后测产及考种表明,包衣处理成熟期不延尺,而穗粒数,穗粒重,公顷有效穗数及产量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