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湖南省邵阳市所辖5县,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树高是影响越冬松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高大松树上(树高>7m),97.0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而在矮小松树上(树高<7m),只有72.1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越冬松毛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越冬松毛虫虫情估计。  相似文献   

2.
赵文刚 《防护林科技》2013,(4):72-73,77
松毛虫对各种松树为害程度,往往决定松毛虫越冬幼虫生存的几率,生存的越多,则翌年为害越严重,反之,则轻。而林分环境各种因素则是影响松毛虫越冬生存的主要因素。保持和创造良好的森林环境,促使松毛虫幼虫无法越冬生存,是防治松毛虫为害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以幼虫在松树干皮缝里或树枝针叶束内越冬,称为越冬代松毛虫,越冬代松毛虫的虫口基数,常决定着来年松毛虫的发生趋势,越冬代虫的基数大,翌年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反之。因此,抓好越冬代松毛虫的测报及防治,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的发生量,提高调查精度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选择6块具代表性的林地,对松毛虫蛹、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蛹及越冬幼虫基本属于聚集分布,蛹期调查取样以Z 字形、越冬幼虫以对角线为最好,调查范围以树冠投影内为宜。本文给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最佳取样株数参数表和越冬幼虫上树虫口估测参数表。  相似文献   

7.
辽宁三种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瑞心  徐丽华 《林业科学》1993,29(2):186-189
松毛虫越冬幼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率,除了取决于种的生物学特性而外,还取决于低温的强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冬季的最低温度不仅是决定三种松毛虫分布地区的重要原因,而且左右着松毛虫数量的变化。决定着冬眠幼虫能否存活和存活多少。尤其是越冬开始及越冬结束时,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毛虫越冬地越冬期土壤最低温度,松毛虫上树期气温与同期松毛虫幼虫过冷却点温度值比较分析表明,越冬地最低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致死温度的过冷却点值,因而越冬地松毛虫不会低温而致死;  相似文献   

9.
关于赤松毛虫的生活史和幼虫发育龄期等问题,以往均记述为“一年一代,以4—5龄幼虫越冬,幼虫发育8—9龄”。经在鲁中南定点观察,赤松毛虫在此地以一年一代为主,少部分可在当年完成发育,成为非越冬幼虫;越冬幼虫9—10龄,非越冬幼虫5—6龄;一年中出现3次成虫羽化期。  相似文献   

10.
凹眼姬蜂Casinaria nigripes(黑侧沟姬蜂)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毛虫初龄幼虫期的天敌,以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4月初开始羽化。1987年我们在湖南对此蜂的重寄生作了调查,方法是于松毛虫越冬后幼虫期及第1、2代幼虫期采集林间凹眼姬蜂的茧,并置于玻  相似文献   

11.
松毛虫可分为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等,老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越冬后的幼虫,取食量大增,被害林木常常大片光秃以致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生活史   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多 1年发生 1代,以 3~ 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越冬。翌年春 4~ 5月,油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5.7℃、落叶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8~ 10℃时上树危害, 6月中旬结茧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 8月初出现秋代幼虫, 10月份下树越冬。   2…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3.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阳坡、阴坡、裸露、树根缝、松针覆盖、石板下松毛虫越冬幼虫的死亡率调查,结果表明:松毛虫越冬幼虫栖息环境不同,死亡率不同。分析后提出2种冬季防治松毛虫方法,除治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昆虫在越冬期间易于发生真菌病害,被真菌寄生死亡的比率较高。在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过程中,也发现有这种现象,我省松毛虫一般以四岭幼虫在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越冬场所多在树皮裂缝,或在针叶丛中集结成团,也有在树干基部杂草中越冬的在以菌治虫时,于10月至11月中、下旬期间,将白僵菌施放林间,让白僵菌孢子附在松毛虫体上带菌越冬,第二年二月底至三月上旬,松毛虫上树活动时止,松毛虫越冬期长  相似文献   

16.
油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毛虫是我国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在太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天龙山、石千峰、阳曲县东西山区的油松与白皮松混交林内。据调查 ,太原地区发生油松毛虫近0 .4万 hm2 。该虫在太原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在树皮缝隙、枯枝落叶层下 ,以及树木干基周围土缝、石块下越冬。根据上述特性 ,我们设计了以控制越冬幼虫为主 ,结合灭幼脲等对天敌影响较小的化学药剂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 ,增强松林自控潜能 ,逐步稳定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综合防治方法 ,“八五”期间控制油松毛虫灾害取得了良好效果。1 控制越冬幼虫的主要措施1.1 越冬幼虫分布状况根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83~1989年秦皇岛市赤松毛虫预测预报资料,在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对赤松毛虫发生面积,应防面积,以及越冬幼虫上(下)树始见期、始盛期关联度较大的主导因子,分别建立了赤松毛虫发生面积、应防面积的GM(1,1)、GM(1,N)预测模型,及赤松毛虫越冬幼虫上(下)树始见期、始盛期的GM(1,1)和GM(1,N)模型,并利用实测数值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 ,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 ,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 ,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 ,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 99 76 %和 99 88%。通过 6 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 ,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 92 2 2 3cm和 86 0 1 3cm ,取食天数分别为 10 3天和 98天。分析表明 :幼虫 4龄 (含 4龄 )以前 ,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 15 % ,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 85 %以上。故幼虫 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 是豫南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在林内空间分布的特点,正确地指导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我们于1985年3月在信阳县谭家河乡席家岭林区,对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油松林分地下环境可直接影响油松毛虫越冬的生存,在郁闭度较大,通风透光性差和枯枝残叶陈积较厚的林分,越冬入蛰松毛虫幼虫死亡率极低,反之,则高。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地下环境,是消灭或减少松毛虫危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