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棉花黄萎病菌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石磊岩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上一种重要病害。最早发现于191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陆地棉上,目前在中国、原苏联、秘鲁、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干达、刚果、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土耳其、叙利亚、以色列、印...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技术(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对棉花3个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系外泌毒素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萎病菌毒素有两个致萎峰,大分子峰I毒蛋白致萎力较弱,致萎症状属黄斑型,分子峰Ⅱ毒蛋白其致萎力极强,致萎症状属青枯型,透析试验表明,可透8000-10000Da的透析袋会使小分子峰Ⅱ丢失,热稳定试验表明,峰I,峰II毒蛋白皆可耐100℃高温水浴热煮而不发生沉淀,并保持致萎活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黄萎病毒分离纯化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4个棉花品种(泗棉3号、鲁棉研21号、苏棉22号和常抗棉)对江苏不同地区的3个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V07DF2、GY-2和V08SY-3-3)和3个非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BP2、DF-CQ-2和V08SY-3-2)的抗、感情况.鉴定结果显示,在高浓度病菌接种的情况下泗棉3号的抗病性最差,对6个黄萎病菌株都表现为高感;苏棉22号、常抗棉和鲁棉研21号对不同菌株抗感差异较大,苏棉22号对落叶型菌株GY-2表现为耐病,但是对落叶型菌株V07DF2和V08SY-3-3表现为高感;常抗棉对非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BP2表现为耐病,但是对非落叶型菌株DF-CQ-2又表现为高感;鲁棉研21号对落叶型黄萎病菌菌株V08SY-3-3表现为耐病,但是对落叶型菌株V07DF2和GY-2表现为高感.这一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对不同黄萎病菌株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对同一黄萎病菌株的抗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培育广谱多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对解决黄萎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黄萎病菌系对棉花的侵染规律,以陆地棉耐病品种冀棉20和感病品种邯208为鉴别寄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鉴定和比较了不同培养方式、不同接种方法对6个黄萎病菌系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培养单独接种时,6个供试菌系的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类型,其中V2和V6致病力最强,V1和V3中等,V4和V5最弱。混合培养后接种时,除个别菌系组合在邯208上略有增强外,其余菌系组合的致病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单独培养后混合接种时,其致病力较相应单菌系接种时致病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大部分接种菌系在2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力,表现出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内生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从棉株体内分离获得的内生菌Ala、73a接入棉花黄萎病菌菌株JC1B、BP2、的Czapek培养液中,培养不同时间后提取粗毒素,用考马氏亮兰G-250法测定浓度,结果表明:对BP2产毒素抑制最强的为Ala菌体,抑制率达51.97%;对JC1B产毒素能力抑制最强的是73a菌体,抑制率为72.60%。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明了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及其分类依据。从致病力分化、营养体亲和性分析、DNA分子指纹图谱比对等3个方面,对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棉花黄萎病致病型与DNA分子标记多态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真菌病害,广泛存在于中国的产棉区,使棉花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虽然,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抗病基因,但很难在陆地棉中发现。为了寻找对棉花黄萎病菌有强抑制作用的抗菌肽或基因,人工设计和合成了20条抗菌肽(简称"人工肽"),通过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到3条最有潜力的人工肽(D4E1、D51和D28),并与2条天然抗菌肽(Decoralin和Pseudin,简称"天然肽")进行对比,用于鉴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D4E1和D51这2条人工肽的抑菌活性最强,在多肽质量浓度为20μg/mL时,几乎能100%地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显示出高抗特性。同时,实验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抗菌肽疏水活性,结果表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时间可以更有效地表示抗菌肽的疏水活性,从而能更准确推测抗菌肽的抑菌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说明:1)如果有一个好的人工设计,人工肽对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会比天然肽更佳;2)人工肽的氨基酸序列可推导出核苷酸序列,作为抗棉花黄萎病的候选基因,用转基因育种技术可获得抗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菌为最重要的作物土传病原菌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该菌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鉴定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如何快速有效的鉴定黄萎病菌已成为植物病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该病原菌鉴定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新鉴定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从事黄萎病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1.
温室检测棉花黄萎病抗性的4种接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陆地棉和海岛棉共31个棉花品种为材料,采用了温室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中常用的4种接种方法,同时与病圃的剖秆病指做比较,分析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切根蘸菌法是相对较好的接种方法;叶片针刺涂抹法发病最快,接种24 h后即可发病,并且发病比较均匀,接种10 d后发病显著;切根蘸菌法发病速度仅次于叶片针刺涂抹法,接种10 d后开始出现症状;定量法发病比切根蘸菌法慢,接种15 d后才发病,而且发病不均匀;菌液浇根法发病速度最慢,发病也比较轻,接种后20 d左右才出现症状,50 d后才达到发病高峰。与病圃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相比,切根蘸菌法一致性最高达到93.5%,菌液浇根法最差,只有71.0%的棉花品种抗性与病圃鉴定结果一致。通过4种接种技术得到的鉴定结果,海岛棉的病指都高于病圃鉴定的病指。  相似文献   

12.
从棉花根、茎、叶部组织中分离到19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有枯抗作用的细菌,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的菌株1株.直径10~20mm之间的菌株5株,直径小于10mm的菌株13株.分离自棉花叶部组织的LC-04菌株对大丽轮枝菌V-190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时LC-04菌株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分析,该菌株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3.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棉花新品种抗枯、黄萎病性鉴定赵来顺,田学军(河北保定农业学校,保定071051)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抗病性IdentifyonResistanceofNewCottonVarietytoVereicilliumWiltandFusariumW...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方法]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将7份棉花品种按4×3两级分法配制F1组合12个,以108-夫为对照,随机区组设计.在自然病圃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抗病杂交组合选配以海陆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相对病指广义遗传力为97.39;,狭义遗传力为52.17;.黄萎病抗性与蕾铃脱落具有显著负相关.[结论]黄萎病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但是同时具有较高的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棉花抗病鉴定是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病鉴定对象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病鉴定方法为人工病圃鉴定,要求病圃中的棉花适宜发病程度是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达到50%左右。以相对抗病指数为抗病鉴定指标,根据鉴定材料的相对病指将其抗性分为免疫(1)、高抗(HR)、抗病(R)、耐病(T)和感病(S)共5级。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不同播期对黄萎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个品种在7个不同播期的平作棉与麦套棉进行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斯的黄萎病发生规律存在着差异,尤其对黄萎病侵染和扩展具有较大的影响。4月30日,5月7日,5月14日,5月21日播种的4个处理,2个品种的黄萎病侵染扩展速度较慢,9月10日播种的平作棉的黄萎病株率均低于37.5%,麦套棉的病株率均在37.0%以下,6次调查病情指数总和与4月9日,16日,23日播种的3个处理相比,  相似文献   

18.
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嫁接棉花对棉花黄萎病抗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探索通过嫁接来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已明确抗黄萎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海7124和Pima90为砧木,以陆地棉G.hirsutum品种湘杂棉21和感病品系冀棉11为接穗,完成4个嫁接组合,将其种植在连作棉田,调查嫁接棉花和非嫁接棉花的棉花黄萎病、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嫁接棉花和接穗对照相比,棉花黄萎病明显减轻,有些嫁接组合的抗病性达到高抗水平。和接穗对照相比,多数嫁接组合的株高和果枝数高于对照,嫁接对多数嫁接组合的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衣分、铃重以及纤维品质的大多指标影响不显著。4个嫁接组合的结铃数/m2、籽棉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各自的接穗对照。【结论】选取合适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组合,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9.
试验比较了转双价抗病基因(Chi+Glu)棉与多种不同性状棉花的抗黄萎病性,结果表明:参试7个材料,转双价抗病基因(Chi+Glu)棉抗病性排名第一,病指4.47(高抗病);中棉所24其次,病指4.68(高抗病);209复合性状转基因(Chi+Glu+Bt+EPSPS)杂交棉F1病指8.55(抗病),排名第三;赣棉杂109抗虫棉病指10.66(抗病),排名第四;其余材料为感病。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不同种质(品种)的各世代群体(P1,P2,F1,F2,BC2,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中棉所12及Mo-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川2802的抗性则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川280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且呈显性,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