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海北部仿刺参浮游幼体发生与附着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7-1998年对黄海北部大长山岛自然海区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发生与习性进行了研究。用浮游生物拖网在海上定期、定点进行刺参浮游幼体调查,发现浮游幼体出现时间为7月15日-9月31日,幼体高峰出现时间为8月1日,最大资源生物量为70只/m^3。通过检查不同水层刺参浮游幼体的附苗效果,发现3m水层的附苗量最多。另外,通过海上试验和室内试验还对刺参幼体对附着基材料的选择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几种采苗附着基中,幼体对棕绳、聚乙烯网片选择性最好,其次为锚流网衣和波纹板,对贝壳和胶带选择性最差。  相似文献   

2.
利用网箱、水泥池和池塘分别培育半咸水繁殖的河蟹大眼幼体至Ⅲ期仔蟹,以水草为隐蔽物、新鲜鱼、韪等肉糜为主要食物,保持良好水质;采取上述技术措施,网箱内培育的仔蟹成活率为75%、水泥池达86%、池塘为40.5%。  相似文献   

3.
利用网箱、水泥池和池塘分别培育人工半咸水繁殖的河蟹大眼幼体至 期仔蟹 ,以水草为隐蔽物 ,新鲜鱼、虾等肉糜为主要食物 ,保持良好水质 ;采取上述技术措施 ,网箱内培育的仔蟹成活率为 75%、水泥池达 86 %、池塘为 4 0 .5%。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白沙参参苗个体小、抗逆性及抵御敌害生物的能力弱、成活率低、不利于增养殖的缺陷,研究了白沙参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室内水泥池和室外池塘网箱的培苗,试验结束时测量参苗的体长和体重,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培育的关键技术参数如下:水温25~30℃,盐度25‰~35‰,培育密度2000~3000头/m2,光照强度2 000 lx.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将体长0.3~0.5 cm、体重0.004 g的参苗16万尾,置于室内水泥池培育1个月后,参苗规格平均达到0.8~1 cm,存活率达到50%以上.然后将其转到室外网箱培养,更换网箱规格并及时疏苗,培育40 d时,参苗规格平均达到3 cm左右,存活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采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浮游期,附着期和苗种早起培育结合室外土池培育工艺相结合方法,于2010年11月3日经现场检测,共培育出泥蚶苗3735.2万粒,蚶苗平均壳长9.70mm,平均体重0.117g/粒。  相似文献   

6.
正1试验背景及基本情况网箱育苗具有培育的苗种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高,育苗成本低等优点,但就网箱育苗如何提高质量和产量、解决网箱拥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式网箱采取封闭式,造成了网箱拥堵,流水不畅,清理困难,幼体生长缓慢,2016年,我们根据刺参的生活习性,对网箱作了改进,采取敞开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产量和幼体的质量,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2试验实施的技术方案2.1刺参的分类地位及生物习性  相似文献   

7.
海洋酵母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洋酵母(Rhodotorula sp.)作为单细胞藻类的替代饵料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海洋酵母组(Z9)与不同种类和比例单胞藻混合饵料组(8个组合,Z1~Z8)的投喂效果;并确定了不同发育阶段海洋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海洋酵母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ANOVA分析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生长和变态率等指标差异显著,Z2和Z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其他单胞藻混合组。投喂不同数量的海洋酵母对浮游幼体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通过苗圃园地选择、母本园建设、基砧苗木培育、中间砧苗木培育、多分枝大苗培育及苗木出圃、分级与检疫、包装与贮运等方面,对寒地苹果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承德及周边地区寒地苹果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的标准化、规模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口虾蛄幼体的早期形态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连沿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幼体的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3—26℃、盐度为36的条件下,口虾蛄从Z1期假蚤状幼体开始,历时33d出现第1期仔虾;大连沿海口虾蛄Z1期假蚤状幼体第2触角羽状刚毛数、Z4期假蚤状幼体第2触角羽状刚毛数及尾节侧小齿、中间小齿、亚中间小齿数及头胸甲长与日本口虾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蟤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蟤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相似文献   

11.
从池塘选择与准备、网箱设置、鳝苗选择与投放、科学投饵、日常管理、病害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池塘网箱生态养殖黄鳝技术,以期为池塘网箱生态养殖黄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基对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虾塘和鱼虾混养塘在铺设生态基前后浮游植物的变化,对养殖池塘的水化学指标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及浮游植物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隐藻门(Cryptohyta)分别占浮游藻类种类总数的37. 04%、18. 52%、33. 33%、7. 41%、3. 70%;且生态基的铺设对养殖池塘的水质影响不显著,但影响了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现生态基的铺设可以改善养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翘嘴鳜反季节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来源于鄱阳湖和高邮湖的两个野生翘嘴鳜群体,分别在水泥方池降低温度和减低光照培育以及在池塘网箱按常规培育。结果显示,水泥方池培育的雌鱼,成熟度正常、过熟和流产的比例,鄱阳湖群体为36.7%、40.0%和23.3%,高邮湖群体为40.0%、43.3%和16.7%,而雄鱼精子活力均正常;在池塘网箱培育的雌鱼均已过熟或流产,46.7%的雄鱼精巢完全退化。对成熟度正常和过熟的雌鱼各挑选6尾进行催产试验,正常组的催产率、单位体重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均显著高于过熟组。试验共孵化出苗118.7万尾,育成1.3 cm的鱼苗96.3万尾和3~5 cm的鱼种68.1万尾。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降低温度和光照,能将翘嘴鳜在江苏地区的人工繁殖期推迟至7月底,从而实现高温期的批量育苗,为鳜鱼的反季节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8月-2010年6月,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共34种,分别隶属于3门26属,其中红藻17属19种、褐藻4属6种、绿藻5属9种,均为亚热带和温带种类。网箱框架附着海藻的生物量及种类均多于绳索及网具附着海藻。该海域网箱养殖设施附着海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开始上升,春季达到鼎盛期,夏季逐渐消失,秋季又开始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15.
二、海胆的苗种生产 在我国开发规模化海胆人工育苗与养殖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国内很少建有专门的海胆育苗室。由于海胆浮游幼体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及其培育方法与海参基本相同,而匍匐变态之后稚海胆阶段所使用的设施与培育方法则与稚鲍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利用现有的海参或贝类的育苗系统进行苗种生产。海胆幼体的饵料培育包括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海胆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有牟氏角毛藻、纤细角毛藻、角刺藻等。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2020,(15)
正网箱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我国自1973年引进网箱养鱼技术之后,基于投资少、产量高、可机动、见效快等特点,将网箱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于池塘、湖泊、水库、河道、近海等各类水域中。但是,长时间采用网箱养鱼常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去除网衣附着污损生物和网箱底部沉积的有机物,实现网箱清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中国扇贝养殖品种,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种贝,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于2016年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贝室内培育28 d后自然排卵一次,培育至37 d后用联合刺激法催产,获得约4亿个卵,通过人工授精,卵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0%,选育出D形幼虫约3.2亿个;幼虫浮游期持续30 d,成活率为31.4%,采苗后附着变态率为13.2%,变态期持续5~10 d;采苗后培养25 d出池进行海上中间育成,存活率为24.2%。研究表明,岩扇贝在大连人工控温室内育苗和海上中间育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3种滩涂贝类稚贝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扇贝网片和细砂7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间的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效果差异极显著(p<0 01),波纹板(黑色和透明)和塑料薄膜是3种滩涂贝类的适宜附着基,幼虫的变态率最高。采用多层结构的附着基附苗(多层附苗技术)效果均优于细砂(p<0 05),用多层附着基可以提高单位水体附着面积和出苗量,单位水体附着面积扩大了2 17~2 75倍,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了1 19~4 30倍。此外,于7月8日至8月24日以透明波纹板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中试,稚贝的变态率达66 7%,生长速度为90 09μm/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90%以上,室内培育的稚贝平均壳长达4 62mm,数量约1000万枚。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藻类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养了斑点叉尾鮰苗种和少量白鲢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研究各养殖塘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对不同密度养殖塘的比较探讨人工湿地对鱼塘中浮游藻类生态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塘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63属142种,其中绿藻门34属60种,硅藻和蓝藻分别有10属34种、10属30种,裸、隐、甲、金藻门种类较少,共9属18种.各养殖塘优势种类主要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衣藻(Chlamydomonas sp.)、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小环藻(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等.随着斑点叉尾鮰鱼苗养殖密度的增加,浮游藻类数量、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人工湿地与养殖池塘的联合对养殖水体的浮游藻类有较好的调控作用,整个实验期间各塘内浮游藻类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即使在养殖密度最高的四号塘也没发生蓝藻水华,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0.
2000~2001年我们在周市镇农副公司水产基地选择一口4.7亩的池塘,进行大眼幼体池塘培育蟹种的养殖试验,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