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捷友谊农场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湾畔,随着产业格局转变,自2015年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区起,中捷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中捷现代农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规模农业,拉开中捷现代农业发展序幕2004年起,中捷通过土地转型,将农民、农工手中的土地予以协议收回;2010年,中捷大规模的转型基本完成;2013年,生产队农工所承包的土地到期,中捷将土地全部收回,由农场下属的沧州临港中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发公司)统  相似文献   

2.
正为有效整合农垦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河北国营中捷友谊农场(以下简称"中捷")在设立农垦管理(开发)区体制下,增强农场经营功能,做大做强农垦经济,并永久传承"中捷友谊农场"品牌,成立了中捷友谊农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捷集团"),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在农垦管理(开发)区体制下成立农场集团公司(一)中捷集团的成立背景2003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对中捷进行"属  相似文献   

3.
2011年,河北垦区中捷农场实现生产总值7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4.2亿元。今年,中捷农场提出决战"十二五"后三年实现财政收入100亿元目标,意味着中捷农场要在两三年内投入100个亿,产出300个亿,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实现中捷农场经济发展第三次跨越。做好续建项目后期服务争取早日达产达效2009年12月底黄骅港中铁干散货集散销售基地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适逢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捷友谊农场建场62周年。我作为土生土长的中捷人,自儿时记事算起,对中捷"家"的印象整整42年了。不论是自己生活的小家,还是农场这个大"家",40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我对小家与大"家"的印象和感受始终深刻于脑海。1976年,农场刚好20岁,我5岁,家在一个生产队里。家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排排敞开式的破旧低矮土坯房中的一小间,大人们抬抬脚儿,就可以摸到屋檐。多年来庭院里淤积了土坯房上冲刷下的厚厚的泥土,让庭院比屋里高出很多,进屋就是  相似文献   

5.
正河北农垦中捷友谊农场将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生态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场周边闲散土地,计划分三期打造5万亩生态特色经济林。农场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由中捷农业发展公司进行土地前期整理,具体实施生态林业种植环节,将种树、养树形成产业链,引进果树相关加工企业;以金融办和  相似文献   

6.
侨眷、知青、场长、劳模、局长……这就是彭隆荣的人生轨迹。不相关联的几个身份连着一条线:执着、使命、梦想。苦干与坚韧,工棚里住了20年成为侨眷,由不得彭隆荣——父亲自马来西亚回国,他生在广东,叔叔、伯伯等近200名亲人留在了海外。15岁,知青彭隆荣来到海南,从此与南田农场结下不解之缘。38岁,大学毕业后的彭隆荣面临多种选择,但他毅然回到南田农场,挑起场长重任。彼时的南田农场是海南农垦5个特困农场之首,负债几千万元,1万多名职工半年没拿到工资。  相似文献   

7.
<正>“我要回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去做贡献,我要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农垦土地。”这是他在1992年退伍后回到垦区工作时立下的誓言。他说:“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农垦人,他们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我决定回农场工作,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他就是广西农垦龙北农场公司下属北耀农场公司生产经营部管理人员赵志高,大家都尊称他“赵队长”。赵志高今年54岁,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32年。身为“垦三代”,赵志高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相似文献   

8.
房子的变迁     
<正>漫步在平吉堡农场的"乳香花园"小区,望着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思绪不由得回到了20多年前……1990年春天,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甘肃山区老家来到平吉堡。那时候,农场还很落后,一片荒凉,只有一条街道,没有楼房。我们家买了两间土坯房,那房子已有些年月了,墙皮脱落,屋里黑乎乎的。看到此情景,妹妹噘起小嘴说:"还不如老家呢。"我也有同感。只有父亲抬起头,用坚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河北农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垦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农业部农垦局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6年垦区生产总值486.8亿元,据农业部农垦局统计,2015年在全国35个垦区中排名第4位。5个大型骨干农场位列全国1781个农场经济总量前20强,中捷、柏各庄农场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垦区已经成为全国农垦的重要骨干力量。一、扎实推进农垦改革河北农垦共有32个国有农牧场(23个农场,9  相似文献   

10.
见证     
我家珍藏着一枚乌黑发亮的指南针,它是当年开垦定植橡胶时,农场专门发给技术人员的,当时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静静地躺在木箱里,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每次看见它,我的思绪便回到了垦荒拓植的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11.
<正>毗邻渤海湾的河北农垦中捷友谊农场,曾因立地环境遍地盐碱荒滩,吓退了不少客商。开展全域绿化,打造优质环境,成为了摆在农场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从2011年起,农场累计投入资金6.35亿元,新增绿化面积7.2万亩,打造了3个景观公园、17条绿色廊道,昔日的盐碱荒滩,已然成为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魅力新城。一、狠下决心,要让农场大变样"实在不好意思,你们那里的条件确实很好,但环境……我们还要再考虑一下。"每次听到客商这样的解释,农场领导总是既遗憾又无奈。不是不想改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以下简称“中捷”)因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际友谊而得名,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目前辖区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总人口5万,下辖22个生产队、15个行政自然村。2003年,河北省农垦改制,中捷转变为开发区体制;2007年,沧州渤海新区成立,中捷成为渤海新区核心区,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友谊农场称谓继续保留;2018年2月,国家工信部正式在中捷批复设立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捷成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战略新高地。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父亲周汝君是海南农垦职工,1919年生于海口市新坡镇文山村,1998年去世。翻开家中珍藏的几张奖状和照片,我想起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父亲解放前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学到了橡胶和胡椒的栽培技术。1950年海南岛解放,父亲回到家乡,在东太农场当工人。东太农场有个琼安胶园,是华侨何麟书于1906年创建的中国的第一个橡胶园。当时的橡胶是中国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读者姬某来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由工作地回到原出生地。当时村里从村民王某家承包地里划给我一块地建房,王某当时没有异议。村里同时也调整同等数量土地  相似文献   

15.
<正>金融和农场,这是听上去完全不相关的两个词。但是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有一个金融专业的女生因为回家乡经营家庭农场,一度成为红透校园的传奇。学金融的姑娘干农业一样能够学以致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个农场主。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但听上去依然多少有些疯狂。对于何叶丹来说,做出这样的选择始于"初心"。"我在浙江省枋州市富阳区的农村长大,从16岁开始,一到暑假,  相似文献   

16.
正桥是纽带,桥是心愿,桥是记忆。在安徽农垦皖河农场附近的幸福河上,有一老一新两座桥,老桥叫跃进桥,新桥叫幸福桥。时间回到1957年冬,皖河农场建场初期,第一代垦荒人在荒湖滩、芦苇荡上围垦家园。当时的农场四面环水,穿过农场中腹部的一条河,当时叫引河,阻断农场东西,两地居民出行要靠划船摆渡,很不安全。那时的引河不是"幸福河",是"祸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外地开会,看到中央出台农垦改革文件,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农垦改革终于有了航向,有了坐标,农场的改革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回到农场便组织召开班子扩大会,在会上,我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这是全国农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说明农垦改革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改革要触及到个人利益,但是个人利益是小,农场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垦改革不断深入,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笔者结合近期对河北省沧州市辖区内国有农场的实地调研情况,谈谈农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一、沧州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沧州市辖区内现有中捷、南大港、青县、海兴、青先、青峰、梅庄洼等7个国有农场,土地面  相似文献   

19.
1962年10月,我的父亲钱国绶,这个1935年南京金陵高级专科学校水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撇下了刚刚出生的我,带着美好的愿景,从安徽省龙亢农场来到高邮湖畔——这片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安营扎寨,开始了筹建大圹圩农场的创业之路.作为拓荒者,他和战友们一起搭帐蓬、睡地铺、风餐露宿、垦荒种田,创建农场基业.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顶风雨、冒严寒,勘察水利、规划农田,设计农场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20.
农场夜色美     
正夜幕悄然而至,广场上秧歌的唢呐声远远地飘来,让静谧的夜色多了一份闲适。每当此时,我和母亲喜欢沿着林荫小路漫步。母亲叨念着她的青春、农场的青涩、岁月的瘢痕,每每这时,我浅笑着,思绪随之回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1976年,我出生在兴安农垦的巴达尔胡农场,在这里长大,求学,直到上高中时,才走出这个给我带来童年的欢乐、青年的激昂的地方。16岁那年,我背着行囊,到离家400多里的扎兰屯求学。当时农场一天只通一趟班车,挤满了人。在妈妈的帮助下,瘦小的我总算挤了上去,但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