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非洲菊组培试管苗移栽管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非洲菊组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区鲜切花生产规模与效益。本文从非洲菊试管苗的炼苗、移栽基质的选择、移栽管理等方面,对非洲菊组培试管苗移栽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为利用试管苗移栽培育非洲菊、推进我区鲜切花生产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非洲菊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开展了非洲菊试管苗的生根及移栽技术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非洲菊试管苗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是1/2 MS+0.5mg/L IBA+2%蔗糖+0.6%琼脂粉,非洲菊无根试管苗在此培养基上生根培养25d后,生根率达100%,平均每株试管苗生根数达4.5条,根长为1.9cm;试管苗移栽宜采用苗床,且适宜移栽基质是草炭、珍珠岩比例为1∶2,在此移栽基质上,非洲菊试管苗的移栽存活率为98.8%,且生长良好,株高适中。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组培试管苗移栽不易成活的原因,指出提高生根试管苗的质量是试管苗移栽成活的基础,针对组培试管苗移栽炼苗的炼苗基质的选择及预处理、组培苗移栽技术、栽后管理技术及成品苗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叶海棠的最佳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草炭:蛭石=1:2:1,大叶海棠成品苗栽培的最佳配方为园土:蛭石:椰糠=2:1:1。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基质对非洲菊组培幼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非洲菊组培试管苗为试材。蛭石、珍珠岩、炭化稻壳、草炭土以不同的比例配成7种栽培基质,分别是A1(蛭石)、A2(珍珠岩)、A3(炭化稻壳)、A4(草炭土)、A5(1/2蛭石 1/2珍珠岩)、A6(1/2蛭石 1/2草炭土)、A7(1/3珍珠岩 2/3草炭土),进行非洲菊试管苗移栽基质的筛选试验。定期观测成活率、长势、平均株高及生长指标,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干重,分析比较7种基质配方中对非洲菊试管苗移栽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洲菊试管苗移栽基质以在A4(草炭土)、A7(1/3珍珠岩 2/3草炭土)的基质中生长较好最佳,其次,为A3(炭化稻壳)基质,但A3(炭化稻壳)成本较低,且较容易获得。  相似文献   

5.
香石竹茎尖培养优质壮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是国内外著名的优良鲜切花品种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香石竹生产栽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对香石竹营养生殖进行的不少研究仅限于组织分化、芽苗增殖,而对于试管苗的移栽技术以及移栽过程中如何培育优质壮苗很少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香石竹试管苗在成苗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香石竹试管苗大量应用于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再生的非洲菊试管苗,移栽到大田前,必须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即试管苗驯化。试验表明:采用蛭石∶珍珠岩∶腐熟有机质=5∶2∶1混合基质作驯苗基质,采取控制环境光照、温度、大气相对湿度,保持适宜水分供应,保持环境洁净等措施,非洲菊驯苗成活率可达96%以上,过渡驯苗40d后,可移入大田栽培,移栽成活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7.
提高非洲菊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非洲菊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系统地研究了试管苗质量、炼苗时间、有效叶片数、移栽基质等几个因素对其移栽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叶片数在6片以上,无污染或无缺根生长正常的试管苗,在8~28℃的环境中炼苗5天,移栽到草炭∶河沙∶花生壳=2∶1∶1的混合基质中,栽后1~15天内环境相对湿度保持95%,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我国非洲菊鲜切花的重要消费地及栽培地之一,为进一步促进上海地区非洲菊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研究,从种苗选择、整地作畦、种苗移栽、肥水管理、光温调控、疏叶疏蕾、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非洲菊鲜切花大棚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相关种植单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非洲菊组培苗移栽的显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幼苗的生物量;非洲菊试管苗炼苗最适宜的温度为20~30℃;空气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上,最有利于幼苗的成活.  相似文献   

10.
甘蔗试管苗瓶内生根与瓶外生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ROC22)甘蔗无根试管苗和有根试管苗为材料,对其移栽苗圃后成活率、分蘖率、株高、根系生长情况及两种试管苗生根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根法各有优劣;传统的瓶内生根技术有利于组培苗的生根,提高了苗的生根率、长势和移栽成活率及苗的质量;瓶外直接生根则有利于降低甘蔗组培的生产成本,提高组培苗的产量和缩短苗的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15.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