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茶 《农业考古》2001,(2):282-284
山水含灵气 ,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茶自云贵高原向外不断播撒 ,澜沧江、长江、淮河、闽江和珠江流域成为茶的主要产地。茶因地域不同 ,遂有荼、木贾、、茗、等不同的称谓 ,随着我国劳动人民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入 ,至唐始有“茶”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也创造了文化。我国先民对茶叶的认识无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这是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的记载 ,也是荼见于文献的最早记录。茶学界根据西汉的《僮约》一例认为 ,到了这时 ,茶叶已从食、药兼用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1,(4):166-166
清代戏曲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 :“茶性必发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 ,水对茶的重要影响。谷帘招隐云雾茶 江西庐山康王谷中的谷帘泉 ,茶圣陆羽定为“天下第一泉” ,水质纯正 ,清凉澄澈 ,甘美醇厚 ,可谓“绝品”。庐山直照光短 ,气候凉爽 ,茶叶常年受云雾滋润 ,含单宁成份较多 ,叶质柔嫩 ,芽肥叶壮 ,郁香兼有清香。庐山云雾茶遇上谷帘泉甘露 ,如鱼儿得水 ,味醇、色秀、香馨、液清。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东 ,陆羽评为“天下第六泉” ,其味甘芳 ,含有…  相似文献   

3.
论茶绝句     
绿茶颂 香郁浓醇话绿茶, 明前采摘嫩春芽。 黄中带绿好汤色, 品得情思醉晚霞。 名山胜境出名茶 名山胜境出名茶① 雾绕云飘几育华②。 石韵花香皆润泽③, 俗尘洗净发春芽④。 茶韵 山川灵气得芬芳①, 淡泊天然韵味长。 相合相谐经百霭, 气吞万象沁心房。 茶性 自然品性誉清谈① 味苦而甘且至寒③。 为饮最宜君俭德③ 逢春而发满人寰④ 赞凤庆滇红 中国云南凤庆茶, 凤牌名品传天涯。 把杯慢品精神爽, 两腋生风众口夸。 诗七首 1999年 5月 8日至 9日,湖北省南漳县举办了’99南漳水镜茶业文化艺术节,余赋诗七首,纪其盛况。…  相似文献   

4.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陆鸿渐。茶,弥漫于人间,融合于生活,升华为文化。它既不是饮食文化,又不是娱乐文化,而是纯正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和茶人追求着一个至高无尚的理想,就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是出于茶的本质。陆羽《茶经》一本正经;茶之德行,俭是本性。政通人和“政通”。就是政治清明,“人和”,就是人民团结。“政通人和”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陆羽《茶经》,反复强调了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中,提出了“茶性俭…  相似文献   

5.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246-246
茶,“臻山川灵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乃天地间之灵物,生于丹山碧水之间,与青山、明月为伴。以清风、云雾为侣,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张献庆 《农业考古》2005,(2):300-300
一日,朋友至鄙人“春雨茶叶店”小坐。见友前来自是不亦乐乎,忙沏上一杯上好的浙江武义高山有机茶热情款待。朋友细品轻闻,脸露微笑对高山天然有机茶赞不绝口,并称此茶色、香、味、形俱佳,然唯叹好茶并无好水泡,正所谓“茶性必发于水”。朋友所言之水,乃茶圣陆羽所说“山水上,江水中……”大自然中的山水溪泉,这说明水对茶的重要影响。鄙人对此并无深究,只知上海自来水之氯气甚浓,现已直逼黄浦江上游吴淞江取之。据报载,已达直接饮用水标准。但经水厂处理,仍非理想的泡茶用水。除非要有“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似的那份“活水还需活水烹”的闲情雅兴,方能泡出一杯有好水、好茶、好品味的上乘之茶。不过。茶逢知己话就多。由品茗“斗茶”话“斗水”又延伸至“斗联”。朋友说不论何水泡茶,何不“斗联”助兴。鄙人问友何以“斗”之。友说,以前曾有台湾人士在网上出一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此联顺读倒读均为同句同意,你何不借此上联以“茶意”应对。  相似文献   

7.
茶时漫谈     
一、茶的起源茶是世界普遍喜爱的日常饮料,茶的饮用栽培,制作及药用,都始于我国。至今世界上各国关于“茶”的叫法;都源出汉语,或是取自广东的读音“cha”;或是取于闽南语的”tea”;俄语中的“”(茶)字,则是由我国北方“茶叶”读音转化的。我国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末期至父系氏族社会期间。古籍云:“神农尝百物,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时“荼”通今之“茶)乃解”而据  相似文献   

8.
寒夜客来茶当洒,竹炉汤沸火初红。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莫不将身心皆融入茶中。置身于茶博会这样一个茶的海洋,对茶的体味更是不同。茶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铁观音、西湖龙井、恩施玉露……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茶品牌背后蕴藉着悠悠岁月沉淀下的情思。上善若水,茶水是至善之水,这个“至善”不仅是物的道理,更是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10.
西乡访茶     
素有“陕西江南”之称的秦巴山区,对一个陌生人的吸引和诱惑,不光是她那天然的山水风光,正是她那远自天涯飘来的缕缕茶香……未来西乡县之前,我就被县志中所记载的“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有四百里”的这些话,勾引得神魂颠倒,不由得要下决心去一趟西乡,访茶过瘾。戊寅年初夏,一路风尘,我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全国著名茶乡——西乡县。漫步在干净整洁的县城街道,只见两旁到处都伸出了标有“茶”字的招牌。不大豪华的茶店、茶馆,一家挨一家,都有特色。架板和铺柜台上,摆放的坛坛罐罐,大口玻璃瓶中,…  相似文献   

11.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4):153-156
《清稗类抄》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潮州某富翁好茶。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日:“闻君茶甚精,能赐一杯否?”富翁晒日:“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日:“我昔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日:“茶固佳矣,惜仍未醇厚,盖罐太新之故也。我有一壶,昔日所常用,今每出必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12.
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皆以《神农本草经》中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乃解”,《史记,辅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以作为利用茶叶和作为药料医病开始的唯一根据。依《白虎通义》的内容,从意义来说,所谓神农是指原始社会的初期农业阶段,人民开始食用植物时期的劳动人民总称,因此神农并非具体的一个人,也不是神。“得荼乃解”的荼字,若易以解释为现代茶树的茶叶,那么茶的始用无疑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但是“荼”“茶”两字,虽只有一划之差,而争论千年,迄今还未完全解决,得以确论。《说文解字》(汉代许慎)中只有“荼”字,  相似文献   

13.
《福建农业》2007,(2):37-39
铁观音 铁观音属闽南乌龙茶,原产福建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青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传说安溪松林头茶农魏饮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于观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诚。一日,他上山砍柴。偶见岩石问有一株茶树,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夺目,异于分树,便挖了回来精心培育,并采摘试制.其茶沉重似铁.香味极佳,疑为观音所赐,即名为“铁观音”。  相似文献   

14.
江南名茶──碧螺春邢湘臣“人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茶百里醉”。“碧螺春”是我国绿茶中的佼佼者,素被奉为上乘佳品,碧螺春茶主要产于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东、西两山一带。此茶始种采撷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碧螺春”三字,各有来历。“碧”,形容其...  相似文献   

15.
茶流天际     
茶流天际陕西省镇巴县秦巴雾毫开发公司蔡如桂茶者,中国之“国饮”也。祖籍云贵高原。茶流之源于盘古开天,汇入整治了的河床──殷、商……秦、汉……唐、宋……明、清……直奔二十一世纪,已漫度五千年。茶叶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引为国萃,而且茶叶...  相似文献   

16.
茶乃活物,有灵气,通人性……种向阳之地为阳山茶,种背阳之地为阴山茶。—图图居士物语阳山茶阴山茶阳山茶吸日之精神是夏天的方向钢铁的方向阳山茶属烈性之物活在水和我们的心中永垂而不朽冷水泡茶慢慢来这时我们须静下心去一点一点品它的力童饮它的骨头三开过后阳山茶便可以让怯弱的我们坚强信心百倍唉阳山茶我们的向日葵植物的领袖使我们饮茶知闲一场脱俗的革命一次驱浊的慕动阴山茶听话脾气好是农历中的月亮它一生干净住在阴影最深的地方安静如一个小家碧玉热的阳光下我们捧着一盏清茶就知捧住了一股凉风一团乌云让我们夏天一样急躁的性…  相似文献   

17.
“名泉”剖议江西婺源茶厂王广彬“名泉”分别开说:名,是出名,名冠天下。泉,是从峡谷岩隙中,长年不断、涓涓流出的活水。俗称山骨水、合二而一,就叫“名泉”。“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有好茶而无好水,茶难以发其香;有好水而无好茶,水难以显其灵。好茶好水互...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19.
文卿 《农业考古》2003,(2):243-244
诗是心灵的凝华 ,茶汤是性情的流淌 ;音乐是天人永远的回声 ,画幅是在色彩渲染中铺张的乐章。艺术与艺术尽可以千差万别 ,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艺术的本质与大自然的“道性”也是合一的。茶 ,采日月之精华 ,摄天地之灵气 ,其“性”更是通“天、地、人”“宇宙三才” ,但这不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茶缘。灵山秀水 涵养成材早已蜚声画坛、年近不惑的冯英女士 ,不知是多年的艺术涵养 ,还是故乡峨眉山灵山秀水的熏陶 ,与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饮茶、画茶 ,以茶会友 ;茶催生灵感 ,伴她创作 ;缭绕湿润的茶香 ,诉说她脉脉衷肠 ,伴她走过…  相似文献   

20.
郑毅 《农业考古》2006,(2):153-154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