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28周龄农大3号父母代种鸡的商品代种蛋共870枚,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每组120枚,1个对照组150枚。试验设计分别是:-15℃~-10℃贮存0.5小时和1小时;0℃贮存12小时和24小时;2℃~6℃贮存24小时和48小时;对照组为15℃贮存48小时,测验种蛋受精率、死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健雏率、死胎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蛋在不同的低温条件下与正常温度条件下相比,受精率、死精率均无显著差异。在2℃~6℃贮存24小时条件下受精蛋孵化率下降和入孵蛋孵化率下降,受精蛋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入孵蛋孵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在-15℃~-10℃贮存1小时和在2℃~6℃贮存48小时条件下健雏率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在-15℃~-10℃贮存1小时和在2℃~6℃贮存24小时条件下死胎率上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黑番鸭与白番鸭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四年品种繁育,黑番鸭原种和福建农大的RF白番鸭两个品系番鸭的生产性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RF白番鸭种蛋受精率提高了5.65%,黑番鸭种蛋受精率提高了12.5%,RF白番鸭受精蛋孵化率提高13.88%,黑番鸭受精蛋孵化率提高14.76%,白番鸭的成活率提高2.12%,黑番鸭成活率提高3.26%,生长繁殖表现良好。对黑白番鸭杂交后代的表型观察发现,其正反交后代均以黑白花番鸭居多。  相似文献   

3.
丝羽乌鸡蛋品质对种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就丝羽乌鸡蛋品质因素对种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哈氏单位和蛋白高度越大,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越高(P<0.01);蛋重对受精率有一定的影响,蛋重与受精率呈一定正相关关系(r=0.0619,P<0.1),随着蛋重增加,受精率也会增大;蛋壳强度与受精蛋孵化率呈一定负相关关系(r=-0.1808,P<0.1),蛋壳强度太大的鸡蛋其受精蛋孵化率反而下降;蛋壳颜色与受精率呈强的负相关关系(r=-0.2848,P<0.01),即蛋壳颜色越深的鸡蛋其受精率越高;而蛋黄颜色与受精蛋孵化率呈强的负相关关系(r=-0.2328,P<0.05),即蛋黄颜色越浅的鸡蛋受精蛋孵化率越高;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比重等指标对受精率及受精蛋孵化率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仙湖肉鸭A系种蛋重与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仙湖肉鸭A系种蛋按蛋重分为7组、按蛋形指数大小分为6组,在相同条件下孵化,结果表明,蛋重不仅对孵化率、死胚率影响较大,而且对受精率亦有影响。当蛋重在95~99g(D组)时,孵化效果最好,种蛋受精率96.18%,受精蛋孵化率高达83.86%,入孵蛋孵化率达80.66%。当蛋重大于110g时,种蛋受精率下降至89.74%,受精蛋孵化率下降至71.43%,入孵蛋孵化率下降至64.10%;当蛋重小于85g时,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分别下降至73.02%和71.88%。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死胚率影响也较大,当蛋形指数为0.66~0.74时,受精蛋孵化率达80%以上,入孵蛋孵化率达76%以上,死胚率小于15%,孵化效果较好,且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贮存时间和贮存温度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以1600枚36周龄的合格种蛋为试验素材,分别在15℃和25℃的贮存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为65%),将贮存时间0、1、2、3周的种蛋置于同台孵化机进行人工孵化,测定分析入孵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种蛋贮存温度为15℃时,贮存1周不影响种蛋孵化效果(P0.05),贮存2周对种蛋孵化效果影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2周种蛋孵化效果下降严重(P0.01);种蛋贮存温度为25℃时,1周内的种蛋孵化效果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0.05),贮存期超过1周的种蛋孵化效果极显著下降(P0.01)。随着鸭蛋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孵化效果显著下降,贮存温度达到1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2周,贮存温度达到25℃时,种蛋贮存不宜超过1周。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下种蛋保存条件对孵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汝敏  黄伟霖 《中国家禽》2004,26(13):13-16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平均温度20.8℃,相对湿度89.9%),根据种蛋的保存时间(1~3天,4~6天,7~9天,10~12天)、放置方式(锐端向上,锐端向下)、翻蛋与否,将入孵蛋分为16个处理组,与大批量的种蛋同机孵化。试验结果表明:保存时间对种蛋孵化率起决定性影响,保存期一周内孵化率最佳,超过一周则孵化率明显下降。翻不翻蛋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早期和中后期胚胎死亡率。放置方式对保存期在10天以内的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胚胎早期死亡率、胚胎中后期死亡率没有影响;种蛋保存期超过10天时。锐端向下存放可提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7.
番鸭的蛋重对受精率孵化率及鸭苗初生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黑白羽番鸭蛋重对受精率、孵化率及鸭苗初生重的影响程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大蛋(86-90克)和小蛋(70-74克)受精率都低,分别为85.38%、86.96%;受精蛋孵化率亦低,分别为67.57%、68.75%;出壳弱雏多,健雏率分别为90.71%、91.81%。中等蛋(75-85克)受精率高达93.97%,受精蛋孵化率亦达87.45%,健雏率为98%-99%。种蛋重与雏鸭初生重成正相关,初生重为蛋重的68.68%。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养禽业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提高家禽福利,本研究比较了4个批次广西丁香鸡本交与人工授精对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及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广西丁香鸡本交的受精率(94.43%±1.05%)显著高于人工授精的受精率(90.28%±0.23%)(P≤0.05);本交的入孵蛋孵化率(91.87%±1.77%)和受精蛋孵化率(97.28%±1.11%)都极显著高于人工授精的入孵蛋孵化率(83.84%±1.47%)和受精蛋孵化率(92.86%±1.65%)(P≤0.01)。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在广西丁香鸡中利用本交替代人工授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各种禽蛋在正常的孵化过程中,都有其最佳的失重范围。在这方面常见有关鸡、家鸭、番鸭蛋的报道,而鹅蛋方面则较少。为了解闽北白鹅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失重规律及其与孵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观察与测定。一、试验材料与方法于1988年3~5月,孵化种蛋51枚,在入孵前逐只蛋进行编号,用感量0.1%药物天平称蛋重,以后每隔5天称重一次,共计称重六次。用兽用体温计同时测试四只母鹅天然孵化的温度,每次测试时间30~40分钟。二、结果 (1)入孵种蛋51枚,受精蛋45枚,受精率88.2%,出壳雏鹅41羽(其中死胎与破损4枚),受精蛋孵化率91.1%。  相似文献   

10.
选用21只成年绿孔雀(6只雄性,15只雌性),分3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18%和20%的日粮,研究日粮蛋白质水平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20%组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成活率,明显高于18%和16%组的,日粮蛋白质水平18%组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成活率,又明显高于16%组的(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乌嘴鸭种蛋不同蛋重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结果分析,乌嘴鸭种蛋蛋重在56~70g间的种蛋,受精率平均达90.3%;小于55g和大于70g的蛋受精率为70.8%;种蛋蛋重在56~70g间的种蛋,受精蛋孵化率平均达92.6%,蛋重过大(>70g)或过小(<55g)的受精蛋孵化率平均只有76.1%。说明乌嘴鸭蛋品大小对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试验为乌嘴鸭种蛋选择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原条件下藏鸡人工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地区藏鸡种蛋进行了4组人工孵化试验,测定不同的孵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胚胎发育、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林芝地区藏鸡种蛋在不同的人工孵化温度、湿度条件下,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筛选出孵化的最佳条件:孵化温度在1~6d为37.68C,7~14d为37.65C,15~20d为37.56C,21d为37.48C;相对湿度1~6d为54%~56%,7~14d为61%~63%,15~20d为64%~65%,21d为63.8%。其受精蛋孵化率可达88.9%,健雏率达97.0%。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孵化 (一)种蛋合格率:指种母禽在规定的产蛋期内所产符合本品种、品系要求的种蛋数占产蛋总数的百分比。种蛋合格率(%)=合格种蛋数/产蛋总数×100 (二)受精率:受精蛋占孵蛋的百分比。血圈、血线蛋按受精蛋计算;散黄蛋按无精蛋计算。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100 (三)孵化率(出雏率): 1.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占受精蛋数的百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山种鸡场1985~1988年初产蛋鸡群(共25群)第4~42各产蛋周的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两两相关的统计分析,发现:产蛋率与受精率在绝大多数产蛋周中呈正相关(占84.6%),其中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的近乎占一半(48.7%),在部分产蛋周中出现的负相关只是某些外界因素,特别是疾病所造成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产蛋率与孵化率一般也呈正相关(分别占79.5%、74.4%),但都没有产蛋率与受精率的正相关密切,并且后期都出现较多的负相关。产蛋率与受精率、受精率与孵化率、产蛋率与孵化率的正相关密切程度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三组交配试验测定了朝鲜龙城系鹌鹑的适宜初配年龄。结果表明成年公鹑与青年母鹑交配,青年母鹑在57~63日龄时,受精率达88.89%,受精蛋孵化率为91.67%,健雏率达98.70%。成年母鹑与青年公鹑交配,青年公鹑在57~63日龄时,受精率可达88.20%,受精蛋孵化率达93.69%.健雏率达92.31%。青年公鹑与青年母鹑交配,在64~70日龄时,受精率为87.03%,受精蛋孵化率为89.85%,健雏率为97.38%。提示朝鲜龙城系鹌鹑64日龄就可作种用。  相似文献   

16.
种蛋受精率与受精蛋孵化率的相关性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受精蛋孵化率的因素很多 ,有孵化箱的质量、温湿度的控制、孵化车间人员的管理、季节、种鸡的年龄和营养及种蛋的贮藏、消毒等。此外我们发现种蛋受精率的高低和受精蛋孵化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对本场罗曼商品代种蛋 1 997年 1~ 1 0月份的孵化记录 ,1 998年 4~ 1 0月份的孵化记录 ,1 999年 4~1 0月份的孵化记录 ,分别逐月统计了平均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 ,并对 1 997、1 998、1 999年全年的受精率、受精蛋的孵化率作了汇总统计。现将统计与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统计结果表 1  1 997年 1~ 1 0月份孵化情况  (单位 :% )月份 1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AA+肉种鸡种蛋在长期存蛋的情况下,利用短时孵化操作规程看其对孵化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6周龄父母代AA种鸡种蛋7560枚(45串),为同一批次种蛋,每组2520枚(15串)种蛋,分为3组。储存时间分别为第Ⅰ组3~4d;第Ⅱ组12~14d(进行短时孵化操作);第Ⅲ组12~14d,其他储存条件相同。孵化后对其捡雏时间、受精率、死胎率、毛蛋率、残死率、受精蛋孵化率、受精蛋A雏率、受精蛋健雏率(包括AB雏)等孵化指标进行两两分析,结果显示:(1)第Ⅰ、Ⅲ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Ⅲ在保存时间上的处理结果明显差于第Ⅰ组,即存放时间为12~14d种蛋的孵化结果明显差于存放时间3~4d的种蛋,具体表现为存放时间长的种蛋,捡雏时间长4h、死胎率升高1.9%、毛蛋率略高、残死率一致、受精蛋孵化率低3.7%、受精蛋A雏率低4.3%、受精率蛋健雏率低2.3%;(2)第Ⅱ、Ⅲ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Ⅱ组检雏时间短1h、死胎率低于第Ⅲ组1.9%、毛蛋率略低、残死率略高、受精蛋孵化率高于第Ⅲ组3%、受精蛋A雏率高于第Ⅲ组2.8%、受精率蛋健雏率高于第Ⅲ组2.4%;(3)第Ⅰ、Ⅱ组比较可以看出,第Ⅱ组捡雏时间长3h、受精蛋孵化率低于第Ⅰ组0.7%、受精蛋A雏率低于第Ⅰ组1.5%、受精率蛋健雏率高于第Ⅰ组0.1%、毛蛋率略低于第Ⅰ组,残死率略高于第Ⅰ组、死胎率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对储存时间超过10d以上的种蛋进行短时孵化操作,可有效的保持种蛋的孵化成绩,对孵化场技术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从来航母鸡一次输精后观察到:(一)产第一枚受精蛋最短时间为25.33小时,最长为139小时,平均为49.15小时;(二)输精后第2天受精率即达高峰,第7天仍达82.0%;(三)母鸡持续受精最短为3天,最长为21天,平均为12.3天;(四)输精时子宫有无硬壳蛋对受精率有影响。有硬壳蛋组母鸡受精率为67.3%,对照组(无硬壳蛋组)为84.5%;(五)输精时,子宫中有硬壳蛋的母鸡越接近产蛋,对受精率影响越大。2小时以内组,不受精母鸡达27%,73%的受精母鸡产蛋的受精率为62.2%,而4小时以上组,不受精母鸡为6%,相应受精母鸡产蛋的受精率为92.1%。  相似文献   

19.
以籽鹅种蛋为研究对象,在种蛋孵化至20、24、27胚龄时,随机选取部分种蛋,从孵化器移至摊床继续进行孵化直至出雏完毕。比较上摊孵化与全程机器孵化的效果,并研究最佳的上摊胚龄。通过试验证明,籽鹅机器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85.84%,上摊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89.23%,提高3.39个百分点(P<0.05)。籽鹅在20,24,27胚龄上摊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87.41%、91.03%、89.19%(P>0.05),可见机器孵化鹅胚蛋至24胚龄时上摊孵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我县某乡兽医站对分批入孵的星杂288种蛋采用恒温式孵化。孵化温度为37.8℃,相对湿度为50~60%,通风和翻蛋等条件均按常规的标准掌握。于1989年1~2月已顺利孵出3批雏鸡,其受精蛋平均孵化率为90.13%,但第4批受精蛋孵化率陡然下降到71.40%。且健雏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