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5℃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福建武夷山的两种类型土壤(黄壤和红壤)进行46βd的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茶园土壤中尿素的水解过程有明显差别,黄壤茶园土壤中尿素水解率高且较快(2~6βd),红壤茶园中水解过程达到了16βd;对照处理(N0)两种茶园硝化率分别为81.32%和73.48%,黄壤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显著高于红壤茶园(P<0.05);无论施氮与否,两种茶园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呈“J”型,具有11~16β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ktP<0.01);施氮后,两种茶园土壤的净消化量、净硝化速率和k值(P<0.05)均显著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硝化率(P<0.05)显著降低;无论施氮与否,黄壤茶园土壤N2O排放速率在培养期间总体高于红壤茶园土壤,且前者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氮肥施用导致两种茶园土壤pH值下降,较对照分别下降了0.16~0.52和0.11~0.25,施氮量越大,pH值下降越多。以上结果表明,研究中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较强,均存在硝化作用延滞期(11~16βd),有利于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利用;施氮导致土壤pH值降低,加速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和德宏茶区的部分茶园土壤的主要物理特性和肥力水平调查结果表明,与低丘红壤茶园土壤不同的是,云南高原红壤茶园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结构疏松,具有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和持水性,田间持水量一般可达35%左右,全有效水量为12%—23%;在低吸力段时,其耕作层的持水量高于心土层,并可释放有效水的50%。但是,土壤有效水的释放,也主要是在低吸力段,在0.6 MPa时,90%左右的有效水都已释出,因而冬春旱季茶树同样易遭旱害。多数茶园开垦及土壤管理不合理,夏秋雨季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土  相似文献   

3.
我场自—九五六年开始建场,先后已建立新茶园2500亩。茶园土地为缓倾斜的丘陵地,拔海仅11米。坡度一般在10度以下,只有个别山头在20度以上。年平均温度15.9度(摄氏,下同),年最高温度40度,年最低温度-9.2度,年降雨量为1424.6毫米。土壤主要是红壤及微灰化红壤,土层深一般在70厘米以上,土质偏粘,有机质缺乏,肥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5.
在干旱炎热的季节中,茶树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在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90%左右时,茶树生育较正常,当下降到70%以下时,一般壤土茶园在40厘米以内的土壤已缺水48 .0毫米左右,这时茶树因有效水分不足,芽叶生育「缓慢,叶形变小,大量出现对夹叶,甚至停止生长,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如果能及时对茶园进行喷  相似文献   

6.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主要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的土壤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土壤物理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山草甸土属于砂质粘壤土,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土壤固相和气相最低,土壤物理性状最好;黄壤和红壤属于粉粘土,土壤物理性状次之;潮砂土和紫色土属于砂壤土,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其它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状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固相、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砂砾、粉粒和粘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砂砾、粉粒均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气相、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粘粒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7.
低产茶园大致可分为开采仅5—20年以内的未老先衰低产茶园和投产已20年以上的衰老茶园两大类。它们低产的成因及其现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此,改造技术上也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衰老茶园采取相应的措施,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老先衰茶园是我区开采茶园的主体,多、快、好、省地改造这些茶园是我区茶叶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笔者于81年秋选择具未老先衰低产茶园典型特征的沙县城关茶场茶园为试点,开始进行未老先衰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的探索与实践。现将初步结果报  相似文献   

8.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一般在遗传上都属于杂合体。自古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习以种子繁殖(直播茶子或移苗)为主,其方法简便,但茶树的性状变异性极大,茶园中各株茶树的产量与品质亦多相异,这些品种一般称为“群体品种”。据研究:在生产茶园的茶树群体中间,低产茶树约占10%,其产量占全部产量的2%,而另外的0.5%较高产茶树,每株平均产量可高于普通单株的二倍以上,由此可  相似文献   

9.
我场茶园绝大部分种于59——64年间,少数最近几年新植。老茶园经过20多年的生长,茶树逐步老化,生势已趋衰退,有些茶园因种植质量低,管理粗放,出现未老先衰现象,从78年起全场产量渐趋下降。根据80年茶园普查结果,全场共淘汰、搬迁了700多亩,现在实有老茶园面积为6900.97亩,其中一、二类茶园(亩产500斤以上)只占31.56%,其余均为低产的三、四类茶园,  相似文献   

10.
最近福建省农业厅在安溪县召开了低产茶园改造现场专业会议。全省九个区(市)和茶叶主产县分管茶叶生产的负责同志和技术人员共七十余人,对现场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安溪县改造低产园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加速发展我省当前茶叶生产的有效途径。这个县只用五年的时间(1980—1985年),从改造低产园上下工夫,全县茶叶总产翻了一番,突破了产茶五千吨大关。从全省各地提供的资料来看,不论是老茶区或且新茶区,凡是花力气实施低产茶园的改造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茶叶的生产发展。因而,目前强调科学地、有  相似文献   

11.
2015~2016年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设置两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1)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干旱(W2)处理为田间持水量45%~55%,同时施加保水剂(B)和锌肥(Zn),对照处理(CK)不添加保水剂与锌肥,研究保水剂与微量元素锌对辽西地区玉米生理形态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补灌方案对不同穗型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为试验材料,以拔节后无灌水(T1)为对照,设置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2)、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3)和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4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4) 3种补灌方案。结果表明,拔节后不同补灌方案对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影响基本一致。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使6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开花期仍保持较高水平;T3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0~60 cm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28.9%,其中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6.4%;T4处理在开花至成熟阶段对深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8.0%,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降低了37.4%。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多(121.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相对于T3处理均无显著变化,但总耗水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少(45.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T3处理均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111.6~220.2 mm、开花后降水量为45.2~121.2 mm的条件下,大穗型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均以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20 cm土层补灌至100%田间持水率的补灌方案最优,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pvc管进行保水剂施用深度筛选试验,供试保水剂品种为MP3005KB、US和XM,每个品种4个施用层次,分别为土表下10、20、30和40 cm,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探讨不同保水剂及施用深度对玉米产量性状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施用深度。结果表明,保水剂MP3005KB施用深度30~40 cm,保水剂US和XM施用深度20~40 cm,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极显著高于同品种的其他处理和对照。保水剂施用深度30~40 c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华北地区深松土壤的蓄水保墒节水和增产效果,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对播前深松+旋耕(S)和旋耕(N)两种耕作方式下非灌溉冬小麦田的土壤容重和水分及小麦根条数、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N处理相比,S处理下0~35cm土层的容重显著降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35.8、34.2、23、80和41.3mm,越冬期和拔节期根数显著增加,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1%、16.3%和23.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变化不明显,同时耗水量降低28.7mm,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9.3%。因此,冬小麦播前深松在降水量稀少的华北地区应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对水分的利用特点,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非灌水两种处理对冬小麦的耗水结构、土壤水分利用程度及水分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非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主要利用20~60 cm土层中的水分,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增加,平均多耗水96.84 mm;土壤水分利用程度提高,较灌水区提高26.8个百分点;耗水系数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冬小麦的产量与0~100 cm土层的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土层内的含水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微喷带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适于麦田精量灌溉的新型灌溉设施和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和传统畦灌处理为对照,设置6个不同带宽(60、80、100mm)和孔径(1.0和0.8mm)配置的微喷带补灌处理,研究了微喷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100mm带宽范围内适当增大微喷带带宽,或在80mm带宽下增加内喷孔孔径均可显著提高灌溉水分布均匀系数。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下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对80~20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低于其他处理,对0~40cm土层贮水的消耗量亦较低,其开花期补灌水量、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均低于其他微喷带灌溉处理。T80/1.0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均显著高于带宽为60mm的处理及内喷孔孔径为0.8mm、带宽为80mm和100mm的处理;T80/1.0处理与传统畦灌处理相比,灌水均匀度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减少33.2~70.8mm,总耗水量减少47.6~52.2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9kg·hm-2·mm-1。说明小麦生育中后期采用带宽80mm、内喷孔孔径1.0mm配置的微喷带进行按需补灌,有明显的节水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18~2019年三江平原云山农场设置旋耕(RT)、隔行深松(GS)、深松(ST)、浅翻(CT)、深翻(SF)5种耕作方式,以旋耕(RT)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耗水量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较旋耕处理相比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受降雨量影响各耕作处理表现不同,2018年(生育期降雨量505.3 mm),隔行深松、深松、浅翻和深翻4种耕作处理蓄水量分别提高3.67、2.87、2.23、2.68 mm;2019年(生育期降雨量833.6 mm),深松处理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最低,表现为浅翻>深翻>旋耕>隔行深松>深松。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呈“S”型曲线,各处理表现为深松>隔行深松>深翻>浅翻>旋耕,在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深松处理平均比旋耕提前5 d到达干物质最快积累时间。4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能改善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LAI,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以郑单958(耐旱性强)和驻玉309(耐旱性弱)为供试材料,通过池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两个玉米品种的吐丝前后土壤水消耗、水分利用和子粒产量的影响。正常供水下,两个品种吐丝前和吐丝后土壤水消耗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子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水分胁迫下,全生育期各土层(0.2~1.6 m)水分消耗量均为郑单958少于驻玉309,吐丝前和吐丝后郑单958土壤水消耗量分别比驻玉309少12 mm和21mm,且分别以0.2~0.4 m(吐丝前)和0.8~1.0 m(吐丝后)土层品种间差异最大。水分胁迫下,郑单958和驻玉309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454 mm和487 mm,子粒产量分别为8 320 kg/hm~2和7 290 kg/hm~2,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耐旱品种郑单958以较少的水分消耗生产更多子粒,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与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防雨棚下的测坑中,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土壤高水分(75%田间持水量,下同)、中水分(65%)和低水分(55%)条件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不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不覆盖的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地膜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秸秆覆盖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与不覆盖相比,平均分别增产8.89%和22.26%。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增加;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处理的WUE最高,地膜覆盖的次之,不覆盖的最低;当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时,覆盖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其中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产量比不覆盖处理分别增加12.69%和28.47%,WUE分别提高21.78%和34.65%。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绿洲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了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方式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平作栽培相比,4、5月份5cm土层的温度分别提高1.27℃和1.39℃,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田间长势优于平作栽培,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相对增大,水分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增产节水效果显著。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垄作沟灌较平作栽培啤酒大麦千粒重增加2.10~5.37g,穗粒数增加0.7~7.2粒,产量增加480.5~1 983.6kg.hm-2,增幅6.86%~55.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8%~35.40%,节水1 500m3.hm-2,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