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冶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貌为临江滨湖丘陵.处于副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其中,2.74万hm2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单双混栽.其生态环境适宜水稻白叶枯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1980年,我社从外地调进大批汕优2号和汕2—59水稻种子,白叶枯病菌也随同种子被带入本地,当年,大田始见发病,发病面积60亩。近年来,此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损失逐年加重。1983年全社二晚发病面积达3000余亩,损失稻谷五十余万斤,发病田块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7~8成。水稻白叶枯病现已成为我社水稻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为此,我  相似文献   

3.
《湖北植保》2013,(3):43
(1)实施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2)选育和换种抗、耐病良种。(3)种子消毒和妥善处理病草。种子可选用25%川化-018的1000倍液,氯霉素500单位,强氯精400倍液,或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24h~48h。田间病草和晒场秕谷、稻草残体应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制的农用抗生素中生菌素研究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室内浸种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100mg/kg、在水温58℃下浸稻种48h,可全部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白叶枯病菌,切断了种子带菌传病的途径。田间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50mg/kg、水温55~60℃的药液浸种48h,再于秧苗3~4叶期和移栽前5~7d用中生菌素15mg/kg施药保护,田间白叶枯病可迟发生20d以上,其发病程度亦显著降低,对于轻病田或轻发生年份大田可免于防治;重病田或重发生年份于发病初期再用中生菌素15mg/kg防治1次,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作者认为用中生菌素浸种及秧田期施药保护不仅改变了以往田间发病初期用药防治的策略,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费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80,6(3):14-15
白叶枯病是水稻上为害较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1972年起,我们在水稻白叶枯病重病区——绍兴县皇甫公社,搞综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点和样板,同时还在其它病区  相似文献   

6.
赖文昌 《植物保护》1965,3(4):135-136
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已往多采用药剂浸种和发生期喷药控制。1963年浙江省不少地区,除抓药剂浸种外,还从品种和栽培措施方面着手,开展农业防治,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兹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白叶枯病的流行为害,除病原物和传播条件外,不合理的肥水管理是重要导病因素。据调查油菜茬稻田(品种单皖691),大都是在原为沟渠,肥力较强的田先发病,而畦背上不发病或轻微。  相似文献   

8.
纵观国内外,水稻白叶枯病综防技术发展的历史及成功经验,作者以四川省彭县常发病区的防治研究及实践为背景,分析了影响常发病区白叶枯病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品种抗性、气象(雨日、雨量)、菌量、施氮量,水层、密度等,其中又以品种抗性、气象、菌量、施氮量影响最大。阐述了以抗性品种为主体,注重生态调节,恶化病害环境,辅以药治的对策,是行之有效的,也是近三年白叶枯病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今后五至十年白叶枯病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的频率减少,但新病区有所发展,局部地区的危害仍然是严重的。因此,应继  相似文献   

9.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用200μg/ml中生菌素55℃温汤药液浸种,自然降温,秧田3—4叶期和移栽前5d各用30μg/ml中生菌素处理后,于成株期剪叶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前期处理,于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时,高抗、中等抗性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3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中等抗性品种酶活提高最多,接种24和48h,3种酶活性较清水对照分别增加26.92%、26.74%、24.06%和7.09%、1.31%、1.60%。盆栽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对中抗品种的防治效果最好,达58.4%。说明中生菌素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诱激作用是其防治白叶枯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双列式杂交方法,观察了以IR26、IR36等为代表的抗性品种的杂交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合F1代在分蘖末期抗性无优势,穗期抗性优势明显;F2代两期鉴定正负向均有优势;F1和F2代均表现出正负向完全显性,部份显性,少数组合无显性。其中大都属于部份显性。优势指数分析也证明,对抗性亲本,优势指数d ≥ 1;对感病亲本,优势指数d<1。抗感品种杂交,其子代的抗性一般界于双亲值之间。这种优势可依亲本的抗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c)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不仅发生范围广,而且危害也很严重,一般发病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40%~6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 以本所发明新抗生素B—3543为有效成份的新型杀菌剂杀枯肽,经多年研究证明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且内吸性好,耐雨水冲刷,使用安全,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农药。本文报道1993年在重病区武昌县农科所,利用杀枯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验示范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几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2020年在宁波市镇海区单季晚稻上进行了5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噻唑锌悬浮剂115mL/667m2、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115mL/667m2、20%噻菌铜悬浮剂200mL/667m2三个处理对水稻白叶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以40%噻唑锌悬浮剂防效最高,病指防效达77.7%,其次是40%春雷·噻唑锌和20%噻菌铜,病指防效分别为74.1%、69.6%。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证明发生白叶枯病的病区稻种内有白叶枯病菌存活,同时也存在大量的能寄生消解病原细菌的噬菌体。病原细菌和噬菌体都存在于颖壳内;噬菌体的存活期比病原细菌为长,但病原细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以上,作为下年初次侵染的来源。稻种内的细菌侵染秧苗的途径,目前尚不清楚,侵染以后有一个较长的潜育期是非常可能的。无病田的稻种内没有噬菌体或存活的病原菌,因此,检查稻种内噬菌体和活的细菌是很可靠的检验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证明。测定噬菌体是最简便的方法,灵敏度也高。由于吸附噬菌体的活细菌可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菌斑,故测定噬斑菌的数目也是很好的检验方法,灵敏度虽不如测定游离噬菌体的方法简便,但它可以测出有活细菌的存在和它的数量。测定噬菌体的增殖也能准确检验是否有活细菌存在,但是方法还有待改进和简化。  相似文献   

15.
乌桕白叶枯病是在紫色页岩上营造的乌桕林,因碱性土壤缺铁而引起的生理病,每年4—6月雨季发生、病株叶片细小,从上而下黄而白化,枝梢枯萎或死亡,须根发黑,用补铁方法防治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何建国 《植物保护》1981,7(4):18-18
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问我国时,赠送我国一批大山樱树苗。这批樱树在我国北京、南京、杭州、天津等地栽培,经过精心培育,年年盛开鲜艳、绚丽的友谊花朵。 在樱花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初步调查大山樱的害虫有32种,分属于18个科。为害严重的主要有:黑蝉、山楂红蜘蛛,天幕毛虫,铜绿金龟子、中国绿刺蛾等。  相似文献   

17.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19.
一、白叶枯痫发生情况 白叶枯病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62年中稻发病比常年早半个月左右,6月底始见发病中心;7月中、下旬普遍见病;8月初正值水稻抽穗破口时期,碰上8级台风及暴雨(46.4毫米),病害迅速蔓延,无论是沿江、沿山、平原或山区都有发病。不仅中稻发病,就是晚稻、籼稻发病亦重,但受害面积与程度,仍以中稻最为严重。 此病直接影响水稻抽穗灌浆,致使千粒重大大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县主要病害之一,在沿河低洼地区发病普遍,损失严重。为了提高白叶枯病药剂防治效果,我们于1979—1981年在老病区石鼻乡古楼村用噬菌体法进行发病预测,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噬菌体数量与病害发生关系1.当测得每毫升田水中噬菌体数量为 400个左右后约过一星期田间可以出现中心病株,此时,田水中噬菌体数量增至每毫升800个。田间始病后,噬菌体数量随病害的发展而增加。此地晚稻有两个发病高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