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研磨法从中华真地鳖五龄若虫体内提取得到抗菌物质,分别采用比浊法和菌碟法测定了其对多种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该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菜软腐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4种细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数期延迟1~4h,菌的浓度、繁殖速度减缓。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表明,该抗菌物质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50.0%、49.2%、45.2%;而对白菜黑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活性较差,抑制率仅为28.3%和24.5%。 相似文献
2.
生物体体型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作者近五年对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体型地理变异研究,从宏观生态学角度,综述生物体体型地理变异并阐述生物体体型变异机制,并对中华真地鳖地理变异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内有关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温度对烟蚜Myzus percicae (Sulzer)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8、14、20、26、32℃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烟蚜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和其他种群参数。结果表明,烟蚜若蚜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8~26℃范围内烟蚜成虫的存活率均高于80%,32℃下烟蚜各虫态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且无法完成发育。烟蚜成虫寿命和总产仔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平均产仔量在20℃处理下最高,为60.91头。20℃处理下,烟蚜的净增值率(R0)最高,为55.83;26℃处理下,烟蚜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大,分别为0.33和1.39。综上,低温和高温均对烟蚜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且高温对烟蚜的影响更大,26℃是烟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 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 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13、18、23、28和33℃温度条件下以菜豆为食物的牧草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13~33℃,牧草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牧草盲蝽若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9℃和10.21℃,有效积温分别为323.62日·度和393.7日·度;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3℃时牧草盲蝽的若虫期存活率最高(75%),33℃时存活率最低(41%)。18~28℃为最适温区,较低的温度(13℃)和较高的温度(33℃)不利于牧草盲蝽的存活。 相似文献
6.
不同温度及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发育历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0、25、30℃3个不同温度及豇豆、扁豆、菜豆3种寄主植物对豆野螟发育历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和30℃条件下,产于3种寄主植物上卵的历期无显著差异;对整个幼虫期而言,20℃和25℃下,取食3种寄主植物后的幼虫历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30℃下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取食菜豆的幼虫历期显著短于豇豆和扁豆(P<0.05).对于蛹期,3个温度条件下均以菜豆上的蛹历期最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25℃和30℃条件下,相对扁豆和豇豆而言,幼虫取食菜豆后,其世代平均周期、未成熟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为最短,且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高.结果显示菜豆是豆野螟野外的主要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7.
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蠋蝽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指导蠋蝽的扩繁及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应用,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河北廊坊和贵州六盘水两个地区蠋蝽种群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 贵州六盘水蠋蝽种群的体型显著大于河北廊坊种群; 河北廊坊蠋蝽种群的若虫期虽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 河北廊坊种群配对饲养的雄虫和单雌饲养的雌虫其寿命显著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配对饲养的雌虫寿命两种群间无显著差异; 两个种群蠋蝽雌虫均在羽化后5~8 d进入产卵高峰期, 贵州六盘水种群的产卵前期较短, 且配对饲养条件下其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河北廊坊种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在江汉平原地区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地区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组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为该虫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9℃、22℃、25℃、28℃、31℃和34℃等6个温度,测定各温度下用马铃薯饲养不同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茄二十八星瓢虫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19℃恒温下发育历期最长为32.19 d,31℃恒温下仅为13.15 d。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3和12.13℃,日有效积温为186.04和57.06 d·℃。在19-31℃5个温区下幼虫和蛹的存活率都很高,并依据该温区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发育历期预测式与Logistic模型。在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达到最大值1074.50粒,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分别为93.33%和501.47,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适合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种群分化特征,对室内条件下饲养的茶尺蠖发育和生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茶尺蠖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差异,即偏低纬度茶尺蠖种群的发育历期长于偏高纬度种群,而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茶尺蠖各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为武汉种群最大,而种群加倍时间(Dt)则以武汉种群最小,故利于该种群茶尺蠖的发展;同一种群中不同世代茶尺蠖间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随着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间存活率和生殖力随着在实验条件下的不断饲养,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0.
11.
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系统描述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发育历期、生活史及其生活习性。大菜粉蝶在长春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背面,每块卵10~207粒。幼虫5个龄期,群集为害,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头壳宽度与体长逐渐增加,各龄期头壳宽度和体长生长模型为:yW=1.727e0.557x(R2=0.998)和yL=0.031x2+0.339x-0.013(R2=0.994)。取食白菜、油菜、甘蓝和萝卜4种寄主的幼虫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白菜发育最快,取食油菜的蛹最重,白菜和油菜更适宜其生长发育。本研究描述了大菜粉蝶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确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识别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但其生长发育延缓,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蚜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开展。然而,初级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几乎存在于所有蚜虫中,其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作用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前期收集的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苏州、武汉、昆明、廊坊、泰安、银川),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与初级共生菌B.aphidicola的两个单拷贝基因gnd与trp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对3个遗传标记基因聚类分析,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3组,分别为银川种群、苏州种群和其他种群(COⅠ: FCT= 0.364 2,P <0.05;gnd:FCT= 0.403 3,P <0.05;trpA:FCT= 0.222 9,P <0.05),3组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银川种群和泰安种群间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8(trpA),苏州种群和武汉种群也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2与H23 (COⅠ),3组之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因此我们推测在4、5月份东南季风盛行的情况下,银川种群迁入了外来虫源。蚜虫线粒体基因和初级共生菌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共生菌基因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潜在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和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解析可为蚜虫的迁飞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文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研究了该虫北京种群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其他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发育历期以及产卵前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条件下的单雌产卵量为85.34粒,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平均世代周期(T)则出现相反的趋势,在25℃下净增殖率(R_0)最大,为45.77。韭菜迟眼蕈蚊在15~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但25℃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更适合种群暴发。 相似文献
15.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越冬。了解其幼虫经历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助于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本研究于室内测定荔枝蒂蛀虫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10℃和15℃)处理1、3、5、7、10 d和15 d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及其对蛹和成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在5℃下处理1 d、3 d其存活率分别为48.54%和35.79%,分别为对照的1/2、1/3;10℃下处理7 d存活率为41.75%,降为对照的1/2。幼虫在5℃下处理3 d后蛹的存活率为45.95%,降至对照的1/2;10℃和15℃处理15 d降为31.11%和30.61%,约为对照的30%左右。幼虫历期在5℃处理3 d(8.14 d)、10℃处理5 d (8.43 d)和15℃处理7 d (9.32 d)时均可达对照的2倍。3种低温条件均造成荔枝蒂蛀虫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缩短。由此可见,冬春季5~15℃的低温会引起荔枝蒂蛀虫幼虫和蛹存活率显著降低以及不同虫态历期的异常变化,可导致荔枝蒂蛀虫的虫源减少。 相似文献
16.
多异瓢虫是新疆地区的优势捕食性天敌,可取食蚜虫、粉蚧、木虱等多种害虫。开展多异瓢虫的大规模扩繁对于推进害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食物,是保证其人工扩繁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室内比较饲喂6种蚜虫(麦长管蚜、棉黑蚜、棉蚜、玉米蚜、豌豆蚜、桃蚜)后多异瓢虫的生命参数,筛选适合用于其人工扩繁的活体饲料。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取食6种蚜虫显著影响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以及世代历期。其中,多异瓢虫幼虫取食麦长管蚜(7.70d)和玉米蚜(7.67d)的发育历期明显短于取食其他4种蚜虫的;取食麦长管蚜发育成的雌、雄成虫均较重(雌11.02mg、雄8.54mg);取食棉黑蚜时蛹期(3.80d)和卵期(2.52d)均较短;多异瓢虫取食麦长管蚜(20.02d)、棉黑蚜(21.14d)、棉蚜(20.07d)和玉米蚜(20.37d)的世代历期均较短;多异瓢虫幼虫取食麦长管蚜(96.33%)、棉黑蚜(96.50%)和棉蚜(90.67%)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取食其他3种蚜虫的。同时,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分别在取食棉黑蚜(44.67d)和麦长管蚜(59.13d)时寿命最长。在繁殖力方面,多异瓢虫成虫取食麦长管蚜(3.53d)和棉蚜(3.68d)时产卵前期均较短;取食棉黑蚜(1044.02粒)和棉蚜(1084.45粒)时单雌产卵量较高。综合来看,在6种蚜虫中,麦长管蚜、棉黑蚜和棉蚜均相对适合多异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饲养与人工扩繁多异瓢虫较为理想的活体饲料。 相似文献
17.
豆天蛾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用昆虫。本实验在室内测定了豆天蛾各虫态及整个世代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9~31℃内豆天蛾的各虫态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9℃发育历期最长,为100.89 d,而在31℃下仅为47.10 d。种群趋势指数在25.63 ℃时最高,为74.36,说明在此最适温度下豆天蛾可大量繁殖,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