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雨造林工程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定西县集雨型漏斗式集流坑、燕尾式集流坑、膜侧集流沟 3种集雨造林工程设施的试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指出 ,定西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造林必须以保水为基础 ,以立地条件为前提 ,构造适宜的工程措施 ,配套经济效益高的树种 ,才是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后劲 ,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
鲁山县位于豫西伏牛山东麓,淮河流域沙河上游,土地总面积2 432 km~2,耕地面积478.25 km~2,其中坡耕地面积19 283.6 hm~2,占耕地面积的40.3%。坡耕地是鲁山县水土流失的重灾区。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助推了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步伐。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深入调查,确保规划科学;严格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加大扶持力度,保证效益发挥。  相似文献   

3.
陇中黄土丘陵区定西集雨灌溉高效用水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雨灌溉有效地提高了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了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水分来源,是旱农区农业生产迈向21世纪的根本途径。陇中黄土丘陵区定西集雨灌溉高效用水研究表明,春小麦三叶期至抽穗初期每公顷补充灌水200~500m3,增产率达105%~88.3%,供水效率为120~20.8kg/(mm·hm2);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公顷补灌400~750m3,增产率达196%~88.4%,供水效率为153~56.6kg/(mm·hm2);谷子始穗期每公顷补灌300m3,增产率达205%,供水效率为156kg/(mm·hm2)。表现出旱后有限灌水的补偿、超补偿的高效性和正常年份的高产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北方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山地缺水、造林困难的特点,设计适宜干旱瘠薄山地推广应用的连接式集雨系统。该装置主要由雨水径流面、沉淀池、雨水中转池和集雨池组成,集雨池之间通过导水管相连接以扩大集雨量。丰水季节集水,枯水季节浇灌。连接式集雨池集雨的方式具有集水量大、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的特点。在莱芜苗山修建3个50m3的集雨池,结合径流面整治等费用,总投资约14 776.49元,可集水150m3,用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每株苗木每次浇水4L,每年灌溉4次,造林成活率提高12.7%以上,翌年的保存率提高41.3%以上,翌年造林苗木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4.2%以上。在新泰市龙庭镇樱桃种植中,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0万余元。因此,该设计可有效收集雨水,解决了干旱瘠薄山地造林难以成活的难点,且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干旱瘠薄山地,为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吉县集雨节灌工程的设计与效益分析李彦廷葛春亮(山西省吉县水利水保局042200)吉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端,属黄土高原残塬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所需水分单纯依赖天然降水补给,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9...  相似文献   

6.
乐都县干旱山区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乐都干旱山区实施集水高效农业气候学基础的分析,结合现有工作基础,重点讨论了集水区表面处理、蓄水窖建造及田间供水设施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的,进行集雨补灌试验研究.对地膜油籽、温棚蔬菜、马铃薯的有限补偿供应效应和农艺学节水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补灌,可以达到水分供应的补偿或超补偿效应,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促进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雨水资源是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的主要水源。由于降雨、大风及蒸发量三个气候因素的影响,该区域春旱机率为65.7%,夏秋旱的机率为34.3%。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失多变”,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严重,降水利用率仅为20%~30%。通过对降雨、作物供需错位、土壤干旱、水分的生产潜力、依据雨水自身特性分析,得出实施集雨利用的必然性。通过典型实例证明集雨利用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雨水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长点,该文依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农耕地分布特点、农业种植制度、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上坡春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坡地活动式集雨及灌溉系统,并对其集雨效率、农田水分效应和系统产出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集水效率高、保水效果好和增产效益明显的优点,是一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雨灌溉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南岩溶山区集雨工程——水柜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岩溶山区耕地面积为 42 0 0万hm2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 13 45 %~ 3 2 .49% ,平均为2 5 2 0 %。在岩溶山区修建水柜应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基本原则进行 ,并适当集中连片 ,形成一定规模。水柜应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水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水拦蓄的地方 ,并根据当地降雨量、集雨场情况及灌溉作物、灌溉面积确定容量。地头水柜点多面广 ,工程小 ,应进行定型设计  相似文献   

10.
"长治"工程作为云南省最早启动实施的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自1989年启动实施以来,为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防治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为长江中下游省(市)提供防洪和生态安全屏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治"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七个转变,开展了五项试点示范,提高了三大效益,形成了一批治理模式,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宁夏隆德县梯田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隆德县委、县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设基本农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隆德县梯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围绕一个中心、狠抓两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注重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2.
吕梁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了“123”旱井集蓄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模式是:屋顶庭院双层面立体高效集蓄雨水模式、就地集雨微灌模式、以路面和果园空地为集雨场兴建的“一井两园”模式及以小流域四荒地为集雨场的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3.
遵义县自1995年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以来,10多年间共治理小流域26条,治理面积达324km2,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和生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治理中探索出了重视水土保持机构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尊重群众意愿、秉公执法、坚持水土保持工作回头看等好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彭阳县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 33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712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 000 t/(km2.a)下降为2 961 t/(km2.a),有12条小流域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在介绍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梯田建设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不同阶段梯田建设的特点、机制转换措施与做法,总结了近年来张家川县在梯田建设的投入模式、工程规模、奖惩机制、施工管理方式和落实措施等方面的实践和创新,探索了大规模机修梯田的建设机制。张家川县梯田建设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了农民大规模机修梯田的积极性,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维护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泾川县在植被建设中发扬“接力赛”精神,创新机制促发展,依托项目上水平,依法治理保成果,使全县90%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做到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注意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加大灌木树种比例,适度发展经果林,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不高、土壤肥力有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长期困扰通渭县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总结了通渭县梯田建设成果,对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确立梯田建设在粮食生产安全中的基础地位;加大梯田修建的投资力度,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提高梯田资源利用效益;将梯田建设作为粮食安全的根本大计常抓不懈。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要坚持以梯田建设为平台、以增收为中心,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梯田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以促进农业增产、粮食安全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江县搞好水保生态建设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江县依托第三期、第五期、第七期“长治”工程项目,立足本县实际,创新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12年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5 km2,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3.5%上升到68.25%,农民年人均占有粮食达720 kg,年人均纯收入1 869元。搞好宣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模式治理、积极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加强监督执法是其搞好水保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山东临朐县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同打造齐鲁生态第一县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突出"四个重点",搞好"五个结合",创新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