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歌,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意蕴常是“文在此而意在彼”,即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某一物上,使之颇具人情味,“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人高兴时则大地扬眉带笑,诗人悲伤时山河亦低泣垂泪。文人墨客就利用“移情于物”这种创作手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  相似文献   

2.
昌耀是二十世纪中国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在经历过一场人生的浩劫之后,作为“归来”的诗人,昌耀的诗歌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他历经沧桑之后沉重的生命体验,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中保持了自己观察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审美自觉。本文旨在从史的角度来研究昌耀八十年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昌耀诗歌中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贬谪黔州时期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书写方式上却表现得异乎寻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请黄叔达代笔。黄庭坚谪居黔州期间的部分诗歌或是请黄叔达代笔,自己再修改润色,或是自己创作而署黄叔达之名。二是摘白居易诗句组成新诗,以自剖心迹,避免情感的直接流露。三是借创作民歌《竹枝词》,甚至托名于李白,以曲折地寄托愁怀。他之所以煞费苦心地采用这些方式,既与被贬谪后忧谗畏讥的心理有关,也受到"宋调"诗歌排斥个人穷愁的书写趋向的影响,更是他诗歌创作中有意追求"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感悟中国文人--中国茶诗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4,(4):132-135,14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那爱的、恨的、欢乐的、忧郁的、幸福的或愤怒的,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都能找到。而两千多年前,楚国屈原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其巨大的震憾力,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至元曲和明清诗歌,中国人是那样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不仅留下的诗篇多,还留下了不少传诵广泛和悠久的名篇。  相似文献   

6.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当中,梦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意象,在诗歌作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梦的意象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诗歌作品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湖南这块“山鬼迷春竹 ,湘娥倚暮花”的神奇古老土地 ,几多往事 ,令人唏嘘感叹 ,远古传说中的舜帝南巡 ,不幸崩于苍梧之野 ,即今日湖南零陵之九嶷山也 ;娥皇女英二妃哭于湘水 ,泪染斑竹 ,不幸情恸而绝 ;楚国大夫屈原忠君爱国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不幸自沉汩罗 ,用生命抒写着对祖国的赤诚。千百年来 ,人们追悼虞舜 ,同情二妃 ,纪念屈原 ,“手接汩罗水 ,天心知所存” ,然而却极少有知道上古时代还有一位悲剧式的伟大英雄———尤 ,与湖南人民、与湘西苗族有极大的历史渊源关系 ,知道一点影迹的人们 ,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0.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诗赋的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验,从而给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诗歌方面,其《四愁诗》等作,利用并改造楚骚句式,创作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七言诗体,而屈原以“香草美人” 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辞赋方面,其赋作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七”体方面,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此后的“七”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长诗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执著追求进步政治理想、毫不妥协地进行斗争、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等方面表现了屈原的人格美,其意义在于唤起麻木灵魂的警醒与自觉,培养人们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2.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情与景物互动互应的审美观出发,中国诗歌形成了穷情写物、以秋为悲、乐景写哀、以情造景等相对固定的阐释模式。然而在探讨诗歌模式的同时,情景交融诗学理论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是值得关注的,它在中国诗歌创作进程中总结和推进了情景交融审美特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景交融诗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物感、情、物感发、心、物交融、情景相兼、情景交融等发展阶段,这其间通过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使情景交融成为中国诗学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成为了诗歌创作中传统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4.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情与景物互动互应的审美观出发,中国诗歌形成了穷情写物、以秋为悲、乐景写哀、以情造景等相对固定的阐释模式。然而在探讨诗歌模式的同时,情景交融诗学理论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是值得关注的,它在中国诗歌创作进程中总结和推进了情景交融审美特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景交融诗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物感、情、物感发、心、物交融、情景相兼、情景交融等发展阶段,这其间通过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使情景交融成为中国诗学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成为了诗歌创作中传统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诗歌欣赏是重构诗美的审美活动。杜诗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喻象,这些喻象的运用,强化了杜诗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诗歌的直觉美、想象美,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丰富了诗歌欣赏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多恩诗歌中的隐喻是艾略特所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著名命题的一种表现;隐喻与逻辑、悖论与真理、科学与神秘三对关系体现了多恩诗歌的特点;多恩的诗歌是其创作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鉴赏及创作诗歌中要注意把握优秀诗歌的特质。优秀诗歌饱含典型、深刻的情感,具有深刻、丰富的意蕴,生动、鲜活的意象,新颖、独特的想象,精心锤炼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18.
盛唐的诗人可谓是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其中尤以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对王维艺术成就的分析,诗歌风格形成特点的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王维意象的特征。融禅悟于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山、水的形象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屈原理解甚深,评价很高。 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登上火车,去苏联访问。在火车行进的途中,一次与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谈起中国文学,由《诗经》谈到屈原。毛泽东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毛泽东还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诗歌浪潮中,蓝蓝是一位有影响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以素朴、纯粹的情绪,简洁、舒展的句子,宁静、单纯的音响,向人们展示着淳朴真挚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爱与美的意趣。后期的创作风格出现了转变,进一步扩张了诗歌的可容性,拓展了诗歌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