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据研究,每生产100kg大豆种子,需吸收纯氮6.5kg、有效磷1.5kg、有效钾3.2kg,三者比例大致为4:1:2。而根瘤菌只能固定氮素,并且供给大豆的氮仅占大豆需氮总量的50%~60%。因此,还  相似文献   

2.
大豆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大豆种子,需吸收纯氮6.5千克、有效磷1.5千克、有效钾3.2千克,三者比例为4:1:2。而根瘤菌只能固定氮素,供给大豆的氮仅占大豆需氮总量的50%-60%。因此,还必须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豆对氮营养、钾营养、微量元素营养的需求特点,介绍了大豆的肥料配方以及基肥、种肥、追肥、微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正>落花落荚是大豆生产中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生长发育失调、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植株群体光照恶化、病虫草危害、暴风雨袭击等。一、栽培技术1、选种培育和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强、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保证为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高产良种,如平豆2号、齐黄29、徐豆12、中黄13等。播前进行种子筛选和晾晒。选种时要选粒大饱满、纯度高、不带病虫害的大豆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沼泽地,提高沼泽地上大豆产量,分别进行了为期3年的氮,磷,钾配比施肥研究,初步得出氮,磷,钾较佳的配比关系为1:2.0:(0.3~0.314)。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需肥量大,要求营养较为全面的作物,一般情况下产量水平与吸收营养物质的量呈正相关。在所需大量元素中,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中量元素中钙最多,镁、硫次之;在微量元素中大豆对钼、铁、锌、硼比较敏感,尤其对钼元素最敏感,这些元素的供应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非常重要。因此,搞好大豆的科学规范化施肥是夺取大豆高产的一项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2.
赵宝晶 《新农业》2001,(8):29-29
大豆的施肥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增产效果,还直接影响肥料利用率及投入产出比。为使大豆增产,必须按照大豆生长发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土壤肥力水平来确定施肥种类、数量、方法和施肥时期。  相似文献   

13.
韩岐 《吉林农业》2010,(7):70-70
大豆的施肥体系一般由基肥、种肥和追肥组成。施肥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有足够的营养,又要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因此无论是在生长前期或后期,施氮都不应该过量,以免影响根瘤菌生长或引起倒仗。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纠正“大豆有根瘤菌就不需要氮肥”的错误概念。施肥要做到氮磷钾肥大量元素和硼钼等微量元素合理搭配,迟效、速效肥并用。  相似文献   

14.
棉花高产栽培配套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等关键生长期的需肥特点,并提出适宜的施肥时期、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施肥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施肥要根据其品种特性、土壤肥力高低以及栽培措施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籽粒需吸收氮7.0~9.5公斤、磷1.3-1.9公斤、钾2.5—3.7公斤。其中以需氮最多,其次是钾,同时还需要充足的硫、铜、钼、硼、锌等中微量元紊。  相似文献   

16.
大豆的施肥体系一般由基肥、种肥和追肥组成.施肥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有足够的营养,又要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因此无论是在生长前期或后期,施氮都不应该过量,以免影响根瘤菌生长或引起倒伏.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纠正"大豆有根瘤菌就不需要氮肥"的错误概念.施肥要做到氮磷钾肥大量元素和硼钼等微量元素合理搭配,迟效、速效肥并用  相似文献   

17.
周峰 《吉林农业》2012,(10):109
科学施肥在提高玉米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和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近五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的普遍推广,基本摸清了我县目前耕地土壤各种养分含量的丰缺和分布情况,因此,依据玉米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性能,确定出龙江县玉米施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19.
一、大豆的需肥特点1、大豆自身有固氮作用。大豆生长发育所需肥料由根瘤菌供给和从土壤中吸收。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为大豆所利用,固氮作用高峰集中于开花至鼓粒期,开花前和鼓粒后期固氮能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20.
大豆优质高产要以各项技术为保证,本文就此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旨在能够进一步提升大豆种植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