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年试验实践证明:实现夏玉米高产,必须以足苗匀株保足穗,为提高整齐度,增加总粒数奠定基础;通过培育壮苗壮株来增强抗倒能力,充分发挥个体生长潜力攻大穗;努力提高花后光合生产的物质积累,实现高产稳产。围绕“足、壮、高”目标,重点抓好选用适应性强的紧凑型大穗品种,推广免耕争早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提高抗灾应变管理水平等五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对夏玉米的品种筛选、播种密度、播种机械、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集成山东省临沂市夏玉米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土壤条件、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技术要点,为山东省乃至黄淮同类地区夏玉米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田套种紧凑型夏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近年来的小区试验和潍坊市麦套紧凑型夏玉米单产10500-11250kg/hm^2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提高麦田套种紧凑型夏玉米创高产的13项关键配套栽培技术:即增加有机肥用量;足墒匀墒播种;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合理增株,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优势;预防大小苗,提高苗期田间整齐度;苗期早管,促苗早发培育壮苗;重施孕穗肥,为高产奠定基础;防虫治虫,为玉米创造良好生育环境;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及时去雄,改变养分分配方向补施攻粒肥,促穗大增粒重;及时灌溉,满足生理用水;适当晚收,增加光合积累等配套栽培技术,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夏玉米两熟均衡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高产实践证明: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均衡高产,必须按系统论的观点,把一年上下两季作物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高度协调好前作与后作关系和群体与个体关系。在高产途径上采取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定提高粒重。通过优化品种搭配组合,优化播期密度组合,提高播种质量,合理运筹肥料和后期促进根叶互养等五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运用,实现小麦玉米两熟的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茎蘖动态与叶面积动态合理,搭好丰产架子与增加经济产量并重。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劳动能力较低,夏玉米播种以后良种得不到良法配套管理,玉米产量达不到应有的高产水平,经济效益低下。夏玉米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将夏玉米从播种至收获12个环节,通过科学管理简化为灭茬-播种-浇水-化除-追肥-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7个环节。既优化了栽培管理程序,省工省力省成本,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若将化除至收获过程交给专业合作社托管,则更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外出打工与种地两不误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双高产,须将一年上下两季作物作为统一生产系统,高度协调好前作与后作关系以及群体与个体关系。在高产途径上采取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定提高粒重,优化品种搭配组合,优化播期密度组合,提高播种质量,合理运筹肥料和后期促进根叶互养等5项配套栽培技术,保证小麦夏玉米两熟的生育进程与当地最佳季节同步,茎蘖动态与叶面积动态合理协调,搭好丰产架子与增加经济产量并重。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连续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夏玉米单产9000kg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有效穗6000-67500个,每稳480-520粒,千粒重290-300g。实现上述指标的关键技术是选用紧凑型高产良种"掖单13";适期播种,6月25日一7月5日为最适播期;适当增加播量和问苗次数,公顷播量90-105kg,间苗2-3次;合理密植,公顷密度75000-82500株;科学用肥,公顷施纯氮300-345kg,氮磷、钾配比1:0,5:1,氮肥基追比例4:6,磷、钾肥基追比例8:2;抓好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实现夏玉米高额丰产,必须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主攻穗大粒多,稳定提高粒重;在高产群体建立上,应掌握适宜的播种密度,合理的叶面积动态和较高的干物质积累;运用好选用良种、免耕点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防倒抗灾五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滨海县滨淮镇分别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三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定为夏玉米高产创建典型,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玉米品种更新步伐的加快,全镇粮饲两用的夏玉米生产呈快速发展趋势,同时紧凑型中熟大穗玉米品种也逐步取代了中小穗型品种。为了及时总结推广夏玉米  相似文献   

10.
从介绍夏玉米免耕机械直播的优点出发,阐述了夏玉米免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麦茬处理、选用品种及种子处理、播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为夏玉米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SUN Gong-cang(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Wanshan Town,Lujiang,Anhui 231512)  相似文献   

12.
苏旭  彭吉福 《园艺与种苗》2019,(5):59-60,71
SU Xu(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Hepu County,Hepu,Guangxi 536100)  相似文献   

13.
定远地处江淮地区中部,土壤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适宜夏大豆的种植.从整地施肥、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与存储等方面总结了江淮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夏大豆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方面对六安市甘蓝型油菜育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WANG Jin-hua(Shanghai Guangming Qianjin Farm Co.,Ltd.,Shanghai 202179)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高产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夏玉米高产群体呼吸速率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强,开花期达最大值,乳熟后急剧下降.高密度处理的群体呼吸速率大于低密度处理.叶面积大小是影响玉米群体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5以下),群体呼吸速率不断增强,其后趋于相对稳定.单位干重的呼吸速率生长早期较高,尔后逐渐下降,至成熟时最低.群体呼吸占总光合的值因生育时期而异,供试品种三年全生育期总平均为30.64%.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产业市场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苏北地区,因种植习惯、经济基础等原因,鲜食玉米发展规模不大。该文概括了鲜食玉米的主要类型,总结了苏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特点,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等,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密度及氮磷用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获得了夏玉米产量高于9000 kg/hm2,同时净产值超过3 750元/hm2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氮肥>磷肥.  相似文献   

19.
2016年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叶龄期刈割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响应。2017年以相对耐密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增密刈割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刈割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随刈割时间的延后对玉米影响越大,表现为抽雄、吐丝时间推迟,郑单958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3~6 d;先玉335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4~8 d。株高和穗位高降低,穗位高系数和茎秆长粗比降低。绿叶数目减少,叶面积下降。两个品种单穗重较对照分别降低4.6%~21.7%和1.4%~24.5%,穗粒数3叶龄期刈割最高,其他处理穗粒数较对照降低。产量降低,以3叶期刈割减产幅度最小,5叶期在1叶位刈割基本全部死亡,6叶以后刈割叶位提高至4叶以上但减产幅度较大,且较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刈割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产量较对照先降低后增加,密度达到1.08万株/hm~2时,产量与对照相当;密度达到1.2万株/hm~2时,产量较对照提高7.3%,增加密度可弥补刈割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登海605(DH605)、京农科728(JNK728)和山农饲玉2号(SY2)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记作D6、D7.5和D9),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及不同器官饲用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DH605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D9密度下的鲜物质和干物质较D6分别增加17.32%和23.19%,较D7.5分别增加6.26%和7.13%;JNK728和SY2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蜡熟期进行收获和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最高,以D7.5密度为例,DH605蜡熟期玉米粗饲料分级指数分别较乳熟期和完熟期增加8.31%和27.80%,JNK728分别增加12.55%和75.52%,SY2分别增加7.13%和58.10%;同时瘤胃降解率最高,各品种趋势一致。果穗青贮的饲用品质较秸秆青贮显著提高。本试验研究结果,DH60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JNK728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