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滴灌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小麦全程机械化和滴灌技术为核心,集成精量播种、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化、综合植保、水药一体化及精准收获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技术。近年来,第十三师红山农场为提升滴灌春小麦种植效益,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和标准化生产要求,滴灌春小麦平均单产达到600~650 kg/667 m~2,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滴灌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滴灌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玉米高产纪录田块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1团,通过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2014年创造万亩(700hm~2)18 414.0kg/hm~2(1 227.6kg/亩)的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2017年单产达到18 447.0kg/hm~2(1 229.8kg/亩)。成本效益分析表明,2014年和2017年高产纪录田块净利润分别达到24 118.20元/hm~2(1 607.88元/亩)和16 659.75元/hm~2(1 110.65元/亩),实现了高产高效的协同。技术分析表明,高产田融合了以子粒收获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密植栽培、高质量群体调控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以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肥料减施为重点的绿色生产技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作业管理,实现了玉米绿色增产增效,为玉米生产转方式增效益和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高产马铃薯普遍存在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养分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农民传统灌溉施肥处理CF(沟灌+复合肥1 500 kg/hm~2)为对照,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即CK(不施肥)、D1(缓释肥1 245 kg/hm~2)、D2(复合肥1 500 kg/hm~2)和D3(水溶肥675 kg/hm~2)对马铃薯生长、品质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促进马铃薯株高、根长、根体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植株鲜质量的增加,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SOD活性。试验同时表明,与传统沟灌施肥比较,膜下滴灌的D1、D2和D3处理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8.4%,13.3%,26.0%;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10.3%,5.5%,15.1%;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2.9%,8.6%,13.8%;而可溶性糖则分别降低了5.6%,2.4%,15.3%。尤其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D3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7%,20.5%,23.5%。从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来看,磷肥要高于氮肥和钾肥。因此,马铃薯生产中需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肥料的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5.
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设施滴灌技术种植冬小麦具有省地、省工、提高肥水利用率等优势,可使小麦单产提高25%以上,冬小麦种植效益明显增加。本文根据2013—2014年第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滴灌冬小麦高产示范田经验,总结了该团滴灌冬小麦单产550~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南疆滴灌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带动鲁西沿黄平原小麦持续稳定增产,进行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小麦氮肥后移增穗保粒超高产栽培技术,连续两年创造了小麦平均单产1134.9kg/hm^2和10911.45kg/hm^2的全省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7.
目前制约北京市小麦单产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穗数不足,为此,对高产品种、播期、密度、整地播种、肥水运筹、防灾减灾等7项技术进行研究,集成了以增穗为核心的小麦高产指标化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各项技术的数量指标口应用该项技术体系,使北京地区多个示范点小麦单产达到6750~8250kg/hm2。2012年,首次在北纬40°创造了9072.0kg/hm2的小麦单产纪录,2014年达到了10216.5kg/hm。  相似文献   

8.
小麦水氮耦合效应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在小麦灌浆期的光合特征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和耗水量等方面的效应,探索小麦高产高效水氮最佳组合。以半冬性小麦品种周麦2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防雨棚下子母盆栽的方法,在返青至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55%的基础上,设置拔节至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55%(H1)、65%(H2)、70%(H3)、75%(H4)、85%(H5) 5个水分水平;设置不施氮(0 kg/hm~2,N0)、施中氮(195 kg/hm~2,N1)和施高氮(270 kg/hm~2,N2) 3个氮素水平。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耗水系数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水氮之间的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在施中氮和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的条件下,小麦整个灌浆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花后10 d蒸腾速率超过11mmol/(m~2·s),灌浆速率提升15%~64%以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1. 7 g/kg,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高于15. 1,7. 5 kg/kg,是小麦获得较高水肥利用效率、最大灌浆速率及产量的最优组合。因此认为,施氮量195 kg/hm~2,拔节至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的条件下,小麦获得高产的同时能够兼顾水肥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北疆滴灌小麦平衡施用氮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滴灌冬小麦产量,降低氮磷肥料的浪费,采用两因素不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北疆中高产田氮磷对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施氮磷肥能够促进滴灌冬小麦增产,且二元二次拟合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冬小麦的最高产量区间为氮水平200~360kg/hm2,磷水平为0~100kg/hm2。因此,北疆中高产田滴灌冬小麦生产中应适量施用氮肥,控施磷肥,配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证获得高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索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运筹模式,为滴灌条件下冬小麦优质高产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两块不同土壤基础肥力的田块,进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氮组合处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水氮运筹方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滴灌小麦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增施基肥能提高冬小麦光合产物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维生素B1、氨基酸含量和吸水率具有负效应。推荐高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2N2,即灌浆期水分调控和氮肥后移的组合方式;低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1N3即返青-拔节期水肥调控的组合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1.
蔡玉金 《中国种业》2014,(10):72-72
日照市莒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常年种植小麦2.67万hm2。2009年实施省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以来,由于狠抓了优良品种的筛选和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等高产创建技术推广应用,小麦单产、总产水平逐年走高。2013—2014年在店子集镇康家村、招贤镇相家官庄村、刘官庄镇后沙岭村实施的3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667m2平均产量均超过600kg.  相似文献   

12.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A4B2(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产量达到10.92 t/h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B1的9.78 t/hm~2增产1.19 t/hm~2,增幅12.21%。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4B1(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20穴/m~2)、A3B2(氮肥15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50~180 kg/hm~2,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4.31穴/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上可实现节水30%~40%、节肥20%~30%以及增产15%~30%,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0%~60%和30%~50%;同时可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减少100cm以下土层NO3--N积累,降低氮肥淋失风险,以及缓解土壤中N2O气体向大气排放。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水肥利用率及水肥运移规律、N2O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从“高端农业”走向普遍、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滴灌条件下不同N、K肥施用量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西北旱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最适合春小麦生长和高产的N、K肥施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的施N水平(0、80、160、240 kg/hm2)和施K水平(0、88、176、264 kg/hm2)对甘肃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水平下,增施N、K肥对春小麦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施用过量则会抑制其生长。在磷肥(P2O5)和钾肥(K2O)用量分别为60 kg/hm2、176 kg/hm2情况下,N0水平下春小麦平均产量为5813 kg/hm2,N1水平下产量为6563 kg/hm2,比N0增产10.6%~ 15.3%,N2水平下产量为7025 kg/hm2,比N0增产19.1%~22.5%。不同K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是同一N、P水平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春小麦产量出现先增后减的抛物线趋势。通过试验初步确定,滴灌条件下该地区春小麦达到高产的适宜氮肥(N)用量为150~160 kg/hm2,钾肥(K2O)用量为88 kg/hm2。  相似文献   

15.
氮磷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掌握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用量,为吉林省东部春玉米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氮肥和磷肥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水平的配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相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且影响效果表现为NP;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其中氮磷互作量为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时植株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为338.9 kg/hm~2;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速度和阶段积累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在K_2O 120 kg/hm~2条件下,施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也可使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2796.4 kg/hm~2。  相似文献   

16.
构建合理群体,因苗因墒科学管理,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小麦高产田肥水投入量偏大及劳动成本逐年提高制约高产高效的状况,2014年北京市开展了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高产点产量创历年最高,达10 227.0kg/hm2,再创北京小麦单产纪录。二是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高产点平均灌水2 920.5t/hm2,较上年减少307.5t/hm2,灌水和耗水生产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8.1%和26.7%;平均投入纯养分511.5kg/hm2,较去年减少34.5kg/hm2,减幅6.3%;养分生产率15.4kg/kg,较上年提高3.2kg/kg,增幅26.2%。三是用工减少,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高产点用工较上年减少3个/hm2,劳动生产率较上年增加99.6kg/工,增幅38.2%。  相似文献   

17.
结球甘蓝是陇东地区主要夏秋蔬菜栽培品种,为解决由畦灌冲肥造成的水肥浪费、土壤盐碱化酸化以及蔬菜硝酸盐含量增高问题,开展甘蓝水肥一体化试验。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产量最高可达10 143.85 kg/667 m~2,比漫灌增产2 161.31 kg/667 m~2,增产率达27.08%。  相似文献   

18.
怀川916小麦高产优质同步优化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怀川916小麦高产优质同步优化关键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肥地力、合理运筹氮肥和灌溉,在一播全苗基础上,确保壮苗越冬,返青期控制肥水。实施氮肥后移技术,拔节至孕穗期水肥齐攻,保穗保花。后期控水、喷氮,保质保量搞好一喷三防,实现高产优质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年来山西省冬小麦生产现状,对山西冬小麦水肥管理进行科学指导,2011—2014连续3年在山西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县闻喜县调查冬小麦水肥管理状况。结果表明,闻喜县冬小麦产量随年际间降水量波动变化较大。由施肥情况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基肥+追肥)324 kg/hm~2,72%农户氮肥投入很高,平均施磷(基肥+追肥)141 kg/hm~2,18%农户未施磷肥,49%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6.83 kg/kg、49.63 kg/kg。旱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全部基肥)152 kg/hm~2,59%农户氮肥投入偏低,平均施磷(全部基肥)120 kg/hm~2,54%农户施磷适中,13%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5.71 kg/kg、23.29 kg/kg。由灌水情况分析可看出,平均灌水次数增加,水地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由投入产出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施肥、灌水分别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27%、32%,纯收入为:4285元/hm~2;旱地冬小麦施肥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39%,纯收入为:1150元/hm~2。总之,产量和收入主要因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而不稳,磷肥重视程度提高,但氮肥投入不合理,水地过高、旱地过低,制约产量提高;水地冬小麦施肥和灌水投入、旱地冬小麦施肥投入占总投入比例均较高,对农户收入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