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将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BmNPV)的病蚕放置于室内,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分别测定BmNPV致病力,结果显示放置1d,体内病原的活力仍很强,在BmNP·V浓度为1-107个/mL时,感染家蚕发病率达88.33%,放置15d后,发病率下降至35%;30d后,病原基本失活,感染家蚕发病率为0。表明病蚕在室内...  相似文献   

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传染而使家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1992年以来,我们接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的研究。通过研究,总结适用原蚕生产防治微粒子病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胚种传染和蚕儿食下病原性微孢子而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在家蚕一生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昆虫微孢子虫资源调查及交叉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探明广东省蚕区的家蚕新型微孢子虫来源 ,开展了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的调查及昆虫间微孢子虫交叉感染的研究。先后从广东省蚕区家蚕体内分离到 8种新型微孢子虫 ,与家蚕传统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相比 ,不论是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家蚕的病原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广东省不同地区捕捉的 389种昆虫进行显微镜调查 ,从 5 1种昆虫体中检到微孢子虫 ,其中 ,2 8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 ,18种对家蚕具胚种传染能力。调查了 9种昆虫分离的微孢子虫对 5种昆虫的病原性 ,也见明显的交叉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抱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抱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均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强制性检  相似文献   

7.
<正> 一、秋季蚕种生产的不利因素 1.病原留存量多、面广、病原活力强,容易发生各种蚕病。秋季原蚕饲育继春蚕和夏蚕(丝茧育以后,为害更大)以后,各种病原累积多、分布广、病原活力强,因此易感染蚕病。 秋季桑树害虫种类繁多、虫口密度大,感染的各种病害可以通过桑叶途径带进蚕室感染家蚕,我省的桑树剪伐型式更是促成这种过程。  相似文献   

8.
柞蚕微粒子病同家蚕微粒子病一样,都是由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流行同其它传染性疾病一样,在蚕体内必须有足够的病原存在才能引起发病.为了揭示病原传染与发病的关系,我们对胚种传染、食下传染等因素与蚕的感染抵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一、秋季蚕种生产的不利因素 1.病原留存量多、面广、病原活力强,容易发生各种蚕病。秋季原蚕饲育继春蚕和夏蚕(丝茧育以后,为害更大)以后,各种病原累积多、分布广、病原活力强,因此易感染蚕病。 秋季桑树害虫种类繁多、虫口密度大,感染的各种病害可以通过桑叶途径带进蚕室感染家蚕,我省的桑树剪伐型式更是促成这种过程。 微粒子病、病毒病、真菌病是我省秋季蚕种生产为害最严重的三种蚕病,其次是蛹期  相似文献   

10.
家蚕浓核病毒是一种使蚕发生软化病的病原,主要感染家蚕的中肠圆筒型细胞。家蚕浓核病毒可作为基因转移、表达的载体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同时也是家蚕的四大病毒性疾病之一,对蚕桑生产危害巨大。现就病理学特征、基因组结构、感受性、检测方法和浓核病的防治等方面对家蚕浓核病毒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蚕病的流行是导致蚕作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此而损失蚕茧达数十万担,研究家蚕和其病原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育成对病原物具有一定抵抗性的品种,是控制蚕病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对家蚕抗病性遗传和抗病育种进行了许多研究.现在就家蚕抗病育种中所取得的进展,及今后进一步开展抗病育种的设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东  沈中元 《中国蚕业》2010,31(1):101-102
1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是由于家蚕感染了核型多角体病毒而引起的。该病原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bombxy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virus,简称家蚕NPV)。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专门寄生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是囊膜包被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基因组大小介于80~180kb之间。  相似文献   

13.
全杀威对蚕的病原体消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可威  陆有华 《蚕业科学》1992,18(4):232-236
全杀威(又名90蚕用消毒净)是有机氯的复合散剂。400倍水溶液对家蚕病毒多角体,800倍液对家蚕病原真菌,1600倍液对家蚕病原细菌和微粒子孢子有明显的消毒效果。是广谱性高效消毒药剂。250倍液可用于蚕室、蚕具消毒;800倍液用于叶面消毒。使用时以现配现用为好。  相似文献   

14.
生姜黄酮粗提液对部分家蚕病原细菌的抑杀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防治家蚕细菌病不仅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而且还能解决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生姜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采用滤纸片法和打孔法研究了生姜黄酮粗提液对家蚕病原细菌卒倒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青头败血病菌(Aeromonas)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7.46、3.73、2.49、1.49和1.07 mg/mL生姜黄酮粗提液对2种家蚕病原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且对革兰阴性或阳性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异。给感染卒倒杆菌的家蚕添食1.49 mg/mL和1.07 mg/mL生姜黄酮粗提液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效果略好于0.1 mg/mL蚕用盐酸诺氟沙星。此外,生姜黄酮粗提液用于蚕病防治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80—1983年,浙江省的主要蚕区发生严重僵病。在流行地区,发现两种在我国未见文字报道过的家蚕病原真菌:一是玫烟色拟青霉;一是蜡蚧头孢霉。它们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85%以上。通过试验测定,这两种病原真菌对二龄起蚕的LC_(?)分别是5.07x10~6/ml和2.55×10~6/ml。传染途径都是以分生孢子接触传染。被感染的蚕和蛹体表面呈现出明显病斑,尸体僵化,气生菌丝细密,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根据尸体气生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色泽,分别暂称为家蚕玫烟僵病和家蚕绢白僵病。在防治上,同于其它家蚕真菌病。  相似文献   

16.
蚕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 《蚕学通讯》2010,30(1):43-44
蚕病的发生与蔓延是由病原体的存在及感染、家蚕抗力的强弱和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根据病原、家蚕有机体、环境三者的有机联系和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辨证关系,结合本地区不同季节和条件,蚕病发生的种类、规律来制订防病措施。实践证明,要防治蚕病,不能只采取单一措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防治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总之,蚕病的综合防治,要把握好防与治的关系,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17.
家蚕细菌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治疗的蚕病,在养蚕生产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为了合理使用药物,有效防治家蚕细菌病,采用琼脂平板滤纸片法调查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7种抗菌药物对家蚕灵菌败血病病原、苏云金杆菌和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调查抗菌药物间协同抗家蚕细菌病原的效果。结果表明,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蚕病原细菌抗菌效果最佳,对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抑菌活性是抗菌较差药物的19倍以上;其次是恩诺沙星;其他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差。试验验证出盐酸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硫氰酸红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以及恩诺沙星与硫氰酸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两两混合对家蚕灵菌败血病菌和苏云金杆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盐酸环丙沙星与氯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混合对家蚕葡萄球菌也具有增强抗菌的效果。试验结果为蚕用药物生产以及养蚕生产中合理利用药物有效防治蚕病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前人对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分布及其在蚕期感染家蚕的方式和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了解家蚕微粒子孢子的传染途径,寻找阻断微粒子孢子感染家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生物防治白僵菌与家蚕病原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广州市森林保护用生防白僵菌Bb2、华南农业大学保存生防用白僵菌Bb7以及收集自广东省化州蚕种场、化州市笪桥村、翁源县硝村等蚕区的3株家蚕白僵菌分离株(Bb8、Bb13、Bb14),分别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为开展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溯源和防控研究,以及为评估蚕区使用白僵菌农药对养蚕生产安全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上述5株白僵菌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量、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生长最快的是Bb2菌株,产孢量最高的是Bb8菌株和Bb13菌株;2株僵蚕蛹来源白僵菌Bb8、Bb14的分生孢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或近球形,二者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研究结果还显示部分蚕区的家蚕白僵菌与生物防治用白僵菌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学特征相似性,而相同地区的家蚕病原白僵菌也存在差异,这暗示广东蚕区家蚕白僵病的病原来源复杂,对于2株生防用白僵菌菌株Bb2、Bb7是否为家蚕病原白僵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